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浅出解读茶修体系,探究修为、养德、美学、哲学,展现心境与技艺之境界。

内容简介

深入浅出,阐述借茶修为,以茶养德,可日日修持的“茶修”体系。包含以下几部分:1.“茶修”的缘起、核心思想。2.茶修宗旨。3.茶修理念。4.茶修美学。5.茶修哲学,以个人多年的茶修深切感悟,从专注的力量到素淡的味道,从留白的妙用到真实的安静,从永恒的时尚到感动的仪式,窥见“能量在心,技艺在手”的境界。

目录

  • 目录
  • 自序
  • 第一章 茶修,当代茶文化的表达
  • 一、茶修的缘起
  • 二、何为茶修
  • 三、茶修,于规矩里成就方圆
  • 第二章 茶修宗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 一、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 二、知礼懂理重在践行
  • 三、茶小白的第一杯茶
  • 四、向我泡过的茶致歉
  • 五、茶汤中修知止之慧
  • 六、赛车手的茶修生活
  • 七、我和妈妈成为同学
  • 八、夫妻共修幸福秘籍
  • 九、一杯茶里爱上自己
  • 十、我做了自己的主人
  • 第三章 茶修理念:日日行茶·时时修持
  • 一、清雅的绿茶
  • 二、内敛的白茶
  • 三、多情的花茶
  • 四、含蓄的黄茶
  • 五、温暖的红茶
  • 六、深邃的黑茶
  • 七、旷达的普洱茶
  • 八、芬芳的乌龙茶
  • 第四章 茶修美学:生活艺术·生命质感
  • 一、一次呼吸
  • 二、一步行走
  • 三、一餐饭食
  • 四、一段音乐
  • 五、一支舞蹈
  • 六、一幅绘画
  • 七、一方茶席
  • 八、一盏清茶
  • 九、一心无念
  • 十、一夜安眠
  • 第五章 茶修哲学:能量在心·技艺在手
  • 一、专注的力量
  • 二、澄明的照见
  • 三、素淡的味道
  • 四、留白的妙有
  • 五、真实的安静
  • 六、流水的静定
  • 七、永恒的时尚
  • 八、感动的仪式
  • 后记:约茶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抗群体性焦虑的柔性策略

    返璞归真、简约素朴的生活美学,核心在于通过日常的平凡事物(如一杯茶)回归生活的本质。1. 简约自然:对抗物欲的节制之美  "素淡之味" 并非寡淡无味,而是剥离浮华后对自然本真的感知。茶本身的清苦回甘,隐喻着对过度刺激的拒绝,提倡以简单物质为载体,唤醒被现代消费主义钝化的感官。这种美学呼应了庄子 "虚室生白" 的哲学,主张以减法腾出心灵空间。2. 专注当下:仪式化的时间空间 饮茶过程蕴含的等待(烧水、温杯、注水)、专注(观茶色、嗅茶香)、品饮(舌尖的回味),构成一种微型仪式。这种仪式感将人从碎片化时间中抽离,通过 "在场" 的沉浸体验,修复被数字时代割裂的连续性感知,类似海德格尔 "栖居" 的生存论意义。3. 内省自足:日常生活的禅悟性 茶道中 "侘寂"(wabi-sabi)的残缺美,将不完美转化为审美对象,暗含对生命无常的接纳。正如千利休 "茶汤即佛法" 的体悟,一杯茶成为观照内心的媒介,使人在平凡中见永恒,类似禅宗 "吃茶去" 的公案 —— 通过最平常的行为触达超越性。4. 抵抗异化:重构人与物的关系 在商品拜物教盛行的时代,茶作为自然馈赠(而非品牌符号),重新连接人与土地、季节的关系。采茶、制茶、饮茶的完整链条,暗示着对工业化生产逻辑的疏离,如本雅明所言 "灵光" 的回归,物不再是工具,而是生命对话者。生活美学无关复古,而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对抗加速社会的柔性策略 —— 通过微型日常实践(如饮茶、散步、莳花),在系统性的焦虑中开辟自治领域。它不要求遁世,而是主张在都市生活中培育 "诗意栖居" 的缝隙,与维特根斯坦 "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形成奇妙共振。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漓江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是中国著名的文艺出版社,是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主力成员之一,是全国文艺出版社十强之一。 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世界名城——桂林,办公大楼矗立于漓江之滨,是中国大陆出版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人文社科著作、教育读物和女性生活读物的重要出版机构。 漓江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建社已30余年,已出版图书5000余种,深受各界好评,现在漓江出版社已与四十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版权贸易关系。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评论和美术类图书的出版方面,漓江出版社也在业界名列前茅。冰心、朱光潜、汪曾祺、王蒙、刘心武、贾平凹、周汝昌、刘墉等等当代名家的作品都在漓江出版社出版。漓江出版社首创的年度文选系列,建立了年度文学出版的例则。漓江出版社近年来新崛起的亲子教育读物在全国同类图书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女性生活读物以优雅时尚实用的品质,赢得了各界的高度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