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本明朝白话史,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

内容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颇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目录

  • 引子
  • 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 洪武大帝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童年
  • 第二章 灾难
  • 第三章 踏上征途
  • 第四章 就从这里起步
  • 第五章 储蓄资本
  • 第六章 霸业的开始
  • 第七章 可怕的对手
  • 第八章 可怕的陈友谅
  • 第九章 决战不可避免
  • 第十章 等待最好的时机
  • 第十一章 洪都的奇迹
  • 第十二章 鄱阳湖!决死战!
  • 第十三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 第十四章 复仇
  • 第十五章 远征沙漠
  • 第十六章 建国
  • 第十七章 胡惟庸案件
  • 第十八章 扫除一切腐败者!
  • 第十九章 空印案郭桓案
  • 第二十章 最后的名将——蓝玉
  • 第二十一章 蓝玉的覆灭
  • 第二十二章 制度后的秘密
  • 第二十三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
  • 第二十四章 建文帝:建文帝的忧虑
  • 第二十五章 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
  • 第二十六章 准备行动
  • 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反了!
  • 第二十八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 第二十九章 朱棣的对手
  • 第三十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
  • 第三十一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 万国来朝
  • 版权信息
  • 历史原来很精彩
  •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
  • 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
  • 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 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 第五章 纵横天下
  • 第六章 天子守国门!
  • 第七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 第八章 帝王的财产
  • 第九章 生死相搏
  • 第十章 最后的秘密
  • 第十一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 第十三章 祸根
  • 第十四章 土木堡
  • 第十五章 力挽狂澜
  • 第十六章 决断!
  • 第十七章 信念
  • 第十八章 北京保卫战
  • 第十九章 朱祁镇的奋斗
  • 第二十章 回家
  • 第二十一章 囚徒朱祁镇
  • 第二十二章 夺门
  •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 妖孽宫廷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 第二章 隐藏的敌人
  • 第三章 公道
  • 第四章 不伦之恋
  • 第五章 武林大会
  • 第六章 明君
  • 第七章 斗争,还是隐忍?
  • 第八章 传奇就此开始
  • 第九章 悟道
  • 第十章 机会终于到来
  • 第十一章 必杀刘瑾
  • 第十二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
  • 第十三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
  • 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
  • 第十五章 孤军
  • 第十六章 奋战
  • 第十七章 死亡的阴谋
  • 第十八章 沉默的较量
  • 第十九章 终结的归宿
  • 第二十章 新的开始
  •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 粉饰太平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皇帝很脆弱
  • 第二章 大臣很强悍
  • 第三章 解脱
  • 第四章 龙争虎斗
  • 第五章 锋芒
  • 第六章 最阴险的敌人
  • 第七章 徐阶的觉醒
  • 第八章 天下,三人而已
  • 第九章 致命的疏漏
  • 第十章 隐藏的精英
  • 第十一章 勇气
  • 第十二章 东南的奇才
  • 第十三章 天下第一幕僚
  • 第十四章 强敌
  • 第十五章 天才的谋略
  • 第十六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
  • 第十七章 名将的起点
  • 第十八章 制胜之道
  • 第十九章 侵略者的末日
  • 第二十章 英雄的结局
  • 第二十一章 曙光
  • 第二十二章 胜利
  • 明朝那些事儿·第5部 帝国飘摇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致命的正义
  • 第二章 奇怪的人
  • 第三章 天才的对弈
  • 第四章 成熟
  • 第五章 最终的乱战
  • 第六章 高拱的成就
  • 第七章 死斗
  • 第八章 阴谋
  • 第九章 张居正的缺陷
  • 第十章 敌人
  • 第十一章 千古,唯此一人
  • 第十二章 谜团
  • 第十三章 野心的起始
  • 第十四章 明朝的愤怒
  • 第十五章 兵不厌诈
  • 第十六章 平壤血战
  •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将
  • 第十八章 二次摊牌
  • 第十九章 胜算
  • 第二十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 明朝那些事儿·第6部 日暮西山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绝顶的官僚
  • 第二章 和稀泥的艺术
  • 第三章 游戏的开始
  • 第四章 混战
  • 第五章 东林崛起
  • 第六章 谋杀
  • 第七章 不起眼的敌人
  • 第八章 萨尔浒
  • 第九章 东林党的实力
  • 第十章 小人物的奋斗
  • 第十一章 强大,无比强大
  • 第十二章 天才的敌手
  • 第十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
  • 第十四章 毁灭之路
  • 第十五章 道统
  • 第十六章 杨涟
  • 第十七章 殉道
  • 第十八章 袁崇焕
  • 第十九章 决心
  • 第二十章 胜利 结局
  •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 大结局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皇太极
  • 第二章 宁远,决战
  • 第三章 疑惑
  • 第四章 夜半歌声
  • 第五章 算账
  • 第六章 起复
  • 第七章 杀人
  •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
  • 第九章 阴谋
  • 第十章 斗争技术
  • 第十一章 投降?
  • 第十二章 纯属偶然
  •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
  • 第十四章 突围
  •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 第十六章 孙传庭
  • 第十七章 奇迹
  •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 第十九章 选择
  •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 后记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20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怎样避免把史书读成故事书?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当你步入人生,经历无数犹豫、困顿后,你觉得该好好读一读史书了。你肯定不想把它读成故事书,而是要精细研读、借鉴历史经验。那么,你想好怎么读史书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讲下我自己的经历。一次,我读《史记・陈丞相世家》,看到这么段话: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陈平负责分配祭肉,父老乡亲们因他分配合理夸他。)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假使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怎么确定 “陈平分肉” 真的发生过?如果没有人证,会不会是编造的呢?陈平当时不过一小吏,谁又会注意到这种事?
     
    你想读史,但困难重重。
     
    你读史是否遭遇如此的困境?真真假假的史料、相互矛盾的说辞、莫名其妙的表述、虚虚实实的语句……
     
    如果你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那么我推荐你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教会了我读史的方法,也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只有超越历史,方可以史为鉴。
     
    下面请听我详细说说:


    01
    第一个方法:好问题带来好角度
     
    人的注意力必须有所选择,即你的问题要问到关键。就像《黑客帝国》干探布朗提醒我们那样:“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不论是纪传体的《史记》、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断代体的《汉书》…… 毋庸置疑,作者都会认真的选取史料。
     
    与把注意力放到史料真假上,不如问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讲这个人的历史?讲这个人的历史,为什么选这些故事?
     
    例如,写永乐朝后期,《明朝那些事儿》写了 “三杨”。为什么要讲这三个人的历史呢?
     
    因为他们不仅是谋士、重臣。更重要的是,作者马上要讲述永乐朝后期最残酷的政治斗争 —— 朱高炽与朱高煦皇位之争。他们三人是决定历史走向举足轻重的人物。
     
    书里还浓墨重彩讲了 “三杨” 发迹前的故事,为什么选取发迹前故事讲呢?
     
    答案是通过介绍三人不同的性格,分析朱高炽胜利的原因。杨士奇 “有志不在年高”、“节乃穷时现” 的品质,帮助朱高炽挺过困难、最终胜利;杨荣足智多谋、胆大心细,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杨溥临危不惧和才学过人,为朱高炽执政顺利发挥重要作用。
     
    回过头读《史记》,“陈平分肉” 是为体现陈平心思缜密、善于协调。
     
    我们试想,超市赠送鸡蛋都会遭遇哄抢,更何况古代祭祀神明、具有祝福意味的肉呢?况且陈平在熟人社会,能做好如此协调,陈平确实有他过人之处。
     
    正是有如此才能,陈平才能在吕后执政期间左右逢源、迷惑敌人,在诛杀诸吕、立文帝中立下汗马功劳。
    02
    第二个方法:好线索带来好思考
     
    史料浩如烟海,我学会从两个线索看问题,收益匪浅:一条是历史客观规律;一条是人性。
     
    从历史客观规律读史,是指用 “马尔萨斯陷阱” 的经济学视角,分析农民起义发生原因;用政治学视角,分析 “皇帝 —— 宦官 —— 文官” 的权力平衡与再分配;用金融学原理分析 “明蒙战争” 的终结。
     
    把握人性,我们才避免陷入书本而脱离实际。
    1937 年,日本人决定开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输,当时的日本比中国有钱,士兵比中国精锐,武器比中国先进,他们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战斗机,有航空母舰,而中国内地四处是军阀混战,黑社会横行,老百姓大多不认字,还怕死,重工业基本谈不上,飞机能数得出来,几条破船在长江里晃来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盘散沙。
     
    所以他们告诉全世界,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
    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
     
    他们不知道,早在百年前,文天祥面对忽必烈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他们不知道明嘉庆年时,沈炼、杨继盛、蓝道行面对严嵩的威逼利诱,坚韧不屈;他们不知道杨涟、左光斗面对阉党酷刑,绝不低头。
     
    你若没有读懂信念、道义这些词,你就不能真正读懂中国人。
    03
    第三个方法:努力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读史最重要是形成自己的观点,仅仅停留在看完、看懂,或者有似是而非的想法,是不够的。
     
    我建议大家用浅显易懂、准确明白的话,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表达出来。这不仅能高效的整理自己的思路,还能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形成更完善、更深刻的新思考。
     
    一句话,如果写不出就是没想好。因此,拿起你的笔,从写批注、做笔记开始,认真撰写体会吧!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于 2009 年,是当时现象级的历史通俗读物。直至今日它的魅力依旧不减,仍以其深刻的洞见、生动易懂的表达、极富启发的观察,被各年龄段读者的喜爱,在此我郑重推荐。

      27
      3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史为鉴?

      第一次读《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在高中,只觉作者笔风幽默有趣,顺着兴趣就读下去了,书是借同学看的,现在五年过去了,书还是那么的引人入趣,也发现了不少以前读不懂的内容。后记里写到作者当年明月的历史观,他认为 “以史为鉴” 并不存在,除非你超越了历史,才能做到以史为鉴。《明朝那些事儿》有对名臣的排行,作者认为做官(僚)当属徐阶为第一,他的理由是:混迹朝廷四十多年,当过宰相培训班学员(庶吉士),骂过首辅(张璁),发配地方挂职(延平推官),好不容易回来,靠山(夏言)又没了,十几年被人又踩又坑,无怨无悔,看准时机,一锤定音,搞定(严嵩)。上台之后,打击有威胁的人(高拱),提拔有希望的人(张居正),连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欢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岁,张居正死了他都没死,如此人精,排第一是众望所归。可是,就算我读了徐阶,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他那样呢?场景不同,性格不同,模仿不了。不过,以史为鉴依然有启发。还是以徐阶为例,只要稳坐钓鱼台足够久,熬死了各种名臣,我就是名臣,这和吴军的 “成功并不难,在于少犯错” 的中心思想再度重合。有时我在思考,怎样才叫 “犯错”,因为太宽泛了,上班和同事聊聊天算不算犯错?或许这也是犯错,只是程度很轻。吴军他自己身体力行的两件事让我记到现在 —— 第一件事他在清华,羽毛球水平是全校前三,他的秘诀是能够保存体力一直防守,熬到对方没体力了,打错球,于是失误,自己得分。第二件是他清华毕业后实习(当时已经申请霍普金斯大学),他的很多同龄人也是一到周末回家就打游戏或者做别的放松活动,而吴军自己却坚持每天晚上学习,不管周几,哪怕工作日上班很晚才回到家,也一直坚持看论文,写论文。从这个角度讲,只要在整体上你比别人 “犯错” 的频率更低,你就能获得胜利。不是有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吗?当两个人在原始森林里遇上一只老虎,你不需要跑得比老虎还快,只需要跑的比你旁边的人快就可以了。而所谓的以史为鉴,或许真正的效用是,当自己的理性被调动起来,能够想起这些历史教训,这是火炕,别跳,否则会自焚。关键还是,想起来!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乐观与悲观

        第一次读《明朝那些事儿》是七年前,那时候用 kindle,做笔记很困难,加上当时自己的经历和阅历还不够深,所以一说起这本书,我一般都会用一句话概括,明朝朝廷举办的 "奇葩说",主持人是皇帝,辩手是太监与言官,辩题就是被弹劾的对象存在的合理性,评委不详,但是观众急了,于是有了张献忠、李自成,后来吴三桂也看不下去了,也就改变了立场。 时隔七年后,我再次在得到读这本书,写了很多笔记,想法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在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少了,无论谁奸还是忠,智还是蠢,我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波澜,历史不是用来评价的,历史人物也不是用来评价的,读历史以及历史性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超越历史,更重要的是增加自己对人性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评估当下的处境,做出判断,决策未来。有人问过我好多次,读历史有啥用?我想多数人会说以史为鉴,可能十几年前的我也会这么说,但十几年后的我会告诉你,历史就是社会学、人类学、人性论,而且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工具书,它可以预见未来。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不敢说自己是在写书评,只是想记录下来我 38 岁这年再次读这本书的一些思考。明朝那些事儿,不再是奇葩说,或者说虽然文字幽默(我和别人讲历史的时候也很幽默),但事实并不幽默,反而非常残酷。生活在物质富裕,精神食粮过剩的时代的你,我,他,根本无法体会到生活在当时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但,无论怎样,中国的历史进入了 2023 年。中国确实是一个隐藏在国家之下的文明。标题我选择了乐观与悲观,这也是再次读这本书给我的一些思考,即这个世界的发展,究竟是靠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推动的。 朱老板,出身底层,父母饿死,连口棺材都没钱买,四处乞讨,在寺院打工,偶遇几个人,开始折腾,最后成就了帝业,再然后就是给后代铺路,基建工程的原材料,就是那些创业阶段出生入死的名将,朱老板很敬业,应该奖励敬业福,但是君忙臣闲,国必乱,朱老板翘辫子之后,明朝开始了奇葩之旅。朱老板很像是佛家的释迦摩尼,要饭的时候不知道他有么有带着什么信仰和虔诚,最后反正是修成了正果。 明朝皇帝也不算多,但是本人记性真的不太好,就想到谁说说谁吧。老朱是个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如果这个问题是别人来问我,我可能回答一句废话,看条件。但这个问题是我自己问自己的,我肯定不能糊弄自己,我的答案是老朱是个悲观主义者,甚至历朝历代,包括现在,任何领域的发展,都是由悲观主义者推动的。这本书作者在后记里写了一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很多人好奇,一个三四十岁的人如何能有五六十岁才可能有的境界。如果我再年轻点,会觉得这作者有点显摆,但现在我并不这么想,因为他有资格,换句话说,我也有资格。所谓四十不惑,我的经历告诉我,我三十四岁那年已经不惑了,想透了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有尿性,你服不服我管不着,也不归我管,有招使去,没招死去。为啥说历史是悲观主义者推动的?举个例子,老百姓吃不上饭了,上面还在增加赋税,别说是渣,连汤都不给留一滴,你别跟我说你还是很乐观,一切会好起来的。正是因为既没活路,又没希望,不如放手赌一把,成了就成了,不成要么继续苟着,要么做鬼也不放过对方嘛。 说到乐观,我想起大脑神经学,杏仁核主管一时爽,大脑皮层主管一时爽之后的后悔机制。人的快乐总是短暂的,因为杏仁核很累;人类的痛苦是很长的,因为大脑皮层很累。所谓的乐观,是建立在经历过痛苦挣扎之后,看到了一丝曙光,发现自己的方向是对的,从而带来的短暂喜悦,相当于你每天加班,当你不想加班的时候,老板跑过来给你一通画饼一样。朱老板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他不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常遇春、徐达,还是刘伯温,老朱都不信任,这才有了开了公司裁员的结果,当然,现代公司裁员是员工再找个工作,朱老板裁员,那是要了员工的命。也正是因为他悲观,所以很勤政;因为他很悲观,所以他废了宰相位;因为他悲观,所以搞了内阁,让这帮阁老们你逗我我逗你。帝王心术可能就是源于悲观吧。 朱棣,你说他是否是个悲观主义者呢?当然是,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的有三方面,一方面老爹要不要把位置给自己;一方面如果不是自己,下一个老板能不能把公司管理好;一方面你管理的不好,我就要管,你管理的太好,我不就没戏了吗?所以我都要管。于是,在危机感的感召下,在装孙子,装疯卖傻的同时加紧准备,时机一到就造反了,不,造反也不贴切,公司本来就是老朱家的,爱谁谁。换个词儿,朱棣…… 挽救公司去了,嗯,挽救公司的业务去了。北京为啥能够成为首都?这事儿还是源于悲观主义,朱棣焦虑呀,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甚至都让郑和下西洋了(得亏那时候还没有航天科技)也没个音信,这万一哪天从哪冒出来,吓唬自己一下也就算了,万一那时候自己身子骨不太好,吓死了可就凉凉了。 朱祁镇,一个做着英雄梦的娃儿,总是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结果是很惊天动地,土木堡之后就天天住在蒙古包里吃奶酪、手把羊、奶皮奶豆腐,还有奶茶,时不时感受一下我们蒙古人的豪爽和热情,听个马头琴,唱歌祝酒歌,我干了,你也得干。事儿是挺惊天动地的,明朝就改天换日了。弟弟坐了哥哥的位置,哥哥想回来,弟弟说 "哥,你是不知道这个位置有多难受啊!我可羡慕你嘞,在那儿挺好的,咱们公司可能还会跟那边做点生意,给你个常驻办事处吧,提成不会少,但是期权你就别要了,之前你搞得亏损够多了。" 其实,从这里开始,太监就已经登场了,欺上瞒下,末位淘汰制不存在,主要取决于心情。 中间就不提了,说说那个一门儿心思要做太上老君的主儿。他自幼聪慧,能够摆平那帮老头子,给了自己父母名分。但是凡事儿都有个度,聪明过头了就是愚蠢。他倒是明白一个道理,君闲臣忙国必治,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时候没有国富民强的观念,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公务员一个个都是大爷,明朝衰退此刻已经开始显现。宁王还造反,王阳明平反;科举舞弊,唐伯虎点没点秋香我不知道,至少我知道他应该是烧了高香的,逃过一劫。但可悲的是,唐寅后来的人生就是纸醉金迷,虽说字画有名气,但不知以他的才华,成为公务员能有怎样的成就,会不会成为张居正?历史不容假设。说到王守仁,我不得不说几句,他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在一个信奉儒教或者说把朱熹、周敦颐、程颐之流作为圣人的时代,自小能够带着怀疑的科学精神,去证实很难得。人们或许只知道知行合一,却忽略了王守仁的经历。他并不死板,打宁王、缴山贼就那么容易吗?需要有靠山,而替他说话的是王彬。对,借力打力,利用一切先有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打呆仗还是耍诈,王守仁可以被誉为名将。在某种环境中生存,还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学会向现实妥协,原则在某些条件下不成立。更为重要的是,他知进知退,一切皆向内求,而非外求。放眼现在的职场,多少人挤破了头,想尽办法谋求升职,干掉所谓的潜在对手,却忘记了提高自己,她们就像是明朝的言官,天天弹劾,天天告状,好不容易坐上去了,没多久又走了,因为做不了。我经常和员工说你们的竞争对手不在这里,而是整个行业还包括跨界高手。但是,阻碍你最大的障碍或者对手是你自己。王阳明做到了,被誉为圣人一点都不为过。曾国藩之所以称为半个完人,我觉得是因为他的前半生属于倔驴,没开窍,后半生开窍了,做到了知行合一。曾国藩留给后代的信,如果你读过,你就会发现,其实就是见山是山,是曾国藩洞察了人性和社会之后,得到的经验之总和。很可惜,认识需要经历的,道理是没啥用的,否则历史就不会循环。 老子炼丹,儿子做木匠,而且是个文盲,看似明白,却没招儿,太面了,面到另一个文盲兼流氓魏忠贤都可以玩儿他。最后的崇祯,无论有多少抱负,面对烂透的现实,又能如何?明朝整个过程,或者说历朝历代都有牛人辈出,但是,为什么不能延续?原因就是烂透了,烂到有气节的人简直就是风毛菱角,烂人却如黄河之沙。说这些,并不是要批判谁,也不是瞧不起谁,只是需要思考一下,如果我在当时,我该如何选择,亦或者,我又该如何活下去? 我在之前某一段读书笔记中写了我很久以前在《三体》最后一页写过的一句话:"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有历史为后人趟雷;人类,是不幸的,因为历史对人类不起作用。" 以史为鉴,是有前提的,就是创业初期,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憋着一股劲儿的时候,历史是非常管用的。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的历史,是一批批大师,一批批悲观主义者推动的。保持悲观并不是说你要活得很丧,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历史的车轮又来到了这个点,我能做些什么,度过自己遇到的难题。我一直和朋友说,我读历史,是在寻找那么几个人,更准确的说是找到那个自己,照一照镜子。 历史、文学、哲学,就是社会学,就是人类学,即便是科学也不可能轻易摆脱伦理学的束缚。你不需要绞尽脑汁,非要找出所谓的正史、真相,没必要,更多的就是在你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尽可能的了解世界、人性、社会,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尤瓦尔赫拉利的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讲了从动物到上帝,从智人到智神,人类或许只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无限的财富,一个就是无限的寿命。这个追求有意义吗?我不敢说没有,因为人生本无意义,所以人需要寻求意义,意义是活下去的基本要素。许三多曾说 "人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的活"。还有一句 "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还有一句 "人活的不能太舒服,太舒服就会出问题"。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任何理解都没有对错之分,没有高下之分,无需非要辫出了对与错、高与低,重点在于你亲身经历过什么,经历过了你是否能够价值化你所有的经历。弯路理论就是个悖论,你今天此时此刻的处境和状态,都基于之前所有选择和经历的总和。回头看,不是为了更好的悔恨,而是面向不确定的未来,在未来找到那么一丢丢确定性。 战争没有试错机会,这个成本是付不起的;而个人的发展,是允许试错的。赵本山多年前的小品上说过 "知错能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虽然是个黑色幽默,讽刺了一些现象,但是这句话才是人生真实的样子。规则不合适的时候就调整,方案不可行就换一个,而不是一味地追谁的责任,追责就是一种甩锅。延安当年的整风运动,伟人提出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前提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毛泽东思想之精髓所在。邓小平在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这就意味着更加要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是胡想,而是发现不行,要承认不行,及时调整,及时纠正。 读历史,就是在阅人,同时也在自我批评。懂得思考的人,会读历史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思考深度不一样,你看不到的他们是能够看到的,这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髓所在,否则就是瞎焦虑。 最后,我想说,历史已经是个结果了,也是既定事实了,任何人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吸取教训,做好当下的事情,敢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是用辩证法来结束吧,矛盾是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而决定矛盾属性的,是条件。有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说没机会,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扯淡,相反,看得清条件的人,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之相匹配,机会才会有所掌握。条件不匹配,机会来了,你还是看不到,看到了也抓不住,因为你不配。 面对任何问题,先全局看一下,你能不能左右,能,你可以做什么;不能,你又能做什么! 一些情况下,明知结局注定,还要义无反顾,这是一种气节; 一些条件下,明知结局注定,还要义无反顾,这是一种愚蠢; 人,这辈子最大的悲哀,不是结局注定,而是有无限可能性时,选择保守,选择放弃!

          2
          1
        • 查看全部463条书评

        出版方

        磨铁图书

        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之一。磨铁图书是业内知名作者公认的最佳出版合作平台,目前公司已经签约王蒙、周国平、余秋雨、于丹、蒙曼、冯唐、南派三叔、当年明月、张德芬、今何在、阿桂、刘同、马东团队、白茶、郭斯特、使徒子、伟大的安妮、张悦然天下霸唱、雷米、Priest等众多业内知名作家。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畅销小说作者和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