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不吼不叫不唠叨的方式,更平和地面对自己和孩子。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帮助父母识别自己的焦虑情绪并进行自我调节,进而避免孩子因父母焦虑而出现一些问题的书。旨在让父母重视自己的情绪健康,改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避免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的父母会引发孩子出现抽动、焦虑、抑郁、强迫等问题,这不仅会让孩子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还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会让孩子因此而受到欺凌。本书作者也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接触了不少这样的案例,并通过帮助父母缓解焦虑,进而解决了其自身以及孩子乃至家庭的问题。

本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还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练习手册,便于父母自己练习,以及帮助孩子做亲子练习。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前言
  • 第1章 会传染的焦虑情绪
  • 你是焦虑的父母吗
  • 自测1:一般的焦虑情绪
  • 自测2:急性的焦虑情绪
  • 自测3:由过度焦虑引发的强迫行为
  • 自测4:焦虑产生的人际恐惧
  • 自测5:焦虑产生的衍生问题
  • 自测6:由焦虑产生的恐惧
  • 你的焦虑来自哪里
  • 焦虑的认知成分
  • 焦虑情绪的感受
  • 焦虑引发的身体不适感
  • 焦虑会引发的行为
  • 如何觉察你的焦虑情绪
  • 第2章 你越平和,孩子越不容易失控
  • 失控的孩子,焦虑的父母
  • 情景1:父母照顾得细致入微,孩子很敏感
  • 解析
  • 无微不至的父母该怎么办
  • 情景2:紧张不安与唠叨
  • 咨询实录
  • 解析
  • 关于减少焦虑行为的练习
  • 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气和
  • 平和教育与焦虑教育
  • 如何做平和的父母
  • 第3章 每个问题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焦虑的痕迹
  • 过于严苛,教不出规矩的孩子
  • 严格的背后是过度控制
  • 过度控制的父母该怎么办
  • 如何矫正曾被溺爱的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 你越急躁,孩子动作越慢
  • 急躁的背后,是追求完美
  • 急躁的父母如何与慢性子的孩子相处
  • 当失控感来袭,父母该如何做
  • 拳棍相加,只会养出更暴躁的孩子
  • 暴躁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不满和自卑
  • 棍棒底下真能出“孝子”吗
  • 真正的“孝子”应该这样培养
  • 一味地让孩子委曲求全,只会让孩子心理扭曲
  • 讨好忍让的背后,是对人际交往的焦虑
  •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同伴关系
  • 父母如何减少对孩子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的过度担忧
  • 第4章 孩子很焦虑,你该怎么办
  • 孩子的焦虑表现各异
  • 孩子焦虑情绪的表现,以及父母的应对原则
  • 孩子的焦虑从何而来
  • 如何帮助孩子调控焦虑情绪
  • 步骤1:识别孩子的焦虑表现
  • 步骤2: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
  • 步骤3:四周练习法,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
  • 步骤4: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缓解日常焦虑
  • 第5章 如何避免将你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 允许孩子表现差一点,让他不压抑
  • 解析
  • 孩子出现抽动和强迫症状之后,父母常见的错误做法
  • 不要常把“笨”挂嘴边,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
  • 解析
  • 何为学习困难
  • 父母的评价决定了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评价
  • 辅导孩子学习时,父母请淡定
  • 多给孩子贴积极的标签,让他不再胆小懦弱
  • 解析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社交焦虑
  • 保持平和心态,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
  • 解析
  • 不要忽视孩子的求助信号
  • 父母压抑,孩子易暴躁
  • 如何帮孩子疏导情绪
  • 不过多挤占孩子的业余时间,才能让他做到不拖沓
  • 解析
  • “勤快”父母养出“懒”孩子
  •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胜代际焦虑:父母越平和,孩子身心越健康¥

    【格式引文】韩海英著。战胜代际焦虑:父母越平和,孩子身心越健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7.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Pnhgrf8Xk2ozU8c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天性和特质,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道光。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出现抑郁、焦虑、狂躁、自闭等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孩子,如果问题严重,还会导致辍学、自伤、暴力、自杀、犯罪等后果,这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如果把孩子比作小树苗,父母和家庭就如同孩子成长的土壤。土壤是扎根之处,如果树苗生病了或者长歪了,土壤自然难辞其咎。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土壤,因为还有阳光、水分等诸多因素也会影响树苗的生长。不过,我们确实有必要了解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和树苗的发育。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父母焦虑的背后是完美主义和自卑

      这本书中举出的各个案例,看得都非常有共鸣。在孩子 4 岁以上的时候,往往会接触对外的社交,各种兴趣班等等。在遇到外人时,见面说你好、别人给礼物要说谢谢、等等,本身是一些最基本的素养。但是,如果孩子自身没有安全感,在外面不敢说话、怕说错话,就会给父母造成孩子不懂礼貌的错觉。如果遇到控制欲强的父母,焦虑和急切地强加管教,反而使孩子增加惧怕的心理,管教的效果越来越差。过度管教的背后是控制欲和自卑。父母一路努力,走到了今天的地步,甚至还对自己不满意。这种不满意,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对于 4 岁的孩子来说,严厉的要求太过残酷,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境遇和经历,来直接要求孩子像我们一样能够自律。当通过过度管教,使孩子与父母产生疏离感之后,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恢复亲子关系:1. 欣赏着陪伴。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不要教育,不要指责,把孩子看作一件艺术品,静静的陪伴她。2. 自由的互动。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要经常示弱,不要让孩子觉得怎么也超不过自己。有些急切的父母,遇到动作慢的孩子,更容易着急。这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1. 孩子学习不好,我焦虑吗?2. 孩子不听我的话,我焦虑吗?3. 孩子在外人面前不按我的想法做事,我焦虑吗?类似的问题还可以提出很多。看完这本书后,我不需要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做父母失责。首先,我们要接纳自己。其次,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从高要求一下子降到零要求,而是慢慢降低标准,让孩子产生自信。孩子自信心强了,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顺其自然。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父母平和,孩子安好

        我直接把作者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定位黏贴在此:本书强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处于适当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学习中成长,父母也在变化中修炼,父母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而不断提升自己。虽然本书无法囊括关于战胜代际焦虑的所有内容,但是可以给父母们这样的启发:只有父母的心态平和,才能理智且正确地教育孩子,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