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思考不是高深学问,而是像做饭一样,多加点生活调料,就能炒出好味道。1. 思考的本质是行动而非表演。真正用脑者能用创意说话,唯有将思考转化为具体输出才是对生命的真诚致敬。好比考试时假装翻书复习的学生 VS 真正把错题整理成笔记的学生,后者才是真学习。2. 记录是思考的加速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字不仅是思考的见证,更是倒逼深度思考的皮鞭。学生备考时,光是盯着课本看半小时,可能啥也没记住;但如果边看边用荧光笔划重点、在笔记本上写关键词,效果立马翻倍。3. 困境是创意的温床。如同绝境催生奥运级突破,限制条件恰是激发创造力的神秘配方,预算的镣铐往往能跳出最惊艳的创意之舞。疫情期间健身房关门,有人在家用矿泉水瓶当哑铃、用椅子做深蹲,反而发明了居家健身操。4. 跨界重组即创新密码,混搭出奇迹。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看似不相关领域的基因重组,万物皆可混搭的思维革命永不过时。电话把相机、电脑、钱包等功能全塞进一个小盒子,就成了智能手机。5. 观察要带沉浸式剧本。把自己当主角看世界,用导演视角解构世界,每个场景都是可改编的素材库。如果我是主角的思维游戏让日常所见皆成创意源泉。看别人直播卖货时,别光吐槽这主播话真多,而是想如果我是主播,怎么介绍这款产品能让人下单?6. 幽默是思考的青春剂。用喜剧思维对抗岁月,当思考变成一场永不落幕的头脑狂欢,衰老便永远追不上活跃的神经元。自己把自己逗乐,是真的会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如何有效思考,但是有时后你还要有高人提点,这样才容易破局有启发 10 句话 1.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承担需要思考力的工作 2. 确定主题则易于思考 3. 思考的 “习惯” 比思考的 “质量” 更重要 4. 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首先要让自己全神贯注 5. 破解难题的确会提高思考层次 6.“预判” 是一项重要的思考 7. 要想多思考并思考上瘾,必须提高思考速度 8. 不断思考的人总会有新发现 9. 偏见与常识会摧毁思考 10. 改编原有信息并进行思考重点整理 1. 思考不包括 “想事儿”,所谓 “想事儿”,根本没有动脑思考 2. 真正动脑思考的人是能具体说出自己的创意和意见的人 3.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承担需要思考力的工作 4. 思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工作、学习有需要时,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渐习惯化的 5. 要想不断地拿出创新性成果,就需要坚持思考。为了能够持续思考,就必须保持这份感性 —“从事无须动脑思考的工作会感到不舒服,无法忍耐”6. 目的明确的人,也就是在不断动脑思考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取得相应成果。因此,经常自问自答 “现在所做的是为了什么” 尤为重要 7. 确定主题则易于思考 8. 明确主题后,养成思考习惯不可或缺的因素还包括,清楚 “自己能够持续思考多久” 9. 培养思考习惯应该放在首位,所以在记录的最初阶段无须在意思考的质量,而是要关注自己做了多少思考 10. 思考记录本说到底就是培养思考习惯的工具。无须干劲十足地说 “必须是全新的创意”,把当前思考的内容用关键词串起来,逐条记录下来就可以 11. 手写的好处在于,可以手脑并用。实际上,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手写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12. 在记事本上记录思考不仅对意识有所帮助,对潜意识也有不小的影响 13. 思考的 “习惯” 比思考的 “质量” 更重要 14. 养成勤思考的习惯,首先要让自己全神贯注 15. 营造有助于思考上瘾的环境 16. 如果自己认为想不出答案、不会有结果的话,就暂且不要去想了,转而去思考其他问题,或者从其他角度再考虑一下。这是进行高质量思考的关键 17. 破解难题的确会提高思考层次 18. 破解难题时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切忌中途停止思考。想要确认自己是否在持续思考,心中须有 “思考管理师”,时常问问自己:“现在是在认真思考吗?”19. 勤于动脑思考的人对所见所闻都会 “身临其境”。“换作我自己,我会怎么做呢?” 我们总是做这样的思考,就会将所见所闻应用于方案、创意中 20.“预判” 是一项重要的思考 21. 观察力和思考力保持一致 22. 训练的大脑与身体不同,即使进行高强度的思考也不易疲劳,而且只要吃点巧克力,摄取相应的能量,就会很快恢复 23. 要想多思考并思考上瘾,必须提高思考速度 24. 倾听与思考密不可分 25. 阅读理解能力欠缺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 26. 有在边读书边思考吗?27. 培养语感、提升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但最理想的还是读过之后还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这样可以深入思考 28. 不断思考的人总会有新发现 29. 偏见与常识会摧毁思考 30. 没有分析就没有改善 31. 重组思维完全可以带来创新 32. 改编原有信息并进行思考 33. 凭借 “假如” 这种设想不断进行思考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思考上瘾不是胡思乱想一、“思考上瘾” 的价值:突破认知局限的 “主动进化” 人的认知格局确实存在先天局限,但 “思考上瘾” 可以通过持续的 “认知迭代” 打破这种局限,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1. 从 “想事儿” 到 “深度思考”:对抗思维的 “内卷化” 普通人常陷入 “想事儿” 的循环 —— 反复纠结同一问题却无进展,本质是大脑的 “系统 1”(直觉思维)在主导。而 “思考上瘾” 者会主动激活 “系统 2”(理性分析),通过结构化思考(如 “5 分钟思考法”“思维日记”)将碎片化想法转化为逻辑链条。正如斋藤孝所言:“‘想事儿’的特征是反复进行同样的思考,没有丝毫进展,就是‘来回兜圈子’。” 2. 透过现象看本质:构建 “认知框架” 的能力 “思考上瘾” 者并非沉迷空想,而是通过 “问题 - 分析 - 验证” 的闭环,不断提炼事物的底层规律。例如,周岭在《认知觉醒》中强调:“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这种习惯会逐渐形成独特的 “认知框架”,使人能在复杂现象中快速定位关键矛盾。3. 心理资本的积累:从 “内耗” 到 “心流” 的转化当思考聚焦于 “创造和解决问题” 时,会进入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说的 “心流” 状态 ——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能量高效凝聚。杨鸣在《从内耗到心流》中指出,这类活动能积累 “心理资本”:“需要创造和思考,既有输入也有输出…… 为他人带来价值,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解决他人难题的事。” 二、警惕 “伪思考上瘾”:避免陷入 “思维的舒适区” 并非所有 “爱思考” 都是有益的 “上瘾”,以下两种陷阱需特别注意:1. “思维反刍”:用思考逃避行动的 “自我消耗” 有些人看似 “思考上瘾”,实则是对问题的过度纠结 —— 反复回想失败经历、担忧未发生的风险,陷入心理学上的 “内在失序” 状态:“注意力被迫转移到了错误的方向上,不再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精神能量也就难以凝聚。” 这种 “伪思考” 本质是行动焦虑的投射,需通过 “最小行动验证”(如 “动机转移法”)打破循环。2. “知识囤积”:用输入代替思考的 “认知偷懒” 另一种误区是沉迷 “碎片化知识获取”,将 “刷文章、记金句” 等同于思考。刀熊在《反倦怠能量站》中批判:“所有漫无目的、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具体目标的思考都不是有效思考,而是拖延、内耗、束手无策。” 真正的思考上瘾需要输出倒逼输入,正如周岭所言:“书写是锻炼深度思考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你试图把 “网状的思考” 转化为 “线性的文字” 时,逻辑漏洞和认知盲区会暴露无遗。如何让 “思考上瘾” 成为认知升级的引擎?关键在于建立 “思考 - 行动 - 反馈” 的增强回路:1. 设定 “思考主题”:避免漫无目的的空想,每天用 “5 分钟思考法” 聚焦一个具体问题(如 “今天的会议中,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2. 用行动验证思考:将想法拆解为 “可执行的最小步骤”,例如通过 “思维日记” 记录假设,再用实践结果修正认知。3. 保持 “认知谦逊”:意识到 “思考的局限性”,正如冯俊文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中所说:“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到了终点站。前面永远还有更长的路、更远的途径、更复杂的问题。” “思考上瘾” 的真正价值,不在于 “时刻保持深度思考”,而在于培养 “主动思考的肌肉记忆”—— 让大脑在面对问题时,能自动跳出直觉反应,进入 “分析 - 关联 - 创造” 的认知模式。这种 “上瘾” 不是对思考本身的沉迷,而是对 “认知进化” 的渴望。正如斋藤孝所言:“懂得思考的快乐的人一生都会对事物有新鲜感,能够挑战各种事情。” 当思考与行动形成闭环,认知的 “上限” 便会成为不断被突破的 “起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思考”与“上瘾”作者把思考和上瘾的过程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对比自己平日的思维习惯很有启发。例如作者评价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下国际象棋,因为他们的判断力超强。接受采访时乒乓球运动员的语速超快,这是平日训练和勤于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当我在欣赏乒乓球运动时,不会把这项运动和乒乓球运动员的特质做结合,或者说不善于归纳总结,而作者的思维习惯是在观察时把 A 和 B 结合起来比较,进而总结规律。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培养自己抓规律的思考习惯。数学函数启发作者将一件事情带入 f 的 “厢式化思维”,例如:仰望星空可以转换成天文馆。他还列举了很多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持续有好口碑的原因是从经典作品中找到稳定的有吸引力是元素,重组和构思。我觉得在自己找不到思考路径,找不到突破现有局面的困境时可以翻开这本书,循着作者推荐的各种思考方式进行练习,假以时日自己也可以思考上瘾,成为一个敏锐而有趣的灵魂,就像作者一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思维模型助力思考与创新再比如,还有很多思维模型可以帮助你思考。思维模型的好处在于它们已经经过验证和简化,为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让你能够沿着这条路径开启思考。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例子:为了偷懒而开启思考,为了简约而开启思考,通过突破偏见和常识让思考持续,通过比较来更好地思考。同样,你还可以通过重组思维,比如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你还可以通过函数思考,比如矩阵、象限,这些都是很好的工具。再比如鱼骨图,你还可以使用假如思考法,这是进行洞见分类和参考答案思维的第一步。先进行分类,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分类去思考,在这个分类下,什么样的解释是合适的?你甚至可以跑远一些,进行发散思维,使劲甩出去,到另一个领域找到一个你熟悉的样板,然后再被皮筋拽回来,回到你们正在交流的主题上,用你带回来的这个新样本进行关联和比较思考。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几乎你已知的、学到的、理解的那些思维模型,都可以作为你继续深入思考的工具或路径,比如黄金思维圈、SMART 原则、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结构化思维、金字塔模型、鱼骨图等。你看,这不都是很好的思考路径吗?再比如苏格拉底的提问六步法,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框架。每个步骤都可以进一步拆分,这样你的思考、话题和交流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就是在创造,就是在创新,这就是你的创意。创意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全新的东西,比如苹果手机,它也不是用沙子直接造出来的。同样,电动车的电池虽然是用沙子中的硅制成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说它不是创新。创新往往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而不是完全从零开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