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户推荐指数
教育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6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历年教育特稿的精选,深入探讨各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发现教育的不同可能。
内容简介
一位位特立独行的家长、一个个砥砺前行的家庭、一部部震撼人心的悲喜剧……《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2》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教育承传与突围的全景图,在这些动人的故事背后,是教育者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非凡勇气和探索。《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2》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历年教育特稿的精选,特稿以媒体特有的敏锐来探讨各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发现教育的不同可能。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2》用故事化、细节性的叙述和一幕幕纪实镜头,真实地再现家庭教育与应试教育共舞的场景;以“冰点”般的冷静和客观,传达出教育肩负的使命和教育者的深切关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教育怎样,我们的时代就怎样
- 第一辑 另类家长
- 郑渊洁教子
- 不行还用你告诉?大人也不是什么都行不是?
- 4岁正是孩子发展语言能力的时候,怎么能不让他说话呢?这不是摧残是什么?
- 为不让他上中学这事儿,我想了三天三夜,我怎么能拿自己儿子做实验呢?
- 〇是什么?
- 下辈子还愿意给我们当孩子吗?
- 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
- 一上学就完了,她再也没有快乐过
- 学校下了最后通牒:要么领孩子去做心理咨询,要么让她休学走人!
- 我就是个投降派!
- 我俩达成默契,就是一起应付高考
- 原来以为打不开的门,开了
- 对抗语文
- 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
- 孩子学了半个学期的语文,肚子里装的都是“垃圾”,我们利用假期给她倒出来
- 一些语文教育者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
- 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
- 三聚氰胺奶粉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
- 教师要把孩子带向经典之路
- 下乡养儿记
- 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脑袋,这是很多城市孩子的形象
- 孩子生活能力越强,自信心就会越强,将来驾驭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
- 动物是活生生的,能让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 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心灵深处的生命力引导出来
- 你是在爱童年未得到爱的自己,而不是孩子
- 父母让出了空间,孩子才开始自己成长
- 第二辑 考试的刻度
-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 开学了,毛坦厂苏醒了
- 政府和镇上的每个居民,乃至一切都围着学校转
- 一所山里中学演绎的“逆袭”故事
- 从以“三线厂”为荣,到以“毛中”为荣
- 有关毛坦厂的一切
- 高考落榜生之死
- “考”,没有刻度,却可以称量世间任何一个灵魂
- 我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回报他们
- 复读生和应届生不同,明年几乎没有机会,已经无路可退了
- 正因为不是亲生的娃娃,所以要加倍地爱她,娃娃的身世太可怜了
- 我不喜欢打工,我要凭自己的能力考出去
- 在激情与悲壮的交响诗篇中,那个柔弱的音符
- 读书改变了什么
- 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
- 要学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不能再回去种地,也不能像我一样打工吃苦
- 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农村好多了
- 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 那时不读书,给娃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 应试狂拽教育跑
- 学生们四、六级考试倒是过关了,可是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错误百出
- 标准化考试从根本上违背了语言的学习规律
- 标准化考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反而会约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 几十年前已经解决的问题,现在怎么又成了问题?
- 大潮流下,一个小孩子能怎么办?
- 这根“指挥棒”还要把青年摧残到什么时候?
- 请出教育家来治理教育
- 第三辑 第三条道路
- “怪兽家长”变形记
- 妈妈,为什么你不笑?
- 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
- 一屋子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关于学做人的
- 你的卖点就是没有证书
- 孩子复仇
- 第三条道路
- 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
- 为了得到赞美,孩子会自觉地做到最好
- 为什么不努力做“快乐的全A生”
- 这是妈妈的错
- 放手,放开拉着孩子的手
- 奖牌少年
- 他只是比别的孩子忙
- 我的孩子从来不这样
- 我没垮,孩子也没垮
- 努力在空隙里做好玩的事
- 他用一段又长又令人费解的话来形容自由
- 除非死,我不会不弹钢琴
- 生命的弓与矢
-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 我几乎要跺脚叹息,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转机,可惜又被家长破坏了
- 这种控制力主观愿望是好的,客观上却形成了对他人自由意志的剥夺
- 我不过是个拿锄头雕刻美玉的农夫,生生把一块璞玉一点点砸成了小石头
- 翻越最艰难的心路雪山
-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
- 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
- 不是“女儿杀了母亲”,而是“考生杀了家长”,这娘俩关系变了
- 在心底,那个让她产生不安全感的根,被找到了
- 喜欢和爱不是一回事,那种爱的深刻情感体验,他没尝过,不懂
- 都为你们活,还能不能为他自己活?做父母的,你是真爱孩子,还是爱你自己?
- 一个人,不管多大年龄,他感到了痛,他想改变,就可以改变
- 第四辑 夹缝与选择
- 破解美国“高考”
-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
- 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 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 申请者的人生故事,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 高考就是你的梦吗?可除了分数外,还能看到什么?
- 不知身在何处
- 这些中国学生,不远万里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为了什么?
- 他们就像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的夹缝中间
- 他们聚在一起,抽中国烟,说汉语,聊英语课、聊作业、聊家乡
- 删除麻将照片,快点儿删除麻将照片!
- 他们在渐渐改变,变得独立起来,想为自己而活
- “斯坦福鸭子”拨动中国式焦虑
- 美国学生圈总在说离自己很遥远的政治和文体活动,她只能回到中国学生圈,可那里天天说排名论成绩,让人“喘不过气来”
- 这些日常工作在法庭、新闻发布会、谈判桌前的家长,将问题细化到孩子买了哪些课外书、回家后每个小时都干吗
- 这个勤奋的妈妈在儿子出国前,请了国外的教授教写作,手把手替儿子选了学校,却换来孩子“伯克利的老师不会讲课”的抱怨
- 这一代的父母压力很大啊,一把年纪了还要天天学什么“互联网+”,绞尽脑汁给儿女盘算一条顺畅的路
- 带领孩子走向知识
- 我们的教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国家的下一代都会是什么样的?
-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正确的观点,我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用
- 老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 一旦这种习惯建立起来,无须告诉他们需要学什么
- 即使最终仍有人上不了大学,但至少不会是社会败类
- 120平方米的教育试验田
- 他选了啥不重要,他选择的这个行为才重要
- 慢点儿,别急!
- 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什么样,那时孩子的核心能力一定是做卷子拿高分吗?
- 拒绝做“蜡炬成灰泪始干”“苦兮兮”“只讲奉献”“在学生面前必须‘高大上’、永远正确”的老师
- 那个就是你们,你们是泥土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专注于教育图书出版、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致力于汇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公司策划出版了500余种教育图书(源创图书),以其卓越的品质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畅销全国。公司获评“2010年度教育图书出版商”(第五届全国民营书业评选)。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为源创图书题词:“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