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大流行时代直面痛苦、思索生命,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的勇气之作。

内容简介

面对全球大流行,妥协社会变成苟活社会。病毒进入健康的缓冲区,将它变成勉强维持生存的隔离区。越来越多的人幸存下来,越来越多对死亡的恐惧积累起来,那原先被我们小心翼翼地压制、置之不理的死亡,重新变得可见。无论在什么地方,生命的延长都以卓越价值的丧失为代价,人们甚至准备牺牲所有一切,只为能够生存下去。

本书是作者在大流行时代对全球政治生态和社会问题的最新思考。诉诸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家以及卡夫卡、汉德克等文学名家,作者揭示出痛苦之于人的存在论意义和伦理学、美学意义,引导读者在过度注重自我、过度追求幸福,而现实又远远不能满足、甚至称得上是残酷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避免被抽空意义的为生存而生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痛苦恐惧症
  • 幸福强制
  • 生存
  • 痛苦之无意义
  • 痛苦之狡计
  • 痛苦之为真理
  • 痛苦之诗学
  • 痛苦之辩证法
  • 痛苦之存在论
  • 痛苦之伦理学
  • 最后之人
  • 附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8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不小心就看完了

    不厚的一本小书,译本读着比较晦涩(和很多哲学书中译本一样),所以还是推荐林光华老师的精彩解读 ——《妥协社会》揭示了今天人怕痛这样的心理。"妥协社会" 包含了今天人几乎所有负面又微妙不易察觉的心理:怕痛、平滑、自恋、敏感、孤独、娱乐、舒适、碎片、钝感、精明、焦虑等等,每个关键词都是一面镜子,互相映射,照出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态。这些状态都围绕 "痛苦" 展开,构成 "妥协" 的全景,也可以说是妥协社会的不同表现。人对痛苦几乎到了丝毫不能忍受的地步,但你逃避不了它,越是怕痛,越是痛苦。《妥协社会》的副标题就是 "今日之痛"。你得知道当下你的痛苦是什么,如何对待你的痛苦,它决定了人对生存意义的领悟,决定人生的小船如何越过波涛诡谲而到达风平浪静的彼岸。我们今天有恐恋、恐婚、恐育,还有密集恐惧症、臆想症等等…… 其实都是韩炳哲说的 "痛苦恐惧症",生活未必那么痛,结婚、生孩子未必那么恐惧,但是没有经历过,没有研究过,看到身边的个别不幸福的案例,或网上的负面新闻,就认定了结婚生子是件无比麻烦、痛苦的事,就觉得痛了。今天很多人对任何可能的痛苦都避之不及,大概也与他们被全面照顾长大有关,见不得痛,更忍不了痛,想要消除人生中的一切痛苦,这怎么可能?恐惧分歧、恐惧争论、恐惧矛盾、恐惧不合群,以及恐惧不被肯定,整个社会弥漫着怕痛的 "中庸之气"。微信群、朋友圈刷的是同样的新闻,吃的是同样的瓜,表达同样的立场,说着同样好听的话…… 这些其实都是妥协的产物,妥协无处不在,成了互相传染的 "心灵病毒"。"人们不再争辩,不再奋力寻求更好的理据,而屈服于制度强制",这是更深层的妥协,接受一切不合理的制度的安排,不反驳,装睡或麻木。因为这样会让自己更舒服一些,安全一些,因为在资本至上、高速运转、追求绩效的制度下人们已经够累了,有一点闲暇的时光只想刷刷娱乐节目,逗自己开心一下睡去。屈服可以理解,但无法解决问题。这样痛苦就消除了吗?内心就不会有惶恐不安吗?内心真的感到充实吗?越是痛苦的社会,娱乐越发达,以满足人们对痛苦的逃避,对痛感的麻痹。讨喜文化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毒药。韩炳哲说:"拒绝一切痛苦的生命,也就是被物化了的生命。唯有‘被他者触动之感’才能使生命鲜活起来,否则它就会被囚禁于同质化的地狱中。"" 他者 "是与自己不同的" 异质 "存在,是绝对的不同,遭遇" 他者 ",生命才能撞击出不一样的意义,才是鲜活的。在与异质的交锋中,人才能在冲突中走向平静,在破碎中走向完整。正如爱情、婚姻,你不去面对两个人的" 异质 ",理解两个人的不同,去磨合、接纳、调适,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真实的爱是困难的,是两个" 独在 "的鲜活碰撞,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融合。" 爱欲 "其实没有死,死的是面对爱欲的勇气与实现爱欲的能力。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有阴阳两面,你想得到一些东西,就要失去一些东西,想要幸福,就必然要经历痛苦,爱情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是人们害怕痛苦,缺乏面对痛苦的通透,面对自己的坦诚,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转化痛苦、升华痛苦的智慧,因此对待痛苦就像对待瘟疫一样避之不及。一个人处理痛苦的能力,就是他的幸福的能力。处理痛苦,是把痛苦放在适当的距离,直面它,忍受它,看透它,战胜它,直到它不会影响你的内心,当你回望这个痛苦时,只有平静与坦荡。你会感恩你经受过的痛苦,是它们锤炼了你的意志,坚定了你的品格,增添了你的人生意义,给了你继续走下去的经验和勇气,让你的生命始终活泼泼的,鲜活如初。爱情不可能始终是你想要的风平浪静、岁月静好,爱情与婚姻中有冲突、有焦虑、有痛苦、有离别。但这恰恰是人之为人所经历的情感与情绪的特质,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我爱故我痴,我痛故我在 "。痛苦恰恰是成长的契机,是我存在的证明。痛苦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弱点、缺点,我们战胜它,才能更有力量,更智慧,更从容。你既然要走路,就要准备好摔跤。韩炳哲说:" 当分离带来痛苦时,关联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个人感受到痛苦时,他才是真实存在的,也才是真正爱过的。"没有不带痛苦的爱情,正如没有不带痛苦的人生,总不能因为人生有痛苦,就不活这一生吧?很多人选择和机器人恋爱,和虚拟世界的角色恋爱,它们不会带来痛苦,但是你在其中是不是真正地爱过,它真的能满足你的需求吗?你没有拥抱一个有血有肉的身躯,感受不到身体的温度与力度,五脏六腑都跟着震颤的感动,爱情便像是在你的视网膜上放过的一场电影。" 没有痛苦的世界是一座同质化的地狱,那里的基调是‘漠不关心’",人与人之间追求的平等其实首先是对异己的一切无害社会的行为的接纳,不是打压,也不是表面的尊重。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代能称为哲学家的,一定是他洞察了当下社会的某种本质,并用本体论的方式阐释。韩炳哲当之无愧。我们对痛苦的否定,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社会共同的批判,于是原本应该是社会承担的责任变成了个人的病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早点回归正常,不只是关注生存

        抗击病毒的这些日子,让我们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像病毒了。病毒之间沟通交流追求的是同一性,也就是不管周围是谁,只要有生存繁殖的地方就要去,于是我们怎么感染上的也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我们人类在抗击病毒之前,是尊重多元的尊重他者的,也正是有这样的差异才需要去沟通交流,完全相同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必要了。而抗击病毒的过程让我们的交流都只是谈论生存了,之前可能会说你还阴着呢吧,最近就会说你阳了嘛,我们和病毒越来越像,同样就是为了生存为了繁衍,而不再为生活,为了自己独有的生命了。也因此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生存的意义大于生命了。希望我们早点回归正常的生活,该去玩就去玩,而不再是为了生存小心翼翼不敢了。也希望公共服务能越来越好,不再为之前无法就医到现在药物短缺而担忧。可以更加自如好好活出那个独特的自己。

          1
          3
        • 查看全部23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