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知名思想家、心理学家海特引爆教育革命。

内容简介

95后是第一代进入青春期时不断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即Z世代。“手机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构成了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这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这对孩子产生了4大伤害:社会剥夺、成瘾、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剥夺。

Z世代数字原住民在虚拟世界遭遇成长危机:对女孩来说,社交媒体让女孩重度焦虑:滤镜、美颜、社交媒体经过美化的生活会让女孩产生外貌焦虑,加剧青春期女孩的不安全感;女孩更容易分享情绪,让焦虑情绪传播。对男孩来说,游戏和视频让男孩深陷孤独:网络游戏和智能手机让男孩有更多途径逃避现实,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高度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会导致人类的精神退化,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危机。作者呼吁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来结束这场手机带来的精神疾病的流行,并给出了四大行动方向:社会,通过互联网立法,鼓励孩子多在现实中自由玩耍;技术,互联网科技公司用技术手段保护孩子;学校,为孩子提供远离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的环境;父母,做好虚拟世界的园丁。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我与中国父母的共鸣:一起面对“手机式童年”的挑战
  • 前言 失落的童年
  • 第一部分 危机袭来
  • 第1章 Z世代成为焦虑的一代
  • 第二部分 玩耍式童年的退场
  • 第2章 成长的需求:慢慢成长、自由玩耍、现实交往
  • 第3章 成长的动力:冒险式玩耍对儿童发展意义深远
  • 第4章 成长的阻碍:缺失的成人礼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重大
  • 第三部分 手机式童年的兴起
  • 第5章 孩子面临的4大伤害:社会剥夺、睡眠剥夺、注意力碎片化和成瘾
  • 第6章 焦虑的女孩
  • 第7章 孤独的男孩
  • 第8章 精神的提升还是内在的退化
  • 第四部分 合力守护孩子们的健康童年
  • 第9章 时代呼吁的集体行动
  • 第10章 社会可以做什么
  • 第11章 学校可以做什么
  • 第12章 父母可以做什么
  • 结语 把童年还给孩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给Z世代、父母和教育者的思考和行动建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8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手机的危害

    本书聚焦 1995-2009 年出生的 Z 世代群体,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数字技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系统性影响。海特创造性地提出 “手机式童年”(phone-based childhood)概念,认为其已全面取代传统的 “玩耍式童年”(play-based childhood),构成当代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核心根源。智能手机的四大核心危害:1. 社会剥夺:儿童在关键成长期缺乏面对面的真实社交刺激,导致社交能力退化与情感理解力缺失。研究显示,Z 世代线下社交时间比千禧一代减少近 40%,而孤独感发生率则翻倍。2. 睡眠剥夺:屏幕蓝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加上夜间社交媒体使用,导致青少年普遍睡眠不足。数据表明,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 3 小时的青少年,出现睡眠问题的概率增加 50%。3. 注意力碎片化:短视频和即时推送重塑大脑神经回路,导致持续注意力时间从 2000 年的平均 12 秒降至 2025 年的 8 秒以下,深度阅读和学习能力显著下降。4. 行为成瘾:社交媒体和游戏平台精心设计的多巴胺反馈机制使 12-17 岁青少年中约 27% 表现出明显的手机依赖症状,戒断时出现焦虑、易怒等生理反应。我对书中的讲法不以为然,大家是否还记得没有手机前,“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当年社会上还出现各种 “截断网瘾” 的学校,造成很多悲剧。我小时候家长警惕的是 “反动黄色书刊”,基本上把所有书籍都封禁了,成年人总是用各种耸人听闻的个案,煽动情绪,用封禁解决问题,可是越是封禁反而传播,现在公开的《金瓶梅》没什么人看。最近看到一部真实访谈,一位父亲谈几年前他 17 岁的儿子跳楼自杀,他在儿子死后菜发现儿子经常看被封禁的日漫,还有进入煽动青少年自杀的群,他几年来潜水在这类群里,劝说和挽救了不少孩子,也目睹悲剧发生,身为父母看这些让人破防。但这些悲剧并不是手机的错,是社会进入城市化和家庭碎片化后,家长无瑕和孩子深入交流,家长应该尽量给孩子减负,增加孩子体育锻炼时间,用体训班代替补习班,儿童在追逐、攀爬等适度冒险游戏中,前额叶皮层会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神经连接形成,这是屏幕游戏无法提供的神经发育刺激。混龄社交的情感教育:在无成人干预的混龄玩耍中,儿童通过冲突解决自然习得同理心、妥协和领导力。作者过度简化了心理问题的多元成因,忽略了社会经济因素(如升学压力、就业前景)的根本影响:“将问题完全归因于智能手机,如同将工人异化仅归咎于流水线机器”。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技术的进步会让老人们不适应,发出各种怀旧的 “九斤老太” 的抱怨,我母亲最近还在感叹现在的高中生孙女的知识面,比她年青时丰富多了,电视,电脑和互联网都曾经和父母争夺孩子的时间,手机也一样。“真正的保护不是筑起高墙,而是教会他们培养面对风雨的力量”。2025 年 #348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被数字技术重塑的童年

      乔纳森・海特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道德心理学、社会文化变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他曾凭借《象与骑象人》《正义之心》等著作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于 2012 年入选《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家”。他的研究以跨学科视角著称,擅长将心理学实验与宏观社会现象结合,揭示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影响。在这本书中,海特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命题:自 2010 年代初,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彻底重构了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导致 Z 世代(1995 年后出生)成为 “焦虑的一代”。他以数据为锚点,指出 2010 年后青少年抑郁、焦虑、自残和自杀率呈爆炸式增长,且这一趋势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现象。海特将这一代人的困境归结为 “童年的数字化重构”—— 传统以自由玩耍、现实社交为核心的童年被 “手机式童年” 取代。他列举了四大危害:社会剥夺(面对面交流时间减少 45%)、睡眠剥夺(昼夜节律被屏幕打乱)、注意力碎片化(频繁通知削弱专注力)以及行为成瘾(社交媒体依赖多巴胺刺激机制)。尤为引人深思的是,海特揭示了性别差异的影响:女孩在社交媒体的 “滤镜文化” 中陷入外貌焦虑与情绪传染的恶性循环,而男孩则通过游戏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加剧孤独感。这种分化不仅削弱了青少年的心理韧性,还导致他们成为 “空心玻璃人”—— 外表光鲜却内在脆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昨日已经翻篇,新的一天如约而来,不惧未来,不念过往,过一天有一天的欣喜,一直在路上就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9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