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2千字
字数
2025-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示教育真相,回应热议话题。
内容简介
科技正越发主导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长期以来,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们都对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数字鸿沟感到担心。以往许多讨论都聚焦于使用科技的机会,认为来自家庭和社区已有的不平等构造了学生在科技使用上的鸿沟。
本书的作者致力于为这个重要问题增添了一层新的理解: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参与式的观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即便学生带着相同层次的数字素养进入学校,因为老师的教学引导方式不同,最终学生的数字素养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学校在数字鸿沟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老师作为学生潜能培养守门人的窗口,以此探究他们如何根据学生种族和阶层背景而展现不同行为。作者向我们揭示,数字鸿沟并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技能获取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学校如何看待数字科技价值、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使用它们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章 科技相似,学校不同
- 三所中学
- 技术交流:数字科技与教育前景
- 希斯克利夫中学的入口
- 谢尔顿初中的监视
- 撒·查韦斯中学的基础技能
- 数字科技在学校的定位
- 第二章 规训娱乐
- 数字化参与的代际相似性
- 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同伴娱乐
- 希斯克利夫中学的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
- 谢尔顿初中的危险黑客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数字素养劳动
- 在学校规训娱乐
- 第三章 规训取向来源
- 老师的观念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同舟共济”
- 谢尔顿初中的“人人为己”
- 希斯克利夫中学为精英服务
- 连接工作场所文化与课堂规训导向
- 第四章 学校作为数字参与的社会化主体
- 在希斯克利夫轻松策划线上生活
- 凯撒·查韦斯中学的数字劳动
- 谢尔顿初中的“幽灵”
- 数字化娱乐、学校边界以及学生的线上参与
- 结论
- 查韦斯、谢尔顿与希斯克利夫的教育科技
- 规训娱乐
- 规训取向的来源
- 学校作为数字参与的社会化主体
- 学生的创造力与异化
- 文化资源与数字化区隔的理论
- 白人种族意识形态与学校组织文化
- 携手并进
- 致谢
- 附录 方法论
- 样本
- 数据收集
- 数据分析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