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历年教育特稿的精选,深入探讨各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发现教育的不同可能。

内容简介

一位位特立独行的家长、一个个砥砺前行的家庭、一部部震撼人心的悲喜剧……《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2》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教育承传与突围的全景图,在这些动人的故事背后,是教育者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非凡勇气和探索。《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2》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历年教育特稿的精选,特稿以媒体特有的敏锐来探讨各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发现教育的不同可能。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2》用故事化、细节性的叙述和一幕幕纪实镜头,真实地再现家庭教育与应试教育共舞的场景;以“冰点”般的冷静和客观,传达出教育肩负的使命和教育者的深切关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教育怎样,我们的时代就怎样
  • 第一辑 另类家长
  • 郑渊洁教子
  • 不行还用你告诉?大人也不是什么都行不是?
  • 4岁正是孩子发展语言能力的时候,怎么能不让他说话呢?这不是摧残是什么?
  • 为不让他上中学这事儿,我想了三天三夜,我怎么能拿自己儿子做实验呢?
  • 〇是什么?
  • 下辈子还愿意给我们当孩子吗?
  • 拒绝当一个标准产品
  • 一上学就完了,她再也没有快乐过
  • 学校下了最后通牒:要么领孩子去做心理咨询,要么让她休学走人!
  • 我就是个投降派!
  • 我俩达成默契,就是一起应付高考
  • 原来以为打不开的门,开了
  • 对抗语文
  • 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
  • 孩子学了半个学期的语文,肚子里装的都是“垃圾”,我们利用假期给她倒出来
  • 一些语文教育者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
  • 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
  • 三聚氰胺奶粉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
  • 教师要把孩子带向经典之路
  • 下乡养儿记
  • 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脑袋,这是很多城市孩子的形象
  • 孩子生活能力越强,自信心就会越强,将来驾驭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
  • 动物是活生生的,能让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 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心灵深处的生命力引导出来
  • 你是在爱童年未得到爱的自己,而不是孩子
  • 父母让出了空间,孩子才开始自己成长
  • 第二辑 考试的刻度
  •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
  • 开学了,毛坦厂苏醒了
  • 政府和镇上的每个居民,乃至一切都围着学校转
  • 一所山里中学演绎的“逆袭”故事
  • 从以“三线厂”为荣,到以“毛中”为荣
  • 有关毛坦厂的一切
  • 高考落榜生之死
  • “考”,没有刻度,却可以称量世间任何一个灵魂
  • 我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回报他们
  • 复读生和应届生不同,明年几乎没有机会,已经无路可退了
  • 正因为不是亲生的娃娃,所以要加倍地爱她,娃娃的身世太可怜了
  • 我不喜欢打工,我要凭自己的能力考出去
  • 在激情与悲壮的交响诗篇中,那个柔弱的音符
  • 读书改变了什么
  • 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
  • 要学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不能再回去种地,也不能像我一样打工吃苦
  • 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农村好多了
  • 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 那时不读书,给娃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 应试狂拽教育跑
  • 学生们四、六级考试倒是过关了,可是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错误百出
  • 标准化考试从根本上违背了语言的学习规律
  • 标准化考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反而会约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 几十年前已经解决的问题,现在怎么又成了问题?
  • 大潮流下,一个小孩子能怎么办?
  • 这根“指挥棒”还要把青年摧残到什么时候?
  • 请出教育家来治理教育
  • 第三辑 第三条道路
  • “怪兽家长”变形记
  • 妈妈,为什么你不笑?
  • 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
  • 一屋子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关于学做人的
  • 你的卖点就是没有证书
  • 孩子复仇
  • 第三条道路
  • 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
  • 为了得到赞美,孩子会自觉地做到最好
  • 为什么不努力做“快乐的全A生”
  • 这是妈妈的错
  • 放手,放开拉着孩子的手
  • 奖牌少年
  • 他只是比别的孩子忙
  • 我的孩子从来不这样
  • 我没垮,孩子也没垮
  • 努力在空隙里做好玩的事
  • 他用一段又长又令人费解的话来形容自由
  • 除非死,我不会不弹钢琴
  • 生命的弓与矢
  •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 我几乎要跺脚叹息,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转机,可惜又被家长破坏了
  • 这种控制力主观愿望是好的,客观上却形成了对他人自由意志的剥夺
  • 我不过是个拿锄头雕刻美玉的农夫,生生把一块璞玉一点点砸成了小石头
  • 翻越最艰难的心路雪山
  •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
  • 问题孩子还是问题家长
  • 不是“女儿杀了母亲”,而是“考生杀了家长”,这娘俩关系变了
  • 在心底,那个让她产生不安全感的根,被找到了
  • 喜欢和爱不是一回事,那种爱的深刻情感体验,他没尝过,不懂
  • 都为你们活,还能不能为他自己活?做父母的,你是真爱孩子,还是爱你自己?
  • 一个人,不管多大年龄,他感到了痛,他想改变,就可以改变
  • 第四辑 夹缝与选择
  • 破解美国“高考”
  •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
  • 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
  • 年轻人最大的课题,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 申请者的人生故事,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 高考就是你的梦吗?可除了分数外,还能看到什么?
  • 不知身在何处
  • 这些中国学生,不远万里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为了什么?
  • 他们就像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的夹缝中间
  • 他们聚在一起,抽中国烟,说汉语,聊英语课、聊作业、聊家乡
  • 删除麻将照片,快点儿删除麻将照片!
  • 他们在渐渐改变,变得独立起来,想为自己而活
  • “斯坦福鸭子”拨动中国式焦虑
  • 美国学生圈总在说离自己很遥远的政治和文体活动,她只能回到中国学生圈,可那里天天说排名论成绩,让人“喘不过气来”
  • 这些日常工作在法庭、新闻发布会、谈判桌前的家长,将问题细化到孩子买了哪些课外书、回家后每个小时都干吗
  • 这个勤奋的妈妈在儿子出国前,请了国外的教授教写作,手把手替儿子选了学校,却换来孩子“伯克利的老师不会讲课”的抱怨
  • 这一代的父母压力很大啊,一把年纪了还要天天学什么“互联网+”,绞尽脑汁给儿女盘算一条顺畅的路
  • 带领孩子走向知识
  • 我们的教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国家的下一代都会是什么样的?
  •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正确的观点,我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用
  • 老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 一旦这种习惯建立起来,无须告诉他们需要学什么
  • 即使最终仍有人上不了大学,但至少不会是社会败类
  • 120平方米的教育试验田
  • 他选了啥不重要,他选择的这个行为才重要
  • 慢点儿,别急!
  • 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什么样,那时孩子的核心能力一定是做卷子拿高分吗?
  • 拒绝做“蜡炬成灰泪始干”“苦兮兮”“只讲奉献”“在学生面前必须‘高大上’、永远正确”的老师
  • 那个就是你们,你们是泥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怀孕以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将来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看了七七八八的跟教育相关的书。这本书是冰点周刊教育文章的合集。我上大学的时候,冰点在新闻学子心中,是近似神一样的存在。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冰点周刊的文本分析。这本书记录了很多非常态教育案例。所谓非常态教育 - 我随口说的 - 我理解是跟常规的学校教育不一样的存在。常规学校教育啥样都知道,老师教标准思路和答案,学生跟着学,考试照着考。非常态教育,就是想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育手段等等方面的另一个选择。比如郑渊洁,儿子小学退学,在家上私塾。比如下乡养娃,女儿上不了普通学校,只能休学,搬到农村,重新寻找孩子的生命力。比如一土学校,如今已经是私立教育的标杆存在了吧。有的案例挺偏颇的,观点也挺偏激,不适合现在的环境。不过也能看出十几年前,家长为了孩子所作的努力和探索。总之部分案例有启发。整体上倒不太值得专门拿来读。最后再感慨一句,好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孩子的生命力。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保持注意力。能做到这些的话,成绩只是副产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教育

      为人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成了牺牲品,读完之后觉得还是先做好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昨天已经过去,生命向前奔涌,无法回头,川流不息。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 —— 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教育何其难!?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源创教育研究院)专注于教育图书出版、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致力于汇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公司策划出版了500余种教育图书(源创图书),以其卓越的品质受到读者广泛好评,畅销全国。公司获评“2010年度教育图书出版商”(第五届全国民营书业评选)。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为源创图书题词:“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