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政治史的理论研究经典,全面剖析中国政治发展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钱亦石先生的遗著。全书共六章,讲述了中国政治史的分期和研究方法,分述中国自原始社会至唐朝的政治发展史。除绪论外,其余五章按政治制度划分,即无政治制度时期、氏族政治制度时期、封建政治制度时期。全书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无政治制度的原始社会、产生政治制度的氏族社会、封建社会(涉及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高屋建瓴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史。文笔流利,生动有趣,分析丝丝入扣,填补了中国政治史理论研究的空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凡  例
  • 序  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政治史的意义
  • 何谓政治?
  • 何谓政治史?
  • 第二节 政治史的范围
  • 政治制度之静的方面与动的方面
  • 政治与经济构造
  • 政治与意识形态
  • 第三节 中国政治史及其分期
  • 分期的意义
  • 中国社会史分期的论战
  • 中国政治史的分期
  • 第四节 研究中国政治史的方法
  • 旧历史家的方法
  • 校勘家的方法
  • 社会学家的方法
  • 崭新的科学方法论
  • 第二章 无政治制度时期
  • 第一节 人类的原始及其演进
  • 从猿到人
  • 劳动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 人类与劳动工具
  • 先史时代人类演进的缩图
  •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素描
  • 原始社会的生产技术
  • 原始社会的经济形式与生产关系
  • 原始社会的男女关系
  • 原始社会的思想
  • 第三节 中国人种的由来
  • 各种不同的异说
  • 西来说的证据
  • 第四节 从古代史料上所见的中国原始社会
  • 间接的史料
  • 直接的史料
  • 第三章 氏族政治制度时期
  • 第一节 氏族社会的素描
  • 氏族社会的生产技术
  • 氏族社会的经济情形
  • 氏族社会的社会生活
  • 第二节 氏族政治制度的轮廓
  • 氏族政治制度的实例
  • 氏族政治制度的优点
  • 第三节 从伏羲到帝喾
  • 中国氏族政治制度的创始者
  • 伏羲氏
  • 神农氏
  • 轩辕氏
  • 氏族战争与选举酋长
  • 母系氏族与撤换酋长
  • 第四节 尧舜禅让
  • 儒家的意见
  • 非儒家的意见
  • 刘知幾的意见
  • 从政治制度上估计尧舜禅让问题
  • 第五节 夏禹治水与世袭政治
  • 夏禹治水问题
  • 治水问题是否是中国历史之锁钥
  • 氏族世袭与父子世袭
  • 父子相承的社会背景
  • 第六节 殷商政治及其他转变
  • 夏商周的关系
  • 殷商的生产技术与经济形式
  • 殷商氏族政治与君位继承问题
  • 关于伊尹放太甲之争论
  • 氏族政治转变的前夜
  • 第七节 中国氏族政治的地盘与异族争斗
  • 汉族活动的地盘
  • 黄土层的好处
  • 汉族与异族争斗
  • 第八节 中国氏族时期的意识形态
  • 宗教信仰问题
  • 中国氏族时期的宗教
  • 尊祖与祭天
  • 中国氏族时期的政治思想
  • 第四章 封建政治制度时期(一)
  • 第一节 周代的生产技术与经济形式
  • 周代的生产技术
  • 周代的经济形式
  • 井田问题
  • 第二节 西周的封建政治
  • 封建制度的特征
  • 西周封建制度的组织
  • 压在金字塔下的农奴生活
  • 第三节 周代封建矛盾的发展(上)
  • 农奴暴动与贵族德谟克拉西
  • 周室衰微与诸侯的离心运动
  • 第四节 周代封建矛盾的发展(下)
  • 诸侯与其臣仆之间的矛盾
  • 士大夫的活跃
  • 第五节 秦代统一的基础及其政权的性质
  • 政治组织上的集中运动
  • 秦代统一的经济基础
  • 秦代关于政治制度的争辩
  • 秦代政权的性质
  • 第六节 秦的统治政策与农民暴动
  •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 秦代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
  • 农民暴动与豪杰亡秦
  • 第七节 周秦之际的意识形态
  • 从祭天说到天人合一
  •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 道家的政治思想
  • 儒家的政治思想
  • 墨家的政治思想
  • 三家的比较
  • 第五章 封建政治制度时期(二)
  • 第一节 两汉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矛盾
  • 秦汉之间的变革
  • 地主经济
  • 商业资本
  • 赋税与货币
  • 农民生活
  • 次要的矛盾与基本的矛盾
  • 第二节 两汉的政制
  • 政治组织与秦代的比较
  • 政权属于地主抑属于农民?
  • 第三节 汉初皇室与封君的矛盾
  • 矛盾的内容与其解决的方案
  • 七国反叛与封君的结局
  • 第四节 两汉的对外政策
  • 击匈奴
  • 通西域
  • 开西南夷
  • 与欧洲间未达
  • 对外政策的根本动力
  • 第五节 封建政治的附骨疽
  • 矛盾的展开
  • 汉代外戚之祸
  • 汉代宦官之祸
  • 第六节 王莽变法与太学生干政
  • 王莽的时代背景
  • 新法的内容
  • 王莽失败的主因
  • 太学生与党禁
  • 太学生的政治意识
  • 第七节 “赤眉”与“黄巾”
  • 赤眉之乱
  • 黄巾之乱
  • 第八节 两汉的意识形态
  • 黄老与儒术
  • 儒术的变质与今古文家的争斗
  • 唯物论者的王充
  • 第六章 封建政治制度时期(三)
  • 第一节 六朝隋唐的社会经济
  • 是否有循环式的历史
  • 土地问题
  • 市场问题
  • 重工业与新发明
  • 第二节 三国与两晋
  • 鼎足三分的魏蜀吴
  • 西晋八王之乱
  • 五胡十六国
  • 江左偏安的东晋
  • 第三节 南北朝与隋
  • 南北朝的内讧
  • 南北争斗的过程
  • 南朝失败的原因
  • 隋的兴亡
  • 第四节 唐代的治乱
  • 唐代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权的性质
  • 女后与宦官
  • 府兵制
  • 方镇之祸
  • 第五节 六朝隋唐的政治组织与选举科举制度
  • 中央政治组织
  • 地方政治组织
  • 选举制度
  • 科举制度
  • 第六节 隋唐末叶的农民暴动
  • 隋末农民蜂起与其著名的首领
  • 黄巢之乱
  • 第七节 六朝隋唐的意识形态
  • 从思想不自由到思想大解放
  • 老庄哲学
  • 道教与佛教
  • 儒释道的争斗
  • 钱亦石学术年表 [*]
  • “用唯物的辩证法去开辟中国历史的荒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