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注重史学理论,着眼中国历史的重大学术问题,提倡学术争鸣。

内容简介

(线性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线性的、有意志的、导向某一个目标的,或是向上的、不会重复的、前进而不逆转的。

西方传统中,线性历史观(linearhistory)源于犹太-基督教思想,较为集中的描述见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放宽视野,线性历史观并非西方的特产,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老传统。

古老的天命论与正统论,可以说是本土版的线性历史观。只是古人心目中,随时间流逝而来的未必全是进化或前进,还包含了循环乃至退化,但历史书写的终点无疑是在当朝。这一观念的系统表达首推司马迁的《史记》,尤其是其中的本纪与年表。此后,历代正史几无例外,都是如此。

升级版的线性历史观与近代引入的西方思想直接相联,特别是西方近代进化论与启蒙思想。晚清以来,这种史观对中国学界、思想界乃至普通人影响甚为深远。

遗憾的是,这样一种观念,迄至今日,虽已有学者做过深入剖析,指出其弊端,但在具体研究上,可以说,不自觉中依然左右着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尤其是很多成果往往包裹着厚实的实证外衣,不仔细剖析,难以辨清深藏其中的线性历史观内核,更需要反思和警觉。

隐性“线性历史观”支配下的实证研究,表面看不到“规律”与“必然”,却并未从根本上与其决裂,以追求“历史线索”及“历史的深度”等提法改头换面,暗中将“规律”与“必然性”招回学术殿堂。这样的研究,仔细分析其标题、史料的选用与剪裁、史料与史料的拼接、引证与叙述安排,不难发现隐身其中的线性史观。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论与史学》编委会
  • 告别线性历史观
  • 重释唯物史观
  • 论郭沫若的史学方法
  • 先秦诸子的“春秋”观
  • 《明史》纂修的“东林”争论及调和
  • 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的“托和沙赖”文书
  • 从安金藏剖腹看唐代中外医学交流
  • 出土文献作为汉语史料的使用问题
  • 北朝隋唐圆形墓研究述评
  • 近七十年来中古墓志的整理与研究
  • 《全唐文》中碑志文的检索与整理
  • 《温经楼年谱》
  • 书评
  • 儒家思想如何左右中国历史思维?
  • 别开生面的《史通》研究之作读后联想
  • 《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述评
  • 读《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学能否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改造世界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前提则是史观的重新定位。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1890 年 9 月 21—22 日)》中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 —— 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 —— 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合力论,是不同视角的融合。一方面,没有放弃规律论,承认整体历史的超越性,这恐怕主要是从结果角度的观察;另一方面,更多地强调了历史结果乃是所有人意志与行动汇集而成,超出了个人的意志,又揭示了历史结果的非目的性与意外。后说乃是立足历史行动者的观察,是一种从当时人角度的顺时而观。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