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恋爱脑自救指南。学会爱自己,重新掌握幸福主动权。

内容简介

作为人,我们都需要彼此,期待着依恋、认可和赞许,渴望自己是被深深爱着的。但如果我们对他人的依赖过了度,对被爱、被认可的感觉上了瘾,那爱就变成了一种永远不会被满足的需求。

本书对情感依赖的典型表现、形成情感依赖的心理根源进行了系统阐述,帮助我们走出渴望依赖-过度付出-受伤痛苦的恶性循环,学会爱自己,最终建立真实、健康的亲密关系。

作者理性而犀利地指出,情感依赖者眼中“热烈浪漫的爱”可能只是抵抗其内心恐惧的工具。但真正的爱不是缓解痛苦的安神药,不是支撑脆弱自尊的“义肢”,而让我们迷恋的对象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魔术师,不是满足幻想的白马王子,更不是拯救一切的救世主。

战胜情感依赖,需要我们勇敢面对真相,摆脱爱就要与他人融为一体的执念,放弃用取悦换取幸福的幻想,不再认为自己的幸福只能依靠他人获得。因为你才是自己的光,自己的避难所。

只有我们学会对自己的幸福负责,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章 关系的病态:对爱上瘾
  • 不惜一切代价取悦他人
  • 情感依赖型人格的国际标准
  • 追寻爱、赞许、认可
  • 情感依赖不仅是女性问题
  • 工作狂
  • 完美主义的陷阱
  • 过度适应对方的欲望
  • 如何识别病态情感依赖者
  • 从角色扮演到操纵
  • 情感勒索者
  • 感情骚扰
  • 地狱三角
  • 当情感依赖者是“拯救者”时
  • 如何识别拯救者
  • 一对拯救者:矛盾的关系
  • 当情感依赖者是“受害者”时
  • 如何识别受害者
  • 一对受害者:艰难的关系
  • 当情感依赖者是“迫害者”时
  • 如何识别迫害者
  • 一对迫害者:危险的关系
  • 情感不成熟
  • 孤独恐惧
  • 融合:在对方身上失去自我
  • 无法被满足的期望
  • 不爱自己,怎么爱对方
  • 第二章 摇摆不定的感觉:爱的黑洞
  • 为何会产生过度情感依赖
  • 童年故事
  • 儿童早期的安全感
  • 孩子需要爱的标记和安全的环境
  • 教育和伦理
  • 一些定义
  • 有毒的父母
  • 有毒父母的信念
  • 那么多痛苦的情绪
  • 自我厌恶
  • 从悲伤到抑郁
  • 从不安到焦虑
  • 从失落到愤怒
  • 一切都是他人的错
  • 内疚
  • 共生依赖
  • 对控制的需要
  • 共生依赖的夫妇
  • 拒绝现实
  • 否认现实
  • 自我中心
  • 依赖和责任
  • 第三章 摆脱情感依赖:承担爱的责任
  • 心理治疗师的作用:给予内在小孩存在的权利
  • 摆脱否认的困境
  • 重新审视信念
  • 为什么依赖?因为我们相信
  • 你是说完美吗
  • 重新找回情绪
  • 重新理解行为
  • 重新了解自己
  • 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
  • 修复童年
  • 彼得·潘:不想长大的孩子
  • 承担情感生活
  • 建立内部边界
  • 情绪:有待发现的世界
  • 培养自尊心
  • 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 必要的自私
  • 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 进行必要的放弃
  • 弗里茨·皮尔斯(Fritz Perls)的“格式塔劝导语”
  • 建立外部边界
  • 迈向情感成熟
  • 承担对自己生活的责任
  • 敢于真实地爱
  • 真实的爱是由什么组成的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抑制多巴胺,追求内啡肽

    标题有很强的误导性,整本书其实是对 “病态依赖” 的分析、诊断和治疗。这本书看完后,感觉上就是作者先简单提出一个现象,然后很迅速地判断其对错,是否是病态 (结果当然是),接着就是立刻做分析,一通强制性输出,这种写作风格可能跟作者的职业有关系吧,作者西尔维・田纳本是一名执业超过 35 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欧洲心理治疗师协会会员,心理学方面的相关著作有 20 多本。可能在本书中提及的案例,在作者之前的作品中已经详细论述过,所以她在这本书中选择性的快速掠过许多细节。回到本书主题。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我们都在情感上有所依赖,我们不仅需要彼此,还需要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依赖:情感、依恋、认可和赞许,以及由人际关系产生的情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缺失它们,我们的身心健康都将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每个人一生中对情感食粮的需求都并不少于物质食粮,“许多重要的需求是在与同伴的交际中获得满足的”。当谈论病态的情感依赖时,我们会顺理成章地谈到成瘾,因为它是人们为了 “暂时掩饰内心被折磨产生的严重后果” 而使用的最后手段,这种折磨往往来自个体生命早期,甚至是新生儿时期遭受的创伤。那些有问题的或病态的亲子关系,让个体生命的开始阶段充满难以言喻的痛苦,给幼儿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会在其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相继显露。由于这种形式的依赖在情感和情绪方面都有严重缺失,不能满足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会让人们在成年后遭受有问题的,甚至病态的情感依赖之苦。这种依赖为其他成瘾提供了条件,即成瘾往往是病态情感依赖的后果。成瘾对象可能是销售的产品,比如酒精、烟草、凭处方出售的各种精神类药物;也可能是违禁产品,比如毒品、兴奋剂和蛋白同化制剂。成瘾对象也可能是一些行为,比如食物成瘾(无论是厌食症还是暴食症)、游戏成瘾(网络为人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游戏的数量和获取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性成瘾、运动成瘾、工作成瘾(拼命工作的人被称为 “工作狂”),以及对金钱、社会声望或权力的狂热追求。要破除上述问题,作者认为要先了解自己,要给自己建立内在和外在的边界,认识自己而不是甘受混沌。勇敢面对过去受到的压抑和影响,同时肯定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差别只是在有些人尚未遇到爱你之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一颗星都不想给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法文书名直译为,战胜情感毒瘾,不知道大陆翻译为何单一归位两性情感。读到二十页左右不想再读,最主要原因翻译的意思表达大多是对很多普遍正常的人类情绪定义为一类精神病,有些剖析有一定道理,但主观定性就令人反感。看多巴胺共和国时,作者会提供很多医学数据和文献支撑观点。这本书基本上都是主观分析得出得出的结论。毫无价值,就像目前国内到处充斥着 MBTI 的测试,真是愚蠢至极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最有价值的内容在正文结尾【总结】之前,但翻译很出戏…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