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被数字技术重塑的童年
乔纳森・海特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道德心理学、社会文化变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他曾凭借《象与骑象人》《正义之心》等著作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于 2012 年入选《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家”。他的研究以跨学科视角著称,擅长将心理学实验与宏观社会现象结合,揭示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影响。在这本书中,海特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命题:自 2010 年代初,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彻底重构了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导致 Z 世代(1995 年后出生)成为 “焦虑的一代”。他以数据为锚点,指出 2010 年后青少年抑郁、焦虑、自残和自杀率呈爆炸式增长,且这一趋势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现象。海特将这一代人的困境归结为 “童年的数字化重构”—— 传统以自由玩耍、现实社交为核心的童年被 “手机式童年” 取代。他列举了四大危害:社会剥夺(面对面交流时间减少 45%)、睡眠剥夺(昼夜节律被屏幕打乱)、注意力碎片化(频繁通知削弱专注力)以及行为成瘾(社交媒体依赖多巴胺刺激机制)。尤为引人深思的是,海特揭示了性别差异的影响:女孩在社交媒体的 “滤镜文化” 中陷入外貌焦虑与情绪传染的恶性循环,而男孩则通过游戏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加剧孤独感。这种分化不仅削弱了青少年的心理韧性,还导致他们成为 “空心玻璃人”—— 外表光鲜却内在脆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焦虑的一代》【格式引文】[美] 乔纳森・海特著,赵学坤译。湛庐文化.2025:10.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VXR4MHdjLfu63Jr 社交生活大规模转移到少数几个社交媒体平台及其他数字产品上,整体对孩子害处匪浅,会干扰他们的社交、情感和认知发展。孩子需要在现实世界中成长,进行大量的体育活动,拥有独立性、责任感、直接的社交互动,当然还要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以及强大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群体中。我在书中提供了证据,表明自 21 世纪第二个 10 年初期以来,美国以及许多其他西方国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一直在恶化。我指出这些负面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从玩耍式童年向手机式童年快速转变所导致的,这种转变在西方国家发生于 2010—2015 年。中国的年轻人呢?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多元,并且发展速度之快几乎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这又对中国的孩子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中国的年轻人至少和美国的年轻人一样频繁地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我所能找到的几项研究都提供了证据,表明中国的年轻人正遭受着许多与西方国家年轻人相同的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情况不断上升,其中女孩的增幅最大。全球互联网覆盖范围内的青少年似乎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焦虑的一代》书看完了,我有一个问题。给的解决方法也很到位,只是如果让父母去执行的时候,是不是会 “累” 住一个人?如果是,那么对于现在社会如此之卷,一个人工作,整个家庭又该如何自处呢?还有就是,如果要求孩子抛下手机,父母呢?他们离开了手机是否可以自处呢?有些时候总是说一些方法,太简单了,好像谁都可以,可是一旦考虑实际情况,那就另当别论了。现实总是和现实的认为差着不少的距离。我的建议是,在一个小时间段内做到,约定一个时间段都不看手机,也不动电子产品,父母以身作则。然后就是合理的利用数字产品,列出使用的明目,查资料、搜信息、提高效率等,一定要把游戏和无聊的耍手机掐死在特定时间段。还有等等,我们能做的就是建立良好的习惯,让习惯代替制度。焦虑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大人,焦虑的不是手机,而是它所引起的不良习惯。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晨光初醒时,天色是淡青的,像你走后未干的泪痕。我倚在窗前,看云絮游移,恍惚间又见你含笑的眼睛。风从远方来,带着陌生的气息,再没有你衣袖间淡淡的温度。行至长街,每一步都踩着回忆的影子。转角那家旧茶馆的招牌还在风中摇晃,我们曾坐在二楼靠窗的位置,你说暮色四合时,云霞最美,像被揉碎的金箔。如今茶凉人散,唯有窗棂上斑驳的光影,还固执地守着那段褪色的时光。暮色沉沉压下来时,我坐在廊下看云。天边的绯红一寸寸暗下去,如同熄灭的承诺。飞鸟掠过屋檐,羽翼划破寂静,而我的思念却无处可逃。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连梦里都是你转身时衣角扬起的风。原来最漫长的离别,不是山河远阔,而是晨昏日常里,处处无你,却处处是你。我数过更漏,望断归鸿,却始终等不到一个与你重逢的黄昏。这人间依旧熙攘,可没有你的红尘,不过是一场漫长的独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拯救被手机毁掉童年的孩子们央视新闻最近以《“脑腐” 的一代?》为题关注那些受到数码设备影响的未成年群体,以近期热议的英剧《混沌少年时》开场。尽管我们的孩子未必就会面临类似少年犯的糟糕境遇,但片中提到乔纳森・海特的观点还是值得注意。《焦虑的一代: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作为乔纳森・海特的最新著作,关注手机对于未成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线下过度保护,线上完全不顾。这造成了类似问题的进一步恶化。1. 教育盲区 “现实世界中的过度保护和虚拟世界中的保护不足。” 书中提到了 95 后等数字原生民的家长出现的两大趋势。教育盲区的存在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焦虑以及抑郁等问题。阅读本书最好还是应该结合作者的前作《娇惯的心灵》,两本书中的观点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理解问题的严重性。当下的父母们在现实世界对于危险围追堵截,可在虚拟世界里放纵不管。这或许是自身认识的不到位,也或许是长期以来的疏忽。认识到此等缺陷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身为监护人的家长们才会给未成年提供一个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三个环节里读者可以重点关注前两部分,后一个因为中美国情之间的差异可能实用性不是太大。尽管作者的不少思考和观点让人震聋发挥,可难免存在一定的瑕疵。对于一本书过于苛责是没有必要的,可考虑到其所讨论的话题之重要即便瑕不掩瑜也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比如作者的叙述似乎默认了自己所受的教育和曾经的成长环境相对较好,这在以严谨著称的本书中难免有些让人心生疑虑。2. 羊入虎口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手机的出现可以说是导致童年失去的重要原因。在本该自由玩耍的年纪,因为手机的出现错失了太多与真实世界互动的机会,却陷入到虚拟世界的漩涡之中。一面是尚未发育健全的未成年,一面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互联网公司,未成年沉迷在互联网打造的虚拟世界显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平心而论,作为成年人我们都难逃其魔掌,更何况是未成年群体。无法以身作则的我们更难进行言传身教。《操控》里算法和平台的合谋让用户在手机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结合《运气的诱饵》里的上瘾机制再加上《福格行为模型》里的行为设计学,哪怕是这套系统的设计者们也会轻松沦陷。作为家长也好,作为未成年也罢,早一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还是采取合适的行动尽早进行干预。比如像作者女儿那样明知上瘾却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对抗。许多父母习惯性将手机作为一种哄孩子的玩具,可殊不知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伪装下通向的是何等危险的世界。作为成年人尚且不能说就完全避免遭受伤害,更何况那些需要帮助的未成年。影视剧戏剧化的展现让人引起重视是好事,可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恐慌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如何正确行动。这不光是说不用手机就可以实现的,更不是做到书中那些关键建议就可以避免的。3. 重新出发作者给出的重点和建议固然有其价值,可在其发人深省的言论下是更为残酷的现实。理论上的简洁有利于读者理解,可现实中的细节往往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高中前不使用手机来看,现代的大多数家庭恐怕就做不到。或许可以说不玩手机,电子手表等数码设备同样会产生类似的问题。以此观之,作者对于现实的观察还是有一定的缺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本书中作者所能提供的更像是将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形成机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作为读者,简单照搬肯定是不行的,或许短期有效但治标不治本。审视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是一个好的开始,可我们真正能做到重新出发吗?且不说那些已经受到影响的未成年群体,就拿那些尚未被污染的儿童我们也很难说就可以避免书中的情况。《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关注现实中的网络霸凌,在社交媒体的助纣为虐下情况日益严重。覆盖范围之光,造成后果之严重,常常是个人难以进行对抗的。想要制止或者重新改变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4. 社交媒体我们对于手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于社交媒体的了解更是相对有限。考虑到其背后的互联网巨头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混淆视听,人们时常会忽视了其早已变成了问题本身。以前的社交媒体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可如今的社交媒体那点所谓的好处更像是一块可笑的遮羞布。面对现实利益的巨大诱惑,其早已演变成了罪恶的化身。昔日屠龙少年不光变身恶龙,还喜欢粉饰太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经常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可出于现实中某些需求却不得不使用。对此我采纳了《把自己作为方法》里项飙老师给出的建议 “重建附近”,在线上和线下的平衡中寻求自身生活的健康发展。对于那些被社交媒体误导缺失线下真实互动的未成年来说,天然就缺失了一道可以抵御和消解的防范措施。将自己彻底暴露在危险之中,却无力对抗其造成的伤害。这是当下许多未成年不得不面对的困境。没有现实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网络带来的支持和引导,作为未成年也好,作为其父母也罢,往往会病急乱投医。曾经引入诟病的戒网瘾乱象必然会卷土重来,甚至会愈演愈烈。5. 理论现实从心理学角度的分析以及相关的研究来看,本书确实提供了不少让人信服的观点。在这些的基础之上,哪怕我们想要按照这些结论所建议的去做也可能收效甚微。聚焦单个家庭,我们很容易会指责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可这个问题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哪怕明知是正确的做法,想要真正贯彻执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去走。作为监护人,确实有必要了解书中的原理逻辑以及其他靠谱的知识。可如何将其转化为自己所处环境里的有效行动,那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这恐怕也是很多父母行动失败的一大原因。在一个小学生逐渐失去课余时间、被兴趣班占据童年的现实世界里,《一激到底》的育儿战争在现实世界里并不能提供一个可以对抗虚拟世界的活动空间,更别提健康成长。在东亚社会里,《私立小学闯关记》里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激烈竞争,早已让教育这根细线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东西。哪怕知道作者言之有理,又有几个家长可以真正做到呢?6. 写在最后《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我在上东区做家教》《失业名校毕业生日记》里的欧美顶尖富豪家庭,《特权与焦虑》里的韩国精英富翁,恐怕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和调整,甚至认为这些不过是一些应该去付出的代价。进入名校,一路按照既定的轨道发展,以至于出现像《买进名校》里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精英陷阱》里那种精英世袭的社会下,这早就是无法撼动的至高铁律,容不得一点含糊。学校努力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工作,《出身》里从招聘选拔到升职加薪里那种精英小圈子的游戏还将会继续下去。或许可以说在一个将金钱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世界里,人不过是实现目的的工具罢了。理想状态下人的健康发展、自我完善,固然是更好的选择,可在世人眼中多少有点像是沾染了本书中的学究气,有些不食人间烟火。或许可以说从聚焦问题的技术层面来看,本书无疑是对于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可一旦回归现实难免会变成镜中花水中月。有关孩子的话题会牵动所有人的心,其本身的重要性会引起更多的关注,而这些关注本身会对问题的解决带来不小的阻碍。各执己见、各行其是,恐怕会让处于漩涡中心的未成年遭受更为严重的伤害。都说是为了孩子好,可到头来又有谁是真正对孩子好呢?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或许是读者打开本书想要实现的。一旦认真翻阅完本书就会发现,哪怕书中开出了最好的药方也难以实现。要是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复杂,这迟早会变成一场漫长的战争,至于最终结果到底如何仍需拭目以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