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套理解复杂人性和行为的极简思维工具,改变你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谷歌效应”提出者、社会心理学泰斗丹尼尔·韦格纳绝笔之作。

内容简介

人心一直被认为是复杂而难测的,心理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试图去找到人类思考、行事、决策的规律。

在《人心的本质》中,社会心理学泰斗丹尼尔·韦格纳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他融合社会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解释复杂人类人性和行为的极简思维工具——心智知觉地图。

每一个读懂这个工具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绝妙之处,它能够帮助我们回答有关人类的诸多问题。比如人类感知世界和评判世界的方式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是多变的?爱与恨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是心智?谁拥有心智?

心智知觉地图就像一个万能的透视镜,拥有了这个思考框架,我们几乎能够洞悉所有人类社会与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把人类比作机器,那么这就像是我们终于打开了机器人的身体,看清楚了内部的线路排布。

《人心的本质》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和理性,如果这本书没有改变你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那么任何书都改变不了。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从人心的本质领略理论之美
  • 前言 奇迹时刻
  • 测一测 关于心智的二三事
  • 第1章 如果人心可以用公式预测
  • 欢迎来到心智俱乐部
  • 心智知觉地图
  • 心智为什么重要
  • 本书讲了什么
  • 第2章 与动物为伴
  • 心智存在的线索
  • 动物会思考吗
  • 动物有情感吗
  • 我们为什么偏爱某些动物
  • 我们有时会让动物担责
  • 第3章 制造机器人
  • 孤独感和控制欲让我们赋予机器心智
  • 我们会把记忆分散到外部世界
  • 机器人能成为人类吗
  • 恐怖谷与感受谷
  • 机器人的道德问题
  • 第4章 隐形的受害者
  • 痛苦是怎么来的
  • 模拟与推理:理解他人的两个途径
  • 从感受者转变为行动者
  • 道德定型的怪圈
  • 第5章 与敌人对峙
  • 我们、他人和敌人
  • 去人性化的三种类型
  • 受损的心智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心理原因
  • 减少群体之间敌意的方法
  • 第6章 守护沉默者
  • 如何区分一个人是沉睡还是昏迷
  • 听到沉默者的心声
  • 我们能让沉默者结束自己的生命吗
  • 胎儿有心智吗
  • 孤独症儿童与辅助沟通
  • 第7章 融于集体
  • 我们在群体中会显得更傻吗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群体
  • 个体行动如何影响整个群体
  • 提防群体迷思,发挥群体智慧
  • 第8章 追忆逝者
  • 身与心是分离的吗
  • 应对死亡恐惧的两种方法
  • 我们如何看待逝去的好人与坏人
  • 第9章 敬畏之心
  • 帕斯卡的赌注
  • 对神的信仰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 我们为什么会有敬畏之心
  • 第10章 自我的幻象
  • 你以为的你就是真的你吗
  • 自由意志的真相
  • 提升自控力的真相
  • 记忆就是自我的本质吗
  • 致谢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以为人

    概要:感受性体现的是存在体具有内心生活、情感和感受的能力。能动性由一组不同的心智能力构成:自控、道德、记忆、情绪识别、计划、沟通和思考。如果一个人感受性很强,能动性很弱,活得像个婴儿;如果一个人能动性很强,感受性很弱,活得像个机器。请小心那些把你当作强者、英雄的人。强者的意思就是身披炮火,无痛无伤,应该做出更大的牺牲。把人当机器是 “机械化”,把人当动物是 “动物化”,把人当工具是 “物化”。但是,人不是机器、人不是动物、人不是工具,人有感受性,有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和机器的本质。看到书名时,颇有几分不屑 —— 什么样的作者,书名敢叫《人心的本质》。回答人心的本质,起码得说清楚三个问题中的任意一个:人心的根本属性是什么,也就是人和动物、机器的区别是什么?人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从这个逻辑出发能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人心从何而来?读了才发现,这本书讲得是心智(mind),想来是出版社为了多卖几本,故意把书名翻译为《人心的本质》吧!但终究算是没辜负这个书名。心智:人心的本质 2006 年,心理学家尼尔・韦格纳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长度仅半页纸的论文 ——《心智知觉的维度》。他和合作者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将心智能力分为:感受性和能动性。感受性体现的是存在体具有内心生活、情感和感受的能力。它包括感到饥饿、恐惧、痛苦、快乐、愤怒和渴望的能力,还包括人格、意识、骄傲、尴尬和喜悦等心理表现。能动性由一组不同的心智能力构成:自控、道德、记忆、情绪识别、计划、沟通和思考。这些能力的主题不是感觉和情感,而是思考和行动。构成能动性因素的心智能力是我们的能力、智力和行动的基础。感受性是从内部看心智是什么样的,与输入有关,因为感觉和情感是由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传递到心智的。相反,能动性是从外部看心智是什么样的,与输出有关,关系到心智所产生的动作和行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既具有很高的感受性,感受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体验着人生的五味杂陈;又具有很高的能动性,有独立的人格,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一个人感受性很强,能动性很弱,活得像个婴儿;如果一个人能动性很强,感受性很弱,活得像个机器。道德:重新定义善恶从能动性和感受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重新认识道德。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个婴儿和一个机器人即将掉下悬崖,你只能救其中一个,你会救哪一个呢?一个婴儿和一个机器人不小心用枪打死了一个人,你会惩罚谁呢?我猜你会救下婴儿,惩罚机器人。在尼尔・韦格纳的研究中,大多人做出了和你一样的选择。他发现大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存在体具有感受性,应该享受道德权利,也就是享有免受他人伤害的权力;如果一个存在体具有能动性,应该承担道德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读到这里,或许你就会理解动物保护主义者,甚至会站在他们这一边。亚里士多德把道德世界分为道德主体(moral agent)和道德受体(moralpatient)。从心智的角度来看,道德主体是道德世界中有思想的行动者,具有能动性,承担着道德责任;而道德受体是道德世界中易受伤害的感受者,具有感受性并享有道德权利。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有能动性、有感受性,既是道德受体,享有免受他人伤害的权力;又是道德主体,承担伤害他人的责任;一个婴儿,感受性强,能动性弱,享有受保护的权利,无需承担伤害他人的责任;最惨的是机器人,只有义务,而无权利。从心智知觉的角度来看,善与恶并不是独立于人性而存在的神秘力量,而只是通过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事物。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道德公式:道德程度的高低=主体的能动性+受体的感受性从公式来看,最极端的恶行就是,一个能动性强的人伤害一个感受性强的人,比如一个机器人杀死一个小婴儿;而一个婴儿伤害一个机器人,我们会说:孩子能有什么怀心思呢?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犯错后,一定要卖惨,扮演一个没有能动性,只有感受性的孩子。扮演地越像,越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公众的愤怒。最极端的善行就是,一个能动性很弱的人保护一个感受性弱的人,比如一个孩子拖着残肢救下一个机器人;相反一个强大的机器人救下一个孩子,公众就会觉得是应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 100 块的人,捐出 90 块,有人觉得是天大的善;一个有 1 个亿的人,捐出 50 万,会被某些人骂得体无完肤。更为不公的是,当你显得强大,有很强的能动性时,别人就会忽略你的感受性,由此造成偏见。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会被看作英雄,只有能动性,没有感受性。当英雄做了好事,被当成应该的;当英雄做恶,反而受到更多辱骂。请小心那些把你当作强者、英雄的人。强者的意思就是身披炮火,无痛无伤,应该做出更大的牺牲。作恶:去人性化那么,如何硬下心肠,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人呢?就像历史上的贩卖黑人,种族灭绝。答案是去人性化。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哈斯拉姆(Nicholas Haslam)和他的同事斯蒂芬・洛克南(Stephen Loughnan)、布罗克・巴斯琴(Brock Bastian)提出了两种去人性化的形式:机械化和动物化。机械化是把对方当作机器,具有很强的行动力,但是感受性很低;既然对方感受不到痛苦,那么就可以为所欲为;动物化是把对方当作动物,具有很强的感受性,但是行动力很低。动物化会使感知者走向家长式的统治和自以为高人一等。在探索非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 “动物化” 的后果。白人们用 “野蛮人” 的故事,把非洲人描述成动物、孩子、缺乏理性、没有道德。所以,白人们认为 “野蛮人” 只能当宠物。机械化会导致感知者的恐惧和仇恨。如果对方被当作没有情感、像机器一样思考的行动者,那么人们会倾向于指责他们,而不是保护他们。就像反犹主义时期,犹太人被贴上了强大、富有、残酷的标签,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机械化和动物化都只是部分去人性化。在这两种情况中,人们依然拥有一半的心智。出于补偿作用,人们会夸大 “被机械化的人” 的能动性;会夸大 “被动物化的人” 的感受性。更严重是 “物化”,不是把某人看成动物或机器人,而是看成根本没有心智的物体。这样,某人就既没有感受性,也没有能动性。物化的最极端情况就是种族屠杀。执行希特勒种族灭绝方案的陆军中校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就将犹太人当作工具,考虑的仅仅是如何运输他们,销毁他们。把人当机器是 “机械化”,把人当动物是 “动物化”,把人当工具是 “物化”。但是,人不是机器、人不是动物、人不是工具,人有感受性,有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和机器的本质。每个遇到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感受、能行动。人们的善与恶,都藏在感受和行动中。所以,请视人如人,把每一个遇到的人当人看,看到他的情绪、感受、诉求,而不是把人当工具。

      5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闪而过的念头

      推荐 2020 年底湛庐文化出版的新书《人心的本质》(The Mind Club),作者是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和库尔特・格雷。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心理学家丹尼尔在构思完这本书后,就发现患上了 “渐冻症”,随后病情越来越糟糕,是由库尔特协助他共同完成这本书的。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丹尼尔的绝笔之作。 如果你对以下问题,有过一闪念的疑问,可以试着从这本书里找找答案,他们可能会颠覆你的很多认知。 1. 猫和狗,这些宠物有没有思考和情感?如果你认为有的话,那乌龟有没有?为什么杀害小狗的行为令人发指,但以其他动物为食,却没什么不妥?同样是动物,为什么会区别对待,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2. 为什么在马路上开车,你会觉得,开得比你慢得人都是白痴,开得比你快得人都是疯子? 3. 为什么大人打小孩,你会觉得不好;而幼儿动手打大人,更多的是觉得滑稽? 4. 为什么我们追求让机器更像人,但却害怕非常逼真的机器人?想想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仿真服装模特;想想为什么我们能接受人物造型夸张的《超人总动员》,却对几乎完全像真人的动画电影《极地特快》感觉不舒服。 5. 为什么你可能会冒着生命危险救一个溺水的孩子,而不会捐助 20 元钱拯救一个正在忍受挨饿的非洲孩子,虽然,他同样也可能会因为失去这次救助而马上死亡。 6. 为什么人在孤独的时候,会认为某些物品是有心智的,能够对话交流。比如汤姆・汉克斯能在电影《荒岛余生》里,和那个名叫威尔逊的排球做起了朋友。 7. 如何判断长期昏迷、处于植物状态的人,思想意识是否依然存在? 8. 胎儿有心智吗?从未出生的胎儿到新生儿,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有心智的?换句话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从细胞变成了人? 9. 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形成群体,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站队?为了毫无根据的人群分类,人们就会打得不可开交。想想你小时候的拉帮结派。 10. 为什么一遇到大的悲惨事件,阴谋论就会出现?难道仅仅是阴谋论制造者坏吗?为什么人们对阴谋论没有抗拒力?想想至今还有人坚信新冠病毒是人为有意制造出来的。 11. 为什么军队都要齐步走? 12. 为什么网络匿名更容产生暴力?难道仅仅是可以逃避责任? 13. 我们为何说企业会作恶?而不说企业的某个人在做恶?企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吗? 14. 死去的人者是否还有心智,人是否有灵魂?如果有,人死后,灵魂到哪里去了?如果没有,我们为什么还那么遵照死者的遗愿? 15. 到底有没有神?宗教信仰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为什么会有敬畏之心?人为什么容易迷信? 16. 为什么会高估和我们观点相同的人的比例? 17. 你了解你自己吗?你眼中的蓝色和别人眼中的蓝色,一样吗?你做出的选择真的是你的选择吗?还是你选择后,自己给自己编了一个事后解释? 18. 你有自我意识吗?你移动下你的手指,真的是你自己主动有意识的移动你的手指吗? 19. 你还是刚出生时的你吗?虽然从生物学意义上,你全身的细胞都已经换过了一遍。那你怎么证明你还是原来的你? 作者在书中最后,引用了佛学一句话:“因所作相,既非一,亦非异。” 我还还没搞清楚什么意思,能不能一起在书中找找答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的双重主体性

        人既是能动性主体也是感受性主体。能动主体性指一个人计划 / 决策 / 目标 / 行动多能力,感受性指一个人痛苦 / 快乐 / 受伤 / 受害 / 等感受性或者情绪性多能力。如果一个人有能动性才会 / 才能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有感受性的能力才会有可能同理心理解别人关心别人。人的双重主体性让人之所以为人而变得复杂。机器人只有能动性,很多动物只有感受性,人二者兼有。所以做人真的非常复杂,既要考虑责任公义道德,又要考虑快乐简单平和。做人真是太难了,最难的是:人生还是一条无法试错的单行列车。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