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

内容简介

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

小说中的插画由丰子恺所绘。鲁迅的文字与丰子恺的插画,文画合璧,相得益彰,更传神地呈现了鲁迅笔下的人物丰采及故事情节,为当下读者更好地读懂鲁迅,提供了特别的版本。

目录

  • 版权信息
  • 风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九二〇年十月。本篇最初发表于 1920 年 9 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七斤因撑船时被人剪去辫子,而张勋复辟的消息恰好传到村里,剪辫成为大罪,七斤一家陷入恐慌。村里的封建遗老赵七爷趁机发难,威胁七斤犯了法,煽动村民排挤七斤,展现出乡村的愚昧与势利。复辟闹剧迅速失败,剪辫不再是罪,风波平息。七斤一家恢复往日生活,但乡村的思想状态、人际关系并未有任何改变。文中有三个核心符号,分别是辫子、龙庭和长衫。张勋所率辫子军的标志性特征,象征对清朝的忠诚与封建帝制的残余势力。辛亥革命后,剪辫已成为革除旧俗、拥护共和的象征,留辫则代表守旧与反动。七斤的辫子被剪,成为他 犯法的直接证据,是乡村中判断是否拥护帝制 的唯一简单标准。赵七爷虽未直接展示辫子,但他借剪辫违法施压,让辫子成为操控村民、彰显封建权威的工具。历史中,辫子是政治立场的显性标识,区分共和与帝制;小说中,辫子是乡村愚昧的放大镜,将复杂政治简化为 有无的判断,凸显农村对时代的认知偏差。龙庭代指封建帝王的统治地位,坐龙庭即溥仪重新登基,是帝制复辟的核心行动。是封建皇权的象征,代表着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等级秩序。村民口中的皇帝坐了龙庭,只是一个模糊的、能引发恐慌的消息,无人理解其背后的政治含义。对七斤一家而言,龙庭仅意味着剪辫会杀头,是威胁生存的符号,而非政治概念。历史中,龙庭是具体的政治权力载体,关联着制度变革;小说中,龙庭是抽象的恐惧触发器,仅能引发底层民众的生存焦虑,无任何政治认知。张勋及保皇派在复辟期间常穿传统长衫,与民国时期流行的短装形成对比,是彰显封建旧身份的服饰符号。服饰背后是对传统封建礼仪与阶层秩序的推崇。赵七爷平时穿短衫,复辟消息传来后换长衫,复辟失败后又换回短衫,长衫成为他借势作威的外在道具。村民通过赵七爷的长衫判断形势变化,服饰成为乡村中唯一能看懂的政治信号。张勋复辟仅 12 天就失败了,村中这场风波仅 12 天又恢复了平静。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