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5千字
字数
2016-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建立媒体外交研究框架,为对外传播提供新可能性。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建立媒体外交研究框架,一则丰富现有的公共外交研究,尝试突破当前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研究所面临的创新瓶颈;二则关照十八大以来外交与对外传播领域的新现实,为分析“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对外传播新常态提供可能性的研究路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Preface
- 序
- 序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结构安排、难点与创新点
- 上篇理论篇
- 第一章 外交、公共外交与新公共外交范式
- 第一节 外交、秘密外交和公开外交
-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 新公共外交范式的特点和本质
- 第四节 作为公共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体外交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媒体外交及其研究框架
- 第一节 “媒体”“媒介”和“传媒”
- 第二节 媒体外交的两个维度
- 第三节 媒体外交的传播学解读
- 第四节 媒体外交的三个层次
- 第五节 媒体外交的四个效应
- 本章小结
- 下篇实践篇
- 第三章 独白式媒体外交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媒介化呈现
- 第二节 首脑的独白式媒体外交
- 第三节 其他行为主体的独白式媒体外交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话式媒体外交
- 第一节 媒体倡导的对话式媒体外交
- 第二节 基于媒体平台的对话式媒体外交
- 第三节 首脑对话式媒体外交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作式媒体外交
- 第一节 媒体对行为主体之间合作的呈现
- 第二节 媒体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
- 第三节 媒体同行共同举办国际性活动
- 本章小结
- 尾声
- 附录一:2013年9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全国电视讲话
- 附录二:2013年9月1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纽约时报》网站发表的署名文章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编者的话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