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调查我国网络社会公德问题,分析规范构建应解决矛盾,提出核心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对我国网络社会公德及其建设状况开展了深入的调查,揭示了网络社会公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网络社会公德规范构建所应解决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网络社会公德构建的核心价值问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并先后主编、参编学术专著、论文集20部。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绪论
  • 第一章 社会公德理论和实践问题
  • 一、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 (一)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内涵
  • (二)道德与社会公德理论的历史演进
  • 二、国外社会公德研究的现状
  • (一)国外社会公德理论研究的特点
  • (二)国外社会公德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三)国外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的主要观点
  • 三、我国社会公德研究和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 (一)我国的社会公德研究
  • (二)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公德建设的
  •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
  •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
  • (二)网络社会的特征
  •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
  • (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统一性
  •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
  • 三、网络社会主体构成
  • (一)网民
  • (二)网络群体和网络组织
  • 四、网络社会的矛盾
  • (一)网络社会的基本矛盾
  • (二)网络社会的基本矛盾对其他矛盾的影响
  • (三)正确应对网络社会中的矛盾冲突
  • 五、网络社会公德的失范问题
  • (一)网络内容失范
  • (二)网络知识侵权问题
  • (三)网络诚信问题
  • 六、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
  •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是现实社会公德建设的拓展和深化
  •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引导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 第三章 网络社会公德的内涵和特征
  • 一、网络社会公德的内涵界定
  • (一)关于社会公共道德
  • (二)网络社会公德概念的界定
  • 二、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
  • (一)网络社会生活与传统社会生活的关系
  • (二)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的一致性
  • (三)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的差异性
  • 三、网络社会公德的标准
  • (一)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以传统社会公德为基础
  • (二)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符合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
  • (三)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 四、网络社会公德的特征
  • (一)网络社会公德具有普适性
  • (二)网络社会公德具有自主性
  • (三)网络社会公德具有自律性
  • (四)网络社会公德具有开放性
  • (五)网络社会公德具有多元性
  • 第四章 网络社会生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
  • 一、网络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其特征
  • (一)网络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
  • (二)网络社会生活的特征
  • 二、网络社会生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影响
  • (一)网络社会生活对现实社会公德建设的积极影响
  • (二)网络社会生活给社会公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 三、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
  • 第五章 我国网民网络社会公德状况的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调查维度及内容
  • (三)调查工具及题项
  • (四)调查对象及抽样
  • (五)调查过程及统计方法
  • 二、我国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特征
  • (一)平均每天上网时间
  • (二)上网的途径
  • (三)上网的主要目的
  • (四)所使用的网络工具
  • (五)接触网络论坛的情况
  • (六)论坛活跃度
  • (七)接触国外网站的情况
  • 三、我国网民网络行为及其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的特征
  • (一)网民的网络生活感受
  • (二)网民网络生活状态与现实生活状态的比较
  • (三)网民对网络信息的看法
  • (四)网络对网民思想认识的影响
  • (五)网民对网上商业广告的看法
  • (六)网民对消除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措施的看法
  • (七)网民对人们在网络中公开自己私生活信息的看法
  • (八)网络交往中是否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
  • (九)相互尊重是否应为网络交往的前提
  • (十)网络中是否应该倡导文明礼仪
  • (十一)网络中是否应倡导爱国主义
  • (十二)网民在网络中的社会责任
  • (十三)网络中是否可以随意下载软件或图片
  • (十四)“人肉搜索”是否具有合法性
  • (十五)是否应防止个人沉迷于网络游戏
  • 四、我国网民对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看法
  • (一)网民对现在网络道德状况的满意度
  • (二)网络社会中是否应当倡导公德规范
  •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着手点
  • (四)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
  • 五、我国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分析
  • (一)社交、移动: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特征
  • (二)开放、多元:网民网络行为及其遵守规范特征
  • (三)自律、他律: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社会基础
  • (四)多层次、多方面: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多样化途径
  • 第六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 (二)以人为本,服务网民
  • (三)遵循规律,符合网民心理特征
  • (四)享受权利,以承担责任为前提
  • (五)实施德治,以法治为保障
  •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
  •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核心价值
  •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所应解决的基本矛盾
  • (三)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层面
  • 第七章 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建设
  •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与主体素养
  •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类型及素养的构成
  •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 (一)网络主体在网络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二)网络主体与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不适应
  • 三、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原则、内容与途径
  •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原则
  •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内容
  • (三)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途径
  • 第八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载体和措施
  •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载体
  • (一)对网络社会公德建设载体的认识
  •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载体
  •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措施
  •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面临的公害问题
  • (二)加强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措施
  • 第九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自律
  • 一、从他律向自律转化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道德他律的含义与特征
  • (二)道德自律的含义与特征
  • (三)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的辩证关系
  •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机制
  •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工具
  • (二)强化网络社会公德他律的必要性
  • (三)网络社会公德他律机制的构建
  • 三、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自律机制
  • (一)道德自律在网络社会公德建设中的作用
  • (二)网络社会公德自律机制的内容
  • (三)网络社会公德自律机制的构建
  • 四、网络社会公德的环境建设
  • (一)环境是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必备条件
  • (二)影响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环境因素
  • (三)为网络社会公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