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教育辩论:非精英职业指导需求增加

内容简介

在美国,教育是有辩论自由的,不管这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反正这和美国历史一样古老。从本杰明到互联网专家,高等教育评论家呼唤着要有更多的非精英式的职业指导。托马斯·杰弗逊认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有用的,也体现的是不可或缺的民主。在这种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中,大学校长迈克尔·罗斯着眼于职业与教育领域,以开创性的思想家视野来论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译者简介
  • 致谢
  • 引言
  • 第一章心怀世界,改变自我
  • 第二章实用主义:从自立到认同
  • 第三章争议与批评
  • 第四章重塑自我,改造社会
  • 索引
  • 附录
  • Work Cited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博雅教育在美国的发展进程

    从美国发展史能看到博雅教育的思考,反观中国,仍是值得思考的一潭死水摘录 “博雅教育” 这一术语贯穿本书,指的是将一个人如何作为 “全人” 进行学习的哲学传统和修辞传统结合起来的教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哲学传统使探究和批判性思维深受重视 —— 通过摆脱幻想发展成为一个自立的人,通过研究获取知识。但是,批判精神只是全面教育(a well-rounded education)的一个方面,不能过分强调,否则不但不可能激发创造力,反而会导致思想贫瘠。践行博雅教育的现代大学也要仰赖修辞学传统,因为修辞学传统逐渐构筑起能使学生学会欣赏或参与到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传统中去的框架。这种框架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和宗教、艺术、文学、科学和音乐(仅举几个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方面为例)的经典著作之间的联系。博雅教育与哲学及修辞学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学会怎么学,继而在生活中全方位参与探究、参与文化,因为学习已经成为建构自我的一部分。本书不想参与到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关于教育技术和教育成本的讨论大潮中,而是认为如果一味追求更有效更实际的大学教育,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人们只是为了昨天的问题和昨天的工作接受培训,并不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从经验中寻找意义的能力。纵观美国历史,提倡实用性其实就是提倡顺从 —— 提倡传统思维。如果我们现在还去响应这些号召,结果只能是导致贫瘠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个人生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