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6千字
字数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教你重建组织和个人流程的高效法则。
内容简介
或许,当你每天早上打开电脑时,都习惯让塞满邮箱的邮件和闪动的聊天对话框启动一天的工作,从早到晚都持续沉浸在频繁的邮件往来和交谈之中。不知不觉,你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到自己每一秒都需要与人保持联系,不然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
卡尔·纽波特总结科学研究和多年调查成果,提出这种状况源于“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正在渗透当今职场,然而这种不停被打断的多线程工作方法在本质上与人脑的运行规则相悖,会带来认知能力下降、焦虑不安、效率低下等糟糕的后果。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应对这一问题的多项原则和完整解决方案。他主张工作场所应采用清晰的流程(而不是随意发消息)来识别、分配和审查任务;让每个人做更少的事情,但做得更好;积极利用跨领域的方法减少不断增加的管理任务负担。最重要的是,简化沟通,让收件箱和聊天窗口不再是工作的核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
-
第一部分 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
-
第一章 生产力下降的根源
-
第二章 我们悲惨生活的罪魁祸首
-
第三章 电子邮件有自己的想法
-
第二部分 远离过度互联的指导原则
-
第四章 注意力资本原则
-
第五章 过程原则
-
第六章 协议原则
-
第七章 专业化原则
-
结论 21世纪登月计划
-
致谢
展开全部
专注力成为稀缺
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副教授,著有《深度工作》等畅销书,专注于数字时代效率研究。作者指出,现代职场依赖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工具,导致工作流程碎片化、注意力频繁切换,形成 “持续对话” 的低效模式。研究表明,知识工作者平均每 6 分钟查看一次邮件,1/3 工作时间用于处理收件箱,造成认知能力下降、焦虑和效率低下。书中通过阿查里亚的断网实验,生动展示了 “少即是多” 的可能性,引发读者对现有工作模式的反思。 提出四大原则优化工作流程:注意力资本原则:减少任务切换,优化大脑专注力;过程原则:引入任务看板等结构化流程;协议原则:制定沟通规则(如 “每日仅上午集中回复邮件”)。专业化原则:聚焦核心任务,减少非必要协作。核心还是现代人的肉身还不能适应富余时代,吃穿用上的减负大家已经明白,对信息上的减负,目前刻不容缓,只要在地铁和高铁车厢里就能发现,大部分人都在争分夺秒的刷手机,现在发愣和发呆都是奢侈,各种社交媒体和短视频都在极力抢夺每个人的时间,而同时大公司(机构)自然产生的官僚主义反映在大量无谓的会议和无效信息沟通。在 DS 已经无所不在的今天,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信息和消息,我们要知道都可以随时检索并获取」,这样我们对任何信息都可以在需要用的时候,再去了解都来得及,完全不必要储存和关心,占用我们有限的内存和时间,可以先让子弹飞一会,不必追热点。关闭信息推送,聚焦在具体解决问题的动作上。人类需要 “深度思考” 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搬运,“知道分子” 完全不能和 AI 抗衡。中国人早就意识到要领悟道的这种作为宇宙本源的角色,首要的方法就是 “挫其锐,解其纷”—— 有意钝化自己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将自己从纷繁忙乱的心灵状态中解放出来。
停下腳步,重新思考
仔細想想,下面的描述就存在你我之間,好好閱讀本書,會有所獲。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一种以持续不断的对话为中心的工作流程,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服务等数字沟通工具,传递结构凌乱且毫无计划性的信息。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在知识型工作领域已经无处不在。不管是计算机程序员、营销顾问、经理、编辑,还是教授,一天里的大部分时间往往都是围绕着所在机构的群体思维式对话来安排的。这种工作流程让我们花费高达 1/3 的工作时间来查看收件箱,每 6 分钟就要刷新一次邮件。如今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但如果放在近代的背景中审视,这意味着一种工作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非常剧烈,如果不经审视就允许它发生,无疑是荒谬的。
数字时代下过度沟通带来的低效问题
明明能发消息解决的事,非要拉个线上会议;明明当面三分钟能说清的需求,偏要拉个群 @所有人反复确认,这就是现今打工人常常会遇到的困境。作者纽波特给这种状态起了个名字:“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简单说,就是用邮件、聊天软件这些 “低阻力工具”,把原本需要计划的工作拆解成无数碎片化对话。我们以为在推进进度,其实只是把时间花在 “刷新收件箱 — 回复消息 — 切回工作” 的死循环里。数据显示,职场人平均每 6 分钟看一次邮箱,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被沟通软件吃掉。更可怕的是,这种频繁切换会让大脑持续耗能,最终 “累得像干了一天体力活,实际成果却少得可怜”。书里戳破了一个职场幻觉:即时回复≠高效。比如我们正写方案时突然收到同事的 “在吗?”,不得不停下思路去回复,再花十分钟重新进入状态 —— 神经科学研究证明,这种 “多线程切换” 会直接拉低认知能力和创造力。更讽刺的是,这种沟通文化反而制造了更多问题:跨部门扯皮、需求反复修改、责任模糊推诿…… 就像网友吐槽的:“回了一上午‘收到’,结果真正要干的活一件没动”。作者甚至算了一笔经济账:过去 20 年,体力劳动者的效率提升了 50 倍,但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几乎原地踏步。问题就出在 “群体思维” 上 —— 无休止的讨论挤占了深度思考的空间,而后者才是创新的源头。当然,作者不是劝人砸电脑、退群聊。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很务实:用规则对抗混乱。比如企业应该建立清晰的任务流程,减少临时性的消息干扰;个人则可以训练同事的 “预期管理”—— 比如集中时段处理消息,其余时间专注核心任务,用 “稳定交付” 取代 “秒回表演”。最让我能认同的一点,就是书中一个假设:如果公司突然停电断网会怎样?结果可能是更多人走出工位当面沟通,减少无效文字拉扯,反而更快达成共识。这让我想起豆瓣网友的吐槽:“离职后第一件事就是退光所有工作群,世界瞬间清净了”—— 技术本该服务人,而不是套一个枷锁。
- 查看全部26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