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7千字
字数
No.2
经济学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球繁荣,何以可能?经济学家德龙在寻找答案。本书归纳了造就繁荣的变量,也在总结教训,提出警告,此时此刻,尤为迫切。
内容简介
1870年以前,人类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缓慢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被不断膨胀的人口吞噬。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明创造加速推进,技术能力每过一代人得以翻番,最终改变了全球经济生活的面貌。前人以为,这种力量将帮助我们建立起完美的理想社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本书中,知名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德龙讲述了1870—2010年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和全球化如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繁荣,它们给人类和全球带来了何种变化,以及为何没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理想社会,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气候变暖、经济衰退、不确定性与不平等加剧的困境。
本书以令人惊叹的广度与深度,向读者揭示了加长版20世纪的发展真相:远非大幅跃进,而是蹒跚前行。
目录
-
版权信息
-
“比较译丛”序
-
引言 我的宏大叙事
-
第1章 走向全球化
-
第2章 技术驱动型增长的加速
-
第3章 发达国家的民主化
-
第4章 全球帝国
-
第5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6章 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
-
第7章 大萧条
-
第8章 现实版社会主义
-
第9章 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
-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11章 敌对但共存制度之间的冷战
-
第12章 南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虚假或真实的起步
-
第13章 包容
-
第14章 社会民主主义的辉煌三十年
-
第15章 转向新自由主义
-
第16章 全球化重启、信息技术与超级全球化
-
第17章 大衰退与乏力的复苏
-
结论 我们仍在蹒跚走向乌托邦?
-
致谢
-
注释
展开全部
世界如何去印度化
最近流行了说 “美国印度化了”,但事实上他们本来就同出一源,属于印欧雅利安的不同分支。本就同出一源,谈何 “印度化”?印度古代宗教不管怎么千差万别,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是围绕着主神、战神和民事神三层结构展开的,这三层神话结构反映到政治秩序上,就是祭司阶层(婆罗门)、武士阶层(刹帝利)、平民阶层(吠陀)三个等级,不仅印度,希腊、罗马、波斯都是如此。请注意印度第四等级首陀罗不是雅利安人,是属于不可接触的奴隶(不是人)。本书非常精炼和清晰的记述世界 140 年现代化探索之路,作者已经没有福山的自信,不能说美利坚就是灯塔,也算详细的记录了马列的探索,西方学者优秀的之处虽然有立场,但下笔还算含蓄和 “客观”,讲述苏联计划经济在信息处理与激励机制上的根本缺陷,批判二战前的德意法西斯主义经济模式,讨论北欧社会民主主义的 “民主化与乌托邦建构”,但对东亚经济奇迹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的陌生,只能用 “奇迹” 解释。140 年来因为 “信息 “传输”+ 储存的进步,人类的经验叠加进步,产生了 “科学” 发展的指数级别的进步,科学的进步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衣食住行 + 医学有极大的进步,世界的人口也蓬勃发展,但是欧美文化上的 “印度” 等级属性,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自然会产生不断严峻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自然就会产生战争。游牧民族天然的 “印度” 基因,就是通过疆域扩大,掠夺资源和奴隶创造财富,二战后的欧美繁荣,特别是苏联解体后,是建立在 “新自由主义” 的资本全球化,将地球村印度化,让欧美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开疆扩土,从南方国家(亚非拉)掠夺的财富,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骨子里第三世界是第四种姓的首陀罗,只是西方统治阶层在国家内部,被迫解放家奴,如同八旗扩编,最早是军队中引进黑人,到二战后给妇女和黑人投票权,教育平权,看美国不断扩大的移民来源,从意大利和爱尔兰,到东欧斯拉夫和拉美、亚裔不断吸收下层精英,出现了繁荣期,但美国那些个红脖子、老白男、铁锈带蓝领,即 MAGA 派中坚力量,再加上有南非民族烙印的马斯克,他们认为四个种姓搞不清楚自己位置,乱套了。黑人、拉美裔和亚裔,你们这些首陀罗怎么也能上位呢?自然拥趸懂王,妄图恢复雅利安的美国。今天美国的问题倒不是 “印度化”,而是欲去印度化而不得。(题外话,不少高华拥护懂王是以为拿了美国身份,自己就是上三旗了)但出身婆罗门的甘地脱去西装,手持纺车的 “反现代化”,他深知工业化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社会分工和集体主义平等平权,这将和种姓制根本冲突,因为教义就是命由天生的因果轮回,如果物质极大丰富,就不能让四个等级平稳有序,中国式的 “爱民如子” 的扶贫和集体主义的 “转移支付” 是游牧民族不能理解的文化盲区。自然认为如果你们想过上我们上等人的生活,肯定是要来抢劫我们,呼吁愚民 “小院高墙”,印度教的西方人,根本不理解东方集体主义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 的牺牲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2025 年 #123
《蹒跚前行》:一部全球经济史的乌托邦挽歌
引言:繁荣与困境的交织在当今全球经济面临不平等加剧、气候危机和地缘冲突的背景下,《蹒跚前行:1870-2010 年全球经济史》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批判性思考,为我们揭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悖论。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龙(J. Bradford DeLong)以 “加长版 20 世纪” 为框架,追溯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如何通过技术、组织和全球化实现物质飞跃,却又为何陷入新的困境。这不仅是一部经济史著作,更是一曲对乌托邦理想的挽歌。内容概述:技术、组织与全球化的三重奏 德龙将 1870 年视为现代经济史的起点。彼时,工业实验室的发明创造、现代公司的组织革新以及全球化的市场整合,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这些力量推动人类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实现了人均收入的指数级增长。然而,这一进程并非坦途: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大萧条的挫败、冷战的意识形态对抗,以及新自由主义时代的金融泡沫,始终如影随形。德龙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经济繁荣与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共生的复杂图景。核心论点:乌托邦的幻灭与市场的局限 德龙的核心观点在于,尽管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带来了物质丰裕,但人类未能构建起理想的 “乌托邦”。他犀利指出:** 市场经济能够解决自身提出的问题,但社会未必接受其答案 **。例如,市场机制虽能高效配置资源,却无法解决贫富分化、环境外部性等社会问题;全球化虽促进增长,但也加剧了国家间的不平等。德龙进一步批判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其将 “富豪认可的正义” 等同于普世价值,忽视了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书中对社会主义实验的对比分析尤为深刻。德龙以苏联的失败为例,揭示了计划经济在激励缺失下的必然崩溃;而对中国的观察则展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结合的独特路径,尽管他对此着墨有限。这种辩证视角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凸显了经济制度的复杂性与适应性。叙事风格:宏大与细节的平衡德龙的写作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叙事感染力。他善于将抽象理论融入具体历史事件,例如通过 “列宁的小本本” 这一黑色幽默故事,映射苏联权力更迭与经济政策的荒诞性;又以 “社会民主主义的辉煌三十年” 为轴,剖析战后欧洲如何在福利国家与市场竞争间寻找平衡。这种 “大历史 + 小细节” 的叙事方式,既展现了全球经济的宏观脉络,又赋予历史以人性温度。然而,部分读者指出,原书标题 “Slouching Towards Utopia”(蹒跚走向乌托邦)的中译弱化了作者对理想主义的悲观隐喻。此外,德龙作为美国左派学者的立场,使其对新兴经济体(如中国)的分析稍显简略,更多聚焦于欧美经验。现实启示: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挑战 德龙将 2010 年视为 “加长版 20 世纪” 的终点。在他看来,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正面临增长乏力、民粹主义崛起和气候危机的多重挑战。这一判断与当下现实高度契合:从 “黑天鹅” 频出的全球市场,到发展中国家对 “去全球化” 的抵抗,无不印证了德龙的预见。书中对中国经验的有限讨论,反而激发了更深层的思考。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同时保持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为 “市场与社会的平衡” 提供了新范式。这或许暗示着,未来的经济秩序需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探索多元共生的可能性。结语:在历史的褶皱中寻找希望《蹒跚前行》最终指向一个悲观的结论:人类对乌托邦的追求,或许注定是西西弗斯式的徒劳。但德龙并未陷入虚无主义。他提醒我们,历史的进步从来不是线性的,而是在试错与妥协中蹒跚前行。正如书中所言:“我们仍在摸索,但至少已学会质疑绝对答案。” 对于今天的读者,这本书不仅是理解过去 140 年经济史的钥匙,更是反思当下困境、探索未来路径的思想指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繁荣,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市场效率,更需要对社会正义与生态责任的深刻关怀。
870 年以前,人类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缓慢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被不断膨胀的人口吞噬。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明创造加速推进,技术能力每过一代人得以翻番,最终改变了全球经济生活的面貌。前人以为,这种力量将帮助我们建立起完美的理想社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本书中,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德龙讲述了 1870—2010 年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和全球化如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繁荣,它们给人类和全球带来了何种变化,以及为何没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理想社会,反而使全球陷入了气候变暖、经济衰退、不确定性与不平等加剧的困境。本书以令人惊叹的广度与深度,向读者揭示了加长版 20 世纪的发展真相:远非大幅跃进,而是蹒跚前行。
- 查看全部3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