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用户推荐指数
心理学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1千字
字数
2023-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恋爱脑自救指南。学会爱自己,重新掌握幸福主动权。
内容简介
作为人,我们都需要彼此,期待着依恋、认可和赞许,渴望自己是被深深爱着的。但如果我们对他人的依赖过了度,对被爱、被认可的感觉上了瘾,那爱就变成了一种永远不会被满足的需求。
本书对情感依赖的典型表现、形成情感依赖的心理根源进行了系统阐述,帮助我们走出渴望依赖-过度付出-受伤痛苦的恶性循环,学会爱自己,最终建立真实、健康的亲密关系。
作者理性而犀利地指出,情感依赖者眼中“热烈浪漫的爱”可能只是抵抗其内心恐惧的工具。但真正的爱不是缓解痛苦的安神药,不是支撑脆弱自尊的“义肢”,而让我们迷恋的对象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魔术师,不是满足幻想的白马王子,更不是拯救一切的救世主。
战胜情感依赖,需要我们勇敢面对真相,摆脱爱就要与他人融为一体的执念,放弃用取悦换取幸福的幻想,不再认为自己的幸福只能依靠他人获得。因为你才是自己的光,自己的避难所。
只有我们学会对自己的幸福负责,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章 关系的病态:对爱上瘾
- 不惜一切代价取悦他人
- 情感依赖型人格的国际标准
- 追寻爱、赞许、认可
- 情感依赖不仅是女性问题
- 工作狂
- 完美主义的陷阱
- 过度适应对方的欲望
- 如何识别病态情感依赖者
- 从角色扮演到操纵
- 情感勒索者
- 感情骚扰
- 地狱三角
- 当情感依赖者是“拯救者”时
- 如何识别拯救者
- 一对拯救者:矛盾的关系
- 当情感依赖者是“受害者”时
- 如何识别受害者
- 一对受害者:艰难的关系
- 当情感依赖者是“迫害者”时
- 如何识别迫害者
- 一对迫害者:危险的关系
- 情感不成熟
- 孤独恐惧
- 融合:在对方身上失去自我
- 无法被满足的期望
- 不爱自己,怎么爱对方
- 第二章 摇摆不定的感觉:爱的黑洞
- 为何会产生过度情感依赖
- 童年故事
- 儿童早期的安全感
- 孩子需要爱的标记和安全的环境
- 教育和伦理
- 一些定义
- 有毒的父母
- 有毒父母的信念
- 那么多痛苦的情绪
- 自我厌恶
- 从悲伤到抑郁
- 从不安到焦虑
- 从失落到愤怒
- 一切都是他人的错
- 内疚
- 共生依赖
- 对控制的需要
- 共生依赖的夫妇
- 拒绝现实
- 否认现实
- 自我中心
- 依赖和责任
- 第三章 摆脱情感依赖:承担爱的责任
- 心理治疗师的作用:给予内在小孩存在的权利
- 摆脱否认的困境
- 重新审视信念
- 为什么依赖?因为我们相信
- 你是说完美吗
- 重新找回情绪
- 重新理解行为
- 重新了解自己
- 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
- 修复童年
- 彼得·潘:不想长大的孩子
- 承担情感生活
- 建立内部边界
- 情绪:有待发现的世界
- 培养自尊心
- 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 必要的自私
- 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 进行必要的放弃
- 弗里茨·皮尔斯(Fritz Perls)的“格式塔劝导语”
- 建立外部边界
- 迈向情感成熟
- 承担对自己生活的责任
- 敢于真实地爱
- 真实的爱是由什么组成的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