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知名商业记者李翔“详谈·商业现场”系列,深度对话泡泡玛特创始人。

内容简介

“详谈”系列是知名商业记者李翔撰写的系列人物访谈,“详谈·商业现场”是对仍在一线的企业家的采访,带着来自现场的粗粝与力量、残酷与希望,是一部以人为单位的价值创造史。

本书是李翔对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访谈实录,分五部分全面展现了王宁的创业故事、商业智慧和泡泡玛特的发展历程。书中不仅探讨了品牌定位、IP商业模式、市场运营理念,还涉及管理核心、全球化战略,以及王宁的《福布斯》专访和高管自述。

本书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家、创业者深入理解新消费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用泡泡玛特的商业故事证明:每个小品类都可以诞生伟大的公司。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开篇 王宁是谁
  • 错过泡泡玛特
  • 王宁和他的团队
  • 从杂货铺到“迪士尼”
  • 一家公司真实的运营状态
  • 一个关于耐心的故事
  • 01 理解泡泡玛特
  • 泡泡玛特不是什么
  • 潮玩从香港发展起来
  • 用唱片公司来理解泡泡玛特
  • 潮玩天花板
  • 做艺术的公司
  • 艺术追求独特,商业追求普遍
  • IP的发现、生命周期和维护
  • 品牌的语言和系统
  • 下沉、巡店和消费升降级
  • 品牌是有代差的
  • 壁垒和投入产出比
  • 如何发掘IP
  • 品牌而非平台
  • 乐园和电影
  • 02 赛道选择与运营核心
  • 从细分品类做起
  • 被推着走的创业
  • 真正的强者具有独占性
  • 打开了资本的口子
  • 不要总盯着估值
  • 减宽加深和聚焦潮玩
  • 跟《鞋狗》的故事一模一样
  • 线下店需要呼吸感
  • 做减法不是减亏钱的产品
  • 到恒隆开店
  • 供应链是系统性的
  • 03 组织化与全球化
  • 再次错过泡泡玛特
  • 偏浪漫主义的管理
  • 用“三”思考,四种状态
  • 在经历中成长
  • 善用资源的能力
  • 对的事情自然会带来用户
  • 人比事更重要
  • 选投资项目的标准
  • 从新三板到港股上市
  • 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
  • 先啃最难啃的骨头
  • 迭代是随时发生的
  • 新IP的塑造讲究出现频率
  • 企业的每一天都要剪枝
  • 解决方案都是水滴石穿
  • 04 让故事继续
  • 这半年的表现为何如此抢眼
  • 海外要再勇敢一点
  • 海外市场的惊喜
  • 好的时候要警惕,不好的时候要自信
  • 国内市场的策略
  • IP的运营和联名
  • 全球化动力和“卷”
  • 向上努力,向外看
  • 注意力、节奏感和复杂度
  • 附录 泡泡玛特高管口述
  • 在年轻时吃苦
  • 做IP,做内容
  • 从零开始的出海路
  • 乐园诞生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万代、乐高到迪士尼,之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看完了~对比上一本《详谈:折腾不止》,这本阅读体验更好,非常轻松就读完了。一个原因是对 POPMART 所在细分市场、核心业务都感兴趣,另一个原因是描述了小众赛道创业历程中的艰辛:流动资金曾靠合伙人透支信用卡,融资时每天见 20 个投资人,但不被主流 VC 看好,2020 年 IPO 后至今营收仍能持续高增长,这个案例更适合中国创业者观察~再就是其团队比较年轻,认知上代沟少一点儿吧~创始人王宁看起来真不像 87 年的,语言风格内敛,做事踏实严谨~最重要的,LABUBU 实在太可爱了~王宁对潮流玩具的理解: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潮玩,从玉佩、手串、茶壶茶宠、鼻烟壶、红木家具、邮票、单反、zippoiPod 等等看着动漫长大的一代人,则选择了 POPMART 的高品质搪胶 / 毛绒玩偶,女性消费者占比 75%~1. 贾国龙对西贝・莜面村的定位是:小贵的餐饮王宁认为 POPMART 售卖的潮流玩具对消费者来说是:无用的消费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物,是上一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在工业化生产、技术革新及降本增效后,由昔时王谢堂前燕,变成普通人能够获得的小确幸,类似的还有蜜雪冰城、瑞幸咖啡、茑屋书店…… 所谓消费升级,不仅仅是更多人买得起贵的商品 / 服务,还包括原本贵的变成平民品牌,由高毛利变成高性价比,让更多人能买得起,由小众变成大众消费,很多国家的首富都是在这个领域。以及类似 POPMART 这类无用消费品类的崛起。在一个经济体到达刘易斯拐点后,比如人均 GDP 到了 1 万美金 + 后,消费赛道的所有产品 / 服务都值得重做一遍,因为需求标准有质的提高。那么人均 GDP 达到 2 万美金、3 万美金、4 万美金…… 市场需求还会不一样,产品 / 服务依然有升级迭代空间。2. 关于主题乐园,唱唱反调、说一下个人观点哈~目前 POPMART 作为头部潮玩产品品牌,而不是渠道品牌,可以不断孵化出新潮玩 IP,但是潮玩 IP 无法支撑主题乐园业务的可持续发展。a. 主题乐园的试错成本比较高,不像一个潮玩产品线,开模费用几百万,卖的不好可以砍掉。主题乐园对资金链是个考验,当初不少财大气粗地产商都折在文旅地产上了,而主题乐园要求更高。某大佬企图狙击上海迪士尼的段子,就是其没搞清楚目标受众与商业地产、主题乐园在商业模式上的区别。能经营酒店的万豪国际集团,当年面对并购迪士尼的机会,考虑再三也还是放弃了。b. 主题乐园对 IP 的要求高,没有内容支撑的 IP,能不能持续引流是一个问题。哈利・波特、星战、漫威、皮克斯,要么是在畅销小说、漫画粉丝基础上,要么是跟两三年一部系列电影当广告片来保持 IP 热度。长期连载漫画,多季播放的动画,不定期上映的系列电影,容易让受众形成情感投射,就像一段长期陪伴的恋爱,这样形成的 IP 粉丝群体稳定性高。目前 POPMART 通过门店、潮玩形成的 IP,其影响力渗透率,还是不够支撑大型主题乐园的长期向好发展。3. 关于动画电影、游戏由潮玩公仔形成的 IP,受众更多元,在动漫 / 影视 / 游戏化时,聚焦难度更高一些;由内容(动漫 / 影视 / 游戏)形成的 IP,初期受众人群会更聚焦一些。前面兜了这么大圈子就是想说,既然王宁心心念念要打造能对标迪士尼的主题乐园,希望 POPMART 能先孵化出踏踏实实做内容的团队,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无论是动画电影、漫画还是游戏~这是帮助 POPMART 强化现有 IP、孵化新 IP,并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的方向,迪士尼之所以能经营主题乐园的基础~ps.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始终不被 VC 看好的 POPMART 能成功 IPO,股价表现还比较理想,而很多挺赚钱或者能不断融资的独角兽企业却无法 IPO,即使侥幸上市了股价也是一路下跌,甚至倒在了半路上呢?

      4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因为独特》。“我们是从 A 出发,中间做了 B,因为 C 而成功,最后可能是在 D 上变得伟大。”— 王宁王宁是谁?这个问题想必在很多投资人的心头浮现过,直到 2020 年他以一个惊人的亮相被所有人看到。那一年王宁 33 岁,他创办的公司泡泡玛特于 12 月 11 日在香港上市,市值一度突破 1000 亿港元。这件事成为 2020 年和 2021 年那一波新消费创业浪潮中最受追捧的故事之一。对这个问题的简单回答是:他是一位出生于 1987 年的中国年轻创业者,他在 2010 年创办的公司泡泡玛特是潮流玩具行业的领军企业,这家公司推出的爆款潮流玩具 IP(知识产权)包括 MOLLYSKULLPANDA LABUBU 等。如果你不关心这个行业,可能会对这些名字感到陌生,但对于潮流玩具的收集者而言,它们都是这个领域中的明星,其中一些潮玩款式在二手市场价格不菲。这些可以被视为 “又一个圈层” 的潮玩爱好者有多少人呢?虽然没有准确数据,但是有一个数据可供参考,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泡泡玛特在中国内地的注册会员人数超过 3400 万。泡泡玛特在 2022 年的营收是 46.17 亿元,净利润 5.74 亿元,2023 年的营收达到 63 亿元,净利润为 11.9 亿元。如今这家公司正努力把业务扩展到全球,2023 年其在港澳台及海外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 10 亿元。同时,它也在围绕自己拥有的潮玩 IP 做业务扩展,比如 2023 年它已经在北京朝阳公园推出了第一家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此外,它也在投入制作游戏和动画电影。简而言之,这家公司希望从一家设计、制造和销售潮流玩具的中国公司,变成一家围绕 IP 去做业务扩展的全球化公司。在我访谈王宁期间,这家公司的市值为 250 亿港元左右(约为 32 亿美元,在泡泡玛特 2023 年财报公布之后,公司的股价开始回弹,到 2024 年 3 月底,公司市值已经上涨到 400 亿港元左右)。泡泡玛特首席运营官司德开玩笑说:“如今关于泡泡玛特的报道,大多会加上一句 ——‘相比于股价最高峰时市值已经缩水了三分之二’。” 不过,如果要加上对比,你会发现国内公司中竞争力最强的几个巨头企业的股价同样不好看:美团的股价从 2021 年 2 月最高时的 460 港元跌到了 2023 年 1 月时的 65 港元左右;阿里巴巴的股价从 2020 年 10 月的 319 美元跌到了 2023 年 1 月底的 72 美元左右;就连一向被认为拥有极高护城河的腾讯,股价也从 2021 年 3 月时的 767 港元跌到了 2023 年 1 月的 275 港元。在公司上市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王宁和泡泡玛特是最被投资圈忽视的创始人和品牌之一。泡泡玛特上市之后,在媒体对这家公司的密集报道里,最为集中的一个主题就是:错过泡泡玛特。一个曾经在创投圈里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样说的:以前投资人对泡泡玛特的评价是 —— 创始人学历平平,没正经上过班,说起话来表情平静、没感染力,团队里也没精英;上市后,每一位投资人都提到 —— 王宁性格沉稳,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拥有消费行业创业者的许多优良品格。泡泡玛特在上市之前所有轮次的融资加起来不过几千万人民币,事后来看,这在那个风险投资狂飙的年代简直难以想象。当时的明星项目在公布融资额时动辄以亿为单位,让我这个经常看创投新闻的人都一度对数字麻木了。在泡泡玛特的投资人名单里,除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从早期股东手里接手了一些公司股份,市场上所谓 “有头有脸” 的基金,全部没有投资这家在 2020 年 IPO(首次公开募股)时的明星股。因此,科技媒体 36 氪的报道说:“是一群曾经的‘无名之辈’,造就了 2020 年最夸张的 IPO 故事:新股认购超 356 倍,上市开盘市值达 1000 余亿港元。” 这是一场出乎意料的胜利。一个出身于城市普通家庭的普通男生,在一座三线城市读了一所普通大学,毕业之后创办了一家普通的零售公司,没有时髦的风口概念,后来竟然成为潮玩行业的代表人物,让很多投资人懊恼自己错过了这样一个可以带来不错回报的投资标的。不过,这种错失并不难理解。风险投资在选择一个投资标的时,通常会从两个维度考虑问题:赛道和骑手。骑手指的是公司创始人和团队,赛道指的是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风险投资追求的是大胜。风险投资中的 “风险” 两个字,意味着基金的出资人和管理者都默认接受两件事:基金所投的创业公司有可能不会成功,自己在这家公司的投资颗粒无收。但是风险投资这个游戏之所以能持续下去,是因为基金的投资人和管理者追求的,是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会出现个别回报率超高的公司,从它们身上赚到的钱足以覆盖所有的损失,并且还能收获不错甚至超高的回报。比如最常被提起的一个例子是,红杉资本美国基金的某期基金投资的初创企业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其中有一家公司拯救了整只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这家公司叫谷歌。能够带来如此超额回报的企业,往往只会出现在高速增长的行业中。最典型的就是早期的互联网。杰夫・贝佐斯之所以放弃自己在对冲基金的高收入工作转而选择创业,原因就是他在 1994 年时看到了一篇报道,其中预测互联网用户的年增长率会达到 2300%。他的选择没错,这的确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机会让亚马逊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也让贝佐斯多年蝉联世界首富。所以,训练有素的初创公司在展示给投资人的融资计划书里,会写明自己所在行业的市场有多大,增长速度又有多快,而自己的公司预计会在这个大市场中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当王宁和他的同事们在 2010 年创办泡泡玛特这家公司,并且在 2013 年开始寻求融资时,几乎每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都离不开一个词:移动互联网。比如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新的移动终端中,小米公司创办于 2010 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中,微信诞生于 2011 年 1 月,陌陌创办于 2011 年。依靠移动互联网,可以提供基于位置的生活服务平台中,美团成立于 2010 年,滴滴成立于 2012 年。基于新的终端提供新内容的平台中,今日头条成立于 2012 年。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基于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新的基础设施的创业公司。那时候有这样一句口号: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做一遍,甚至包括最传统的餐饮行业。2012 年还出现了一家公司叫黄太吉,创始人号称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改变传统的餐饮服务业。创立三年之后,2015 年 10 月这家公司完成 1.8 亿元人民币的 B 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近 16 亿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一家在线下开店的零售公司未免显得过于传统。更何况,线下的零售公司还正面临着电子商务的冲击。被贴上 “传统” 的标签是危险的。用不了多久就能在互联网上看到这些耸人听闻的文字: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你什么都没有做错,只是老了…… 所以,陈格雷在泡泡玛特上市之后写文章说:“其实只要是见过王宁的投资人,基本上还是挺看好他的,他们没看上的是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 当然,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本身也在变化。王宁后来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从 A 出发,中间做了 B,因为 C 而成功,最后可能是在 D 上变得伟大。” 即使是早期投资了泡泡玛特的投资人也不会想到,这家公司会从一个线下的潮流杂货铺,蜕变成一家潮流玩具上市公司。不过,即便泡泡玛特在第一天就把自己定位成潮流玩具公司,我也怀疑能有多少投资人会下决心投资它。因为在创投圈流行的另一句口号是:刚需、痛点、高频。外卖平台满足刚需、痛点、高频,共享单车满足刚需、痛点、高频,但是买一个没有实际功能的 MOLLY 潮玩,肯定不会被非粉丝的投资人认为能满足刚需、痛点、高频。现在对于大家的挑战就是公司能不能健康地、长久地走下去。我们一直说:“给大家带去快乐,我们学习的对象是迪士尼。” 这不是只在公关稿上才这么说,我们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件事情。做 IP 需要的能力还挺多的。它不像做产品,就是设计、生产、销售。做 IP 的话,没有谁能够总结出来怎么把一个 IP 做出来,没人知道一个 IP 是怎么火的,没有现成的路线可以遵循。大家提到 IP,想到的都是迪士尼。迪士尼 100 多年了,我们只看到它今天的样子,但没办法看到它经历的过程,所以没法学。这是做 IP 最难的事,我们得找到自己的路。我们过去的营销更多是销售,现在有些 IP 需要内容,需要讲故事的能力,可能需要做动画电影、做游戏,想办法让 IP 慢慢拥有它的世界观。我们要开始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实我们过去做潮流玩具做得很舒服,行业虽然有竞争,但不是很激烈,毕竟市场还在培养,正处于成长期。但从潮流玩具到 IP 就不一样了,做动画电影看到的是迪士尼,做游戏看到的是腾讯、网易,做主题乐园看到的是迪士尼、环球影城。人家比我们更有钱、更有经验、更有品牌,我们什么也没有,每一步都非常难,相当于每到一个新的细分品类,都有一座座大山在那儿。我们过去把潮流玩具这个品类搞明白就好了,现在还要搞明白毛绒怎么做、周边怎么做、衣服怎么做,每个新品类都很难,每件事情都很难。现在我们要做全球化,各个国家的法律、文化、市场都不一样,包括物流也有各种各样的挑战。走到第三个阶段的好处是市场广阔,但我们发现在这么大的市场里,每一步都不容易,有很多我们不擅长的东西。我的梦想就是做 IP。我从小就喜欢宝可梦、哈利・波特这些 IP,一路看到现在,家里全都是它们的周边产品。我非常相信 IP,它会给人正能量,另一方面它也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王宁能够看到这是一个足够好的商业模式,他一天比一天信这件事。我记得公司组织了一次团建,去了环球影城,那天晚上他给我打电话,他说他想明白了 IP 和内容的价值,觉得我们应该开始做内容,他不是哈利・波特的粉丝,但是去了之后热泪盈眶,他能感受到我们在那儿的感受。从我们决定做内容到现在,又花了很长时间,我们一直在研究和学习。其实你看迪士尼的发展,先做了米奇,他们是动画产业的开创者,做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事情,所以它在那个时候能成功。在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会拍视频了,这时候单纯地沿着它的路走显然不行了。主题乐园也是一样,中国有那么多人说要做迪士尼那样的乐园,却没人做起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IP、盲盒、泡泡玛特(Pop Mart)

        在创投圈曾流传这样一段对照鲜明的评价 —— 泡泡玛特上市前,投资人觉得王宁 “学历平平、表达平淡、团队里也没几个精英”;上市后,这些投资人又纷纷转身夸他 “沉稳内敛、话不多但做事踏实,具备优秀消费品创业者的品质”。这种成功后的修正力确实让人啼笑皆非。但泡泡玛特的成功,并非因为 “王宁做对了所有事”,而是因为他在一个看似不成立的市场,耐心打磨出了一个 “本不该存在” 的品类:潮流玩具。“我们一开始都没太看懂。” 这是王宁在回忆创业初期时最常说的一句话。2000 年代,谁会认为 “玩具” 可以成为成年人消费的主流品类?“玩具” 在多数人脑中意味着儿童市场,而泡泡玛特却执拗地认为,这个时代的成年人同样需要玩具 —— 只是换了一个更能说服自己的名字:Art ToyArt Toy(艺术玩具 / 设计师玩具)这个概念在香港和日本已成文化符号,但在内地,它还未找到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落脚点。王宁的赌注,是在这个 “模糊地带” 中,找到新的情绪容器。他不是在卖玩具,而是在构建一个可以安放孤独、表达态度、唤醒童心的微型世界。事实上,从洞穴壁画、青铜器物、古代文玩,到珠宝首饰、现代文创、书法字画,这条人类追求 “可触之美” 的路径从未中断。Art Toy 只是将这种对美、情绪、安慰和疗愈的需求,以一种更轻盈、更大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既是一次观念的突破,也是一次现实的收获 —— 不只是王宁收获了 IPO,更是年轻人收获了一个能 “心甘情愿被消费” 的情绪出口。Labubu 的流行,从传统 IP 逻辑来看几乎不可理喻:它没有完整的故事线、没有身份背景、没有英雄成长叙事,它只是一个长着尖牙、有点邪气的可爱小怪物。但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这种 “留白” 反而成了优势。对比迪士尼那种需要时间投入和情感积累的 “深叙事 IP”,Labubu 用一种 “看见即理解” 的形象设计,快速击中了年轻人的情绪痛点。** 越是模糊,就越容易投射。** 在一个人人都想被理解、却又害怕暴露的时代,一个模棱两可的小精灵,成了恰到好处的情绪出口。“我们不想给 Labubu 设计宏大的世界观。” 王宁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碎片时代,故事太复杂,没人有时间听;但情绪要够准,才能让人一眼入坑。潮流玩具并不讲道理,它靠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视觉吸引力与态度表达。“我不是你的宠物”,“我是一只 Monster”—— 这是 Labubu 在早期宣传中的 “自我介绍”。这种语气不讨好、不低头,有点拽、有点冷,但非常真实。它成了年轻人对抗压力、宣示态度的可视化符号。就像有人穿 Supreme、戴 AirPods、涂奇怪的发色 —— 这些行为背后的隐秘逻辑,是 “你看到我身上的这个东西,其实是在看我不愿被定义的那部分自己”。Labubu 不是个性,它是 “我有个性” 这件事本身的证据。一个挂在背包上的 Labubu 挂件,一张晒在社交网络的 Labubu 照片,都是 “我有选择、我在表达” 的个人化仪式。它的獠牙不会真的咬人,却咬破了传统的 “可爱” 定义,把 “叛逆” 与 “柔软” 这两种看似冲突的特质融合在一起,变成了这个时代情绪的通用货币。泡泡玛特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三个清晰的阶段:潮流杂货铺阶段:参考香港 LOG-ON 模式,做的是潮品零售,从选品赚差价。潮玩 IP 阶段:开始自建与签约 IP,比如 MollyDimooLabubu 等,逐步构建品牌壁垒。全球 IP 运营阶段:开始以 IP 授权、品牌出海等方式构建完整生态,迈向国际化。这条路径不是简单地从 “卖货” 到 “卖版权”,而是从 “销售商品” 到 “经营情绪”,最终走向 “经营 IP、打造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泡泡玛特完成了一次对 “玩具” 认知的重塑,也实现了一次对审美秩序的挑战。情绪经济的魅力在于 “共鸣”,但也容易迅速 “脱粉”。当一代年轻人开始转向新的情绪符号,IP 若缺乏内容、故事与文化深度,很难长期续航。王宁曾说:“盲盒是术,IP 是道。” 如果 Labubu 只是术的胜利(设计、饥饿营销、社交种草),它终究会被下一个更聪明的术所替代;但如果它能成为 “道” 的化身,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叙事,它将成为文化的象征。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拥有一个 Labubu 并没有错。但当我们开始觉得它 “越涨越香”“不买就亏”“抢到就赚”,那可能已经不是在爱它,而是在被它 “套牢”。不要忘了:Labubu 的牙再尖,它也不会真的咬你。咬你的,是情绪绑架、盲目跟风,以及对 “价值” 的误读。王宁认为:“所有看上去自带流量的 IP,都是被一个个默默无闻的设计师,用极强的个人审美和情绪经验打磨出来的。” 在泡泡玛特的世界里,独特并不是特权,而是一种被呵护的能力。Labubu 的独特,也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 —— 一种拒绝迎合、敢于表达、但又足够温柔的存在。它告诉我们,你可以怪一点、拧一点、甚至不合群一点;但只要你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会为你的独特腾出空间。原来,成年人也可以需要玩具;原来,表达态度也可以不靠说话;原来,被看见的方式,不止是讨好,还有沉默的桀骜。在这一切迷人的设计背后,真正值得收藏的,是你不愿被定义的那个自己。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