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为你阐释将思考习惯化、不断加以创新的有效途径,助你拥有人工智能亦无法取代的思考力。

内容简介

在如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应对学习和职场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追求快乐洒脱的生活。作者指出,如果你能“思考上瘾”,不仅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创新,还会心情愉悦,体会到无与伦比的快乐。

书中首先说明了为何要思考上瘾,进而从阅读、写作、观察、交流、时间管理等多方面教给读者训练思考力的方法,让读者学会如何养成思考习惯,提高思维层次,持续输出创新。这些方法简单实用,适合想提高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成人与孩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1章 为何要思考上瘾?
  • 思考不包括“想事儿”
  • 思考是一种创新
  • 亦可忧思
  •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最佳思考力
  •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承担需要思考力的工作
  • 思考之差即工作之别
  • 坚持思考就会心情愉悦
  • 任何人都会思考上瘾
  • 思考上瘾就会开心
  • 下决心进行思考
  • 第2章 养成持续思考的习惯
  • 做“不动脑就无法完成”的工作
  • 经常自问“我在思考什么”
  • 确定主题则易于思考
  • 将喜欢的事物作为思考的主题
  • 做好思考记录
  • 在记事本上记录思考
  • 手写会事半功倍
  • 记录有助于开发“潜意识”
  • 思考的“习惯”比思考的“质量”更重要
  • 营造有助于思考上瘾的环境
  • 第3章 提升思考的层次
  • 判断思考是否会有结果
  • 负荷前行可促进思考
  • 心中须有“思考管理师”
  • 长期保持临战状态
  • 随时随地“身临其境”
  • 坚持预测未来走势
  • 观察力和思考力保持一致
  • 咖啡厅是最佳思考空间
  • 向星巴克取经,使环境充满创意
  • 持续进行思考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 进入忘我模式
  • 第4章 坚持读、写、说,坚持思考
  • 思考力体现在说话方式上
  • 思考速度与说话速度保持一致
  • 首先用15秒谈谈自己的感想
  • 在雅虎跟帖区学到的评论能力
  • 找个创意盟友
  • 与自己内心的思考搭档辩论
  • 佐藤可士和:倾听与思考密不可分
  • 阅读理解能力欠缺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
  • 思考上瘾始于阅读上瘾
  • 有在边读书边思考吗?
  • 思考源源不断的法宝——三色圆珠笔
  • 思考的最高境界是动笔
  • 巧妙运用SNS进行思考
  • 以“超级搜索力”深化知识
  • 不断思考的人总会有新发现
  • 第5章 孕育新创意的思考力
  • 热销产品的背后定有思考上瘾之人
  • 欲轻松须思考
  • 将简单枯燥的工作趣味化
  • 能否简单且彻底地进行思考
  • 思考的结晶即理念
  • 偏见与常识会摧毁思考
  • 相互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表扬
  • 随手写写画画,思考就会加速
  • 目标是提出有趣的创意
  • 有弱点才有创造力
  • 以截止日期来激发思考
  • 限定时间,逐步思考
  • 没有分析就没有改善
  • 比较会促进思考
  • 在其他领域寻找受热捧元素
  • 诺贝尔奖获得者告诉我们要重组思维
  • 改编原有信息并进行思考
  • 应用函数提出创意
  • 凭借“假如”这种设想不断进行思考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9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考不是高深学问,而是像做饭一样,多加点生活调料,就能炒出好味道。1. 思考的本质是行动而非表演。真正用脑者能用创意说话,唯有将思考转化为具体输出才是对生命的真诚致敬。好比考试时假装翻书复习的学生 VS 真正把错题整理成笔记的学生,后者才是真学习。2. 记录是思考的加速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字不仅是思考的见证,更是倒逼深度思考的皮鞭。学生备考时,光是盯着课本看半小时,可能啥也没记住;但如果边看边用荧光笔划重点、在笔记本上写关键词,效果立马翻倍。3. 困境是创意的温床。如同绝境催生奥运级突破,限制条件恰是激发创造力的神秘配方,预算的镣铐往往能跳出最惊艳的创意之舞。疫情期间健身房关门,有人在家用矿泉水瓶当哑铃、用椅子做深蹲,反而发明了居家健身操。4. 跨界重组即创新密码,混搭出奇迹。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看似不相关领域的基因重组,万物皆可混搭的思维革命永不过时。电话把相机、电脑、钱包等功能全塞进一个小盒子,就成了智能手机。5. 观察要带沉浸式剧本。把自己当主角看世界,用导演视角解构世界,每个场景都是可改编的素材库。如果我是主角的思维游戏让日常所见皆成创意源泉。看别人直播卖货时,别光吐槽这主播话真多,而是想如果我是主播,怎么介绍这款产品能让人下单?6. 幽默是思考的青春剂。用喜剧思维对抗岁月,当思考变成一场永不落幕的头脑狂欢,衰老便永远追不上活跃的神经元。自己把自己逗乐,是真的会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思考与Ai智能😎

      人工智能属于道法术器中的器,即工具。前提是,使用工具的人有独立的元思想。尤其,在被作为工具人对待而设立的信息孤岛背景下,以及大众主流只关注观点结论或逻辑片段,而忽视系统思维结构及视角思路连贯的背景下,原创的、成体系的元思想,是十二分珍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有效思考,但是有时后你还要有高人提点,这样才容易破局

        有启发 10 句话 1.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承担需要思考力的工作 2. 确定主题则易于思考 3. 思考的 “习惯” 比思考的 “质量” 更重要 4. 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首先要让自己全神贯注 5. 破解难题的确会提高思考层次 6.“预判” 是一项重要的思考 7. 要想多思考并思考上瘾,必须提高思考速度 8. 不断思考的人总会有新发现 9. 偏见与常识会摧毁思考 10. 改编原有信息并进行思考重点整理 1. 思考不包括 “想事儿”,所谓 “想事儿”,根本没有动脑思考 2. 真正动脑思考的人是能具体说出自己的创意和意见的人 3.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承担需要思考力的工作 4. 思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工作、学习有需要时,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渐习惯化的 5. 要想不断地拿出创新性成果,就需要坚持思考。为了能够持续思考,就必须保持这份感性 —“从事无须动脑思考的工作会感到不舒服,无法忍耐”6. 目的明确的人,也就是在不断动脑思考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取得相应成果。因此,经常自问自答 “现在所做的是为了什么” 尤为重要 7. 确定主题则易于思考 8. 明确主题后,养成思考习惯不可或缺的因素还包括,清楚 “自己能够持续思考多久” 9. 培养思考习惯应该放在首位,所以在记录的最初阶段无须在意思考的质量,而是要关注自己做了多少思考 10. 思考记录本说到底就是培养思考习惯的工具。无须干劲十足地说 “必须是全新的创意”,把当前思考的内容用关键词串起来,逐条记录下来就可以 11. 手写的好处在于,可以手脑并用。实际上,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手写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12. 在记事本上记录思考不仅对意识有所帮助,对潜意识也有不小的影响 13. 思考的 “习惯” 比思考的 “质量” 更重要 14. 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首先要让自己全神贯注 15. 营造有助于思考上瘾的环境 16. 如果自己认为想不出答案、不会有结果的话,就暂且不要去想了,转而去思考其他问题,或者从其他角度再考虑一下。这是进行高质量思考的关键 17. 破解难题的确会提高思考层次 18. 破解难题时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切忌中途停止思考。想要确认自己是否在持续思考,心中须有 “思考管理师”,时常问问自己:“现在是在认真思考吗?”19. 勤于动脑思考的人对所见所闻都会 “身临其境”。“换作我自己,我会怎么做呢?” 我们总是做这样的思考,就会将所见所闻应用于方案、创意中 20.“预判” 是一项重要的思考 21. 观察力和思考力保持一致 22. 训练的大脑与身体不同,即使进行高强度的思考也不易疲劳,而且只要吃点巧克力,摄取相应的能量,就会很快恢复 23. 要想多思考并思考上瘾,必须提高思考速度 24. 倾听与思考密不可分 25. 阅读理解能力欠缺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 26. 有在边读书边思考吗?27. 培养语感、提升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但最理想的还是读过之后还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这样可以深入思考 28. 不断思考的人总会有新发现 29. 偏见与常识会摧毁思考 30. 没有分析就没有改善 31. 重组思维完全可以带来创新 32. 改编原有信息并进行思考 33. 凭借 “假如” 这种设想不断进行思考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2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