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照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历史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做一系统梳理,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建设。

内容简介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经历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晚期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口号下,根据西方社会的实践,提出许多有创见,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或发展或歪曲马克思的观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聚焦历史唯物主义
  • 第1章 根本分歧: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原则和立场
  •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实践性和辩证性
  • 第三节 超越生产范式与生产之境
  • 第2章 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路向
  • 第一节 意识形态批判路向的开辟
  •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现代性批判
  • 第三节 后现代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 第3章 历史辩证法:方法论的分歧
  • 第一节 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
  • 第二节 辩证法的基础是人的实践
  • 第三节 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最高原则
  • 第四节 辩证法否定性的基础是非同一性
  • 第五节 一点评价
  • 第4章 实践:历史的本体论基础
  • 第一节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旨和基本思路
  • 第二节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得失以及对国内学界的影响
  •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意蕴
  • 第5章 异化理论:批判的总视角
  • 第一节 异化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异化的主要形式
  • 第三节 异化的克服
  • 第四节 充分把握异化理论的重大意义
  • 第6章 主体与主体性:历史的根本动因
  •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
  • 第二节 无主体的历史:结构主义的主体观
  • 第三节 被消解的历史主体
  • 第7章 回到历史的根基:生活世界 ——西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革命转向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何为生活世界
  • 第三节 生活世界殖民化
  • 第四节 作为社会基础的日常生活
  • 第五节 自在与自为的日常生活
  • 第六节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 第七节 一点评价
  • 第8章 重构国家理论
  • 第一节 近代社会分析的第一框架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第三节 独裁主义国家批判
  • 第四节 国家的自主性
  • 第五节 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 第六节 一点评论
  • 第9章 公共领域: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 第一节 公共领域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何为公共领域?
  • 第三节 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 第四节 理想还是空想
  • 第五节 公共领域与当代中国
  • 第10章 社会存在本体论
  • 第一节 建构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缘由
  • 第二节 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联系及本质差异
  • 第三节 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范畴:对社会存在的整体把握
  • 第四节 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一些思考
  • 第11章 政治与民主
  •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概述
  •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 第三节 马克思的民主理论
  • 第12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自然概念
  •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生态
  • 第13章 劳动与交往:历史观的分歧
  • 第一节 交往范式的提出
  • 第二节 交往社会进化论
  • 第三节 是重建还是背离
  • 第四节 历史发展的前经济事实
  • 第五节 交往范式的思辨性
  • 第六节 以道德同一性为指向的交往方式
  • 第七节 语言的中介作用
  • 第八节 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 第14章 生产与消费:主导社会的新领域
  • 第一节 “后”生产时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鲍德里亚的视角
  • 第二节 作为符号的物的生产与消费机制
  • 第三节 重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义
  • 第15章 生态危机
  • 第一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传统:以安德烈·高兹为例
  • 第二节 二元社会:基于经济理性批判的重建社会的辩证想象
  • 第三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北美传统:从福斯特到奥康纳
  • 第四节 奥康纳、福斯特与高兹三者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比较
  • 第16章 经济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商品拜物教理论
  • 第二节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若干重要概念的再探讨
  • 第17章 晚期资本主义
  • 第一节 为何是“晚期资本主义”一词
  •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领域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晚期资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 第18章 帝国主义之后
  • 第一节 从帝国主义到“帝国”
  • 第二节 斯克拉和贝克尔的“后帝国主义”
  • 第三节 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
  • 第四节 关于后帝国主义的争论
  • 第五节 进一步思考
  • 第19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与局限
  •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方法
  •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导向 ——文化批判和去经济化
  •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拓展: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参照系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 第20章 马克思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
  • 第一节 为历史唯物主义正名
  •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与地位
  •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重建、重释与挑战
  • 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