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示教育真相,回应热议话题。

内容简介

科技正越发主导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长期以来,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们都对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数字鸿沟感到担心。以往许多讨论都聚焦于使用科技的机会,认为来自家庭和社区已有的不平等构造了学生在科技使用上的鸿沟。

本书的作者致力于为这个重要问题增添了一层新的理解: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参与式的观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即便学生带着相同层次的数字素养进入学校,因为老师的教学引导方式不同,最终学生的数字素养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校在数字鸿沟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老师作为学生潜能培养守门人的窗口,以此探究他们如何根据学生种族和阶层背景而展现不同行为。作者向我们揭示,数字鸿沟并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技能获取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学校如何看待数字科技价值、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使用它们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章 科技相似,学校不同
  • 三所中学
  • 技术交流:数字科技与教育前景
  • 希斯克利夫中学的入口
  • 谢尔顿初中的监视
  • 撒·查韦斯中学的基础技能
  • 数字科技在学校的定位
  • 第二章 规训娱乐
  • 数字化参与的代际相似性
  • 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同伴娱乐
  • 希斯克利夫中学的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
  • 谢尔顿初中的危险黑客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数字素养劳动
  • 在学校规训娱乐
  • 第三章 规训取向来源
  • 老师的观念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同舟共济”
  • 谢尔顿初中的“人人为己”
  • 希斯克利夫中学为精英服务
  • 连接工作场所文化与课堂规训导向
  • 第四章 学校作为数字参与的社会化主体
  • 在希斯克利夫轻松策划线上生活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数字劳动
  • 谢尔顿初中的“幽灵”
  • 数字化娱乐、学校边界以及学生的线上参与
  • 结论
  • 查韦斯、谢尔顿与希斯克利夫的教育科技
  • 规训娱乐
  • 规训取向的来源
  • 学校作为数字参与的社会化主体
  • 学生的创造力与异化
  • 文化资源与数字化区隔的理论
  • 白人种族意识形态与学校组织文化
  • 携手并进
  • 致谢
  • 附录 方法论
  • 样本
  • 数据收集
  • 数据分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科技偏颇<人为干预

    作者马修・拉法洛是个特别的学者 —— 既是谷歌公司的社会学家,又是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员。他拿过社会学博士,研究领域横跨教育不平等、数字技术与社会分层。这身份让他既有学术田野的扎实,又有科技行业的现实触角。所以看到他对系统性不公的锋利批判,确实更容易使人信服。作者的核心观点很犀利:学校本应弥合数字鸿沟,却可能成为它的推手。过去人们总说,数字鸿沟是 “家里有没有电脑”“社区有没有网络” 的问题,但作者甩出一个反常识结论:哪怕学生起点相同,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会把他们的数字技能拉开差距。他在加州三所中学蹲点观察发现,富裕白人学生用 iPad MV 会被老师调侃 “下次记得把凯蒂・佩里写进报告”,而亚裔中产社区的学生偷偷看 MV 会被监控软件抓包、当众训斥。老师们潜意识里根据学生的种族和阶层,把 “娱乐” 分为 “创造力” 和 “分心”,最终让精英学生越玩越强,普通学生越管越笨。作者的写作像一部纪录片。他镜头下的课堂细节极具冲击力:希斯克利夫私立中学的老师鼓励学生把流行文化融入作业,凯撒・查韦斯公立中学的孩子却被训练成 “数字劳工”,反复练习格式化文档这种基础技能。这些对比确实颠覆了我原来的观点 —— 原来科技设备普及了,不平等却换了件更隐蔽的外衣。最精彩的是他对 “规训娱乐” 的剖析。在精英学校,刷社交媒体被美化为 “策划线上人设”;在普通学校,同样的行为被贴上 “危险黑客” 标签。作者一针见血: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权力问题 —— 学校通过定义 “正确使用科技的方式”,再生产了社会阶层。这种分析让人想到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 “文化资本” 理论,但作者把它移植到了数字时代,更血腥也更真实。至于说想要更好的系统理解数字鸿沟的理论脉络,我推荐韦路的《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这本书提出了 “接入沟 — 使用沟 — 驯化沟” 三层模型,尤其是 “驯化沟” 概念,与拉法洛的 “规训娱乐” 形成奇妙对话 —— 前者说技术异化了人的主体性,后者揭露学校如何成为异化的帮凶。两本书一横一纵,把数字鸿沟从设备短缺的浅滩拖进了文化权力的深水区。这本书算是戳破了 “科技总是向善” 的童话。当作者他说 “互联网像氧气一样无处不在” 时,突然意识到:氧气也分纯度,有人吸的是精英教育的纯氧,有人吸的是流水线培训的雾霾。这本书最狠的地方在于,它证明了一个绝望的循环:科技越普及,学校隐性的不平等机制就越精致。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