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世界畅销管理书之一,开启了商业书籍的次革命。

内容简介

《追求卓越》作者针对ibm、惠普、强生、迪士尼、沃尔玛、麦当劳、万豪、花旗、3m等43家美国经营最成功的企业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一、采取行动。二、接近顾客。三、自主和创业精神。四、以人为本。五、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六、坚持本业。七、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八、宽严并济。虽然书中提到的一些公司因为偏离了方向,近年来经营衰败,不过它们长期以来的成功纪录却是值得效法的。正如作者所言,这八大特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适用。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士、高校管理学学生、管理学爱好者。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版序 再探卓越企业·
  • 自序
  • 导言
  • 第一部分 定义“卓越”
  • 01 抱残守缺的成功企业
  • 成功的标准
  • 研究对象
  • 第二部分 迈向新的理论
  • 02 理性模式
  • 探索数字背后的意义
  • 缺乏远见
  • 分析的象牙塔
  • 理性的误导
  • 03 渴求激励的人
  • 如何应对人性的矛盾
  • 删繁就简
  • 正面激励
  • 行动、意义和自我控制
  • 转化型领导
  • 第三部分 回归基本面
  • 04 管理充满模糊和矛盾
  • 理性行为者
  • 文化的重要性
  • 进 化
  • 05 采取行动
  • 组织流动性:走动式管理
  • 切割划分
  • 实验型组织
  • 速度和次数
  • 廉价学习:无形性以及有漏洞的系统
  • 实验的背景
  • 简化系统
  • 行动导向
  • 06 接近顾客
  • 对服务的执著
  • 对质量的执著
  • 利基市场
  • 卓越企业并非都以成本为导向
  • 高科技产业
  • 消费性商品业
  • 服务业
  • 制造业
  • 大宗商品业
  • 倾听使用者的意见
  • 07 自主与创业精神
  • 创新的推介人
  • 推介体系
  • 把玩数字
  • 对推介人的支持
  • “小而美”的单位
  • 内部竞争
  • 密集的沟通
  • 容忍失败
  • 3M:重点案例
  • 08 以人为本
  • 尊重个人
  • 成功案例
  • 共同的特色
  • 欢呼、庆祝和热情
  • 信息的可用性和比较
  • 小即是美的真谛
  • 背后的哲学
  • 09 亲身实践,价值驱动
  • 10 坚持本业
  • 坚持本业VS.多元经营
  • 小心经营和本业无关的企业
  • 11 组织单纯,人事精简
  • 维持单纯的形式
  • 未来的“形态”
  • 12 宽严并济
  • 融入价值观
  • 兼顾内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管理科学与艺术

    每日一书:《追求卓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企业,过于看重数据,本末倒置,而忽视了企业的根本。本书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第一次革命,被誉为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八大特质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卓越企业的独到之处:采取行动。简单来说,就是 “起而行”。这个道理就跟科学实验一样,如果不进行实验,自然什么都无从发现。在企业里,如果不多尝试,勇于经历失败,然后再进行尝试,自然什么也学不到。诀窍在于达成共识,明白哪一种失败是可以接受的,哪一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要达到这个地步并不容易。不过不要自欺欺人。分析做得再多(特别是市场研究),都无法激发出真正的创新。接近顾客。这可能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也可能是我们研究的卓越企业(例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惠普、凯马特,甚至麦当劳)偏离正轨的地方。这的确很难。公司要注意的细节多如牛毛,实在很难多加关照顾客,如果顾客还包括了经销商和极为不理性的一般使用者,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尽管如此,宝洁却成功地让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和顾客保持密切联系,并且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技巧或许是他们基业长青的主要原因。自主和创业精神。就算企业规模很大,还是要像个小公司般地运作。组织不过是一群人的组合,而这群人很难与大型的抽象实体建立良好关系。如果你们不了解强生、3M(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沃尔玛,以及原来的惠普是怎么成功的,只要看看它们如何组织成小型、独立的单位,并以共同的目标和文化规范来整合即可明白。以人为本。说到员工的重要性,大家都会大谈特谈,可是却没有几家公司真正把员工视为不可或缺的资产。我们见识过最棒的例子就是达美航空倡导的 “家的感觉”;1982 年,该公司员工团结起来,自愿将薪资总额减少 3000 万美元,好让公司可以买下第一款波音 767 客机,充分展现出 “达美精神”。可惜,达美航空后来和西方航空合并之后,就丧失了这种 “家的感觉”。亲身实践,价值驱动。这个理念其实很简单。搞清楚公司究竟代表什么,哪些事情最能让员工感到自豪,接着积极朝着这样的价值体系发展。不过要记住,获利对企业的重要性,犹如呼吸之于生命。卓越企业不光会赚钱,还会创造意义。坚持本业。除了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杰克・韦尔奇的通用电气等极少数特例之外,多元化经营几乎都行不通。特别要当心 “协同” 这个词,它听起来好极了 —— 谁不希望一加一等于三?可是我们当时和现在的观察结果显示,大型合并案几乎都无法成功。而且,最容易让成功的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的,就是过度快速扩张。组织单纯,人事精简。企业本身就相当复杂,但我们不能以叠床架屋的组织框架让情况更加繁复。采取简单可行的结构,人们自然会搞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员工人数尽量降到最低,把大部分工作外包处理,或是采取有时间限制、项目导向的工作小组(另一种线型组织的形态)。庞大的人员结构好像总是让公司里真正做事的人感觉碍手碍脚。宽严并济。这章的标题乍看之下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却充分凸显出我们要说的重点。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企业都不是集权或是分权,而是两者巧妙结合。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卓越企业的大多数层面都是 “宽松” 的,让人员享有极大的自由,自主做事。与此同时,卓越企业的少数几个关键性层面却又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以核心价值观塑造公司文化一两个(优先考虑的或是更多的)战略,以及少数关键性的财务指标。人类受到 “二元论” 的驱使,也就是既需要是某个重要组织的一分子,同时又想出人头地。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成功团队合群的成员,另一方面自己本身也是个杰出的明星人物。贝克指出,所谓的成功团队是指 “组织…… 是英雄主义的工具…… 人们为生命找寻意义,借此超脱死亡…… 人们所依靠的就是这股强烈的欲望…… 人不怕死,怕的是死得没有意义…… 仪式是赋予生命的技巧。人们的自我价值以象征性的方式构成,也就是靠象征和自我价值的抽象概念产生自恋。” 他还说:“人们认为,如果要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就必须付出不自由(衡量服从性的重要指针)的代价。” 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有崇高的使命感,就算必须戴上朝九晚五的桎梏也甘愿。企业也可以像崇高的团体一样,赋予员工这样的使命感。早在 1962 年,现代企业经营史学家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在其著作《战略与结构》(Strategy and Structure)中提出 “结构追随战略” 这个强有力的概念。1977 年,当我们开始研究工作时,钱德勒的理论是普世认同的真理。先在纸上拟订战略计划,正确的组织结构就可以轻易地跃然纸上。卓越企业会建立一种广泛、可以鼓舞人心的共同文化,在这样的架构内,人们可以寻找适当的变通方式。他们要求员工有所贡献,员工自然会产生高度的价值感,最后还会激发他们热爱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重视创新和贡献。身为公司的一员,都有四项基本需求:(1)人需要意义;(2)人需要控制权;(3)人需要鼓励;(4)人需要由行动和行为来塑造态度和信念,而不是由态度和信念来塑造行动和行为。内梅罗夫发现,有效的服务导向战略有三大原则:(1)资深主管的频繁、积极参与;(2)高度以人为本;(3)严格的评估和意见反馈。通过利基战略来接近顾客的公司,通常具有五大基本特质:(1)具备敏锐的技术操作能力;(2)定价的技巧;(3)市场分析准确;(4)以解决问题为导向;(5)愿意花钱进行市场细分。我们对此有个重要的心得:如果经常沟通,就算失败,后果也不会太严重。那些严重的错误(真正会留下伤痕的失败),往往是因为公司任由项目进行多年,也不认真查询、指导。在奉行开放沟通的卓越企业里,这样的后果几乎不可能发生。卓越企业的沟通开诚布公,根本无法隐瞒任何事情,关键在于你不会想隐匿坏消息,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好书,强烈推荐

      身为公司的一员,都有四项基本需求:(1)人需要意义;(2)人需要控制权;(3)人需要鼓励;(4)人需要由行动和行为来塑造态度和信念,而不是由态度和信念来塑造行动和行为。过去和目前的管理理论中,有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必须融入新理论,其中有两项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因此应该特别加以强调:(1)公司文化的概念,特别是卓越的企业;(2)企业成功,都要通过有目标但无法预测的进化过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