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5.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0千字
字数
2015-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中国外交的全景式思考,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的中国外交转型主题,与“创造性介入”的中国外交新态势,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心论点是:中国外交的创造性介入,需要国内合适的氛围与条件,那就是与全球进步时代相适应、相一致的深刻社会转型,需要外交体制机制自身的反省与改进。
也因此,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的社会基础如何?外交工作怎样适应新的要求?外交转型要朝着什么方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绪论 变迁中的世界政治
- 上编 外交转型的政治前提
- 一、 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
- 1.告别革命
- 2.维护和平
- 3.慎用军事
- 4.安定周边
- 5.独立自主
- 6.新安全观
- 7.重视联合国
- 8.渐进改造观
- 9.外交为民
- 10.发展指向
- 二、 习近平推动的升级版
- 1.全球抱负
- 2.新型大国关系
- 3.中国声音
- 4.东亚新秩序
- 5.“一带一路”规划
- 6.“命运共同体”理念
- 7.统筹内外利益
- 三、 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
- 四、 中国外交的社会基础
- 1.超大社会
- 2.红色社会
- 3.动感社会
- 4.转型社会
- 下编 外交转型的主要问题
- 一、 外交为民的方位
- 1.“人”的逻辑
- 2.外交为民
- 3.社会参与
- 4.处理不同利益
- 二、 外交规划的要点
- 1.预见与计划
- 2.“旋转门”的启示
- 3.部门协调问题
- 三、 外交学习的目标
- 2.外交学习的必要
- 3.“三不原则”的创新
- 4.复杂学习
- 四、 外交投入的分析
- 1.基本概念
- 2.援外支出
- 3.低的投入
- 4.部门对比
- 5.增长需求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