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开端性的MI与CBT的整合之著。

内容简介

动机式访谈(MI)是一种合作性、引导式的谈话风格,旨在加强一个人自己(内部)的改变动机与决心。已被证明MI是促进当事人积极行为改变的一种一线的、循证且有效的干预方法,并愈发广泛地应用在物质使用、心理健康、初级保健及专科医疗等领域。

认知行为疗法(CBT)聚焦于改变适应不良的想法与行为,其一些方法不但是应用最广泛的循证治疗成分,而且这些成分的共性也体现在针对各种障碍的干预中,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

鉴于CBT需要在会谈中做练习,还要完成会谈以外的“家庭作业”,这些方方面面的改变,可能都是当事人在过往难以掌握、不堪胜任的。MI所启动的行为改变,如果能结合更偏行动取向的治疗干预后,可以获得增强。因为动机在落实改变以及维持改变期间,无论是强度的起伏还是方向上的摇摆,仍然都不稳定。所以,整合MI与CBT可以创造出一种更加有效的行为治疗,其效果优于二者中任何的单一运用。

本书将聚焦在CBT的共同成分上,即那些被广泛研究的CBT方法中都具有的成分,如在治疗开始时建立联盟、评估并制订治疗计划、自我监测、认知及行为技巧的训练、促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维持改变。每一章会聚焦一个治疗成分,并基于MI的四个过程来对每个成分做展开。本书的重点在于MI技术与CBT的整合。

书中所使用的案例涵盖多种类别的行为和诊断,广泛涉及了各种各样的目标行为与问题,如抑郁、肥胖、焦虑、物质滥用及遵医嘱服药等。不仅可以帮助从业者化繁为简,让大家不必再辗转于众多的治疗手册以及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之中,而且让大家可以通过MI-CBT的整合取向,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与成分,在面对各类问题以及不同的设置时都能更好地予以应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译者序
  • 第1章 整合动机式访谈与认知行为疗法
  • 为何选MI
  • 为何选CBT
  • MI-CBT的整合取向
  • 有哪些实证支持
  • MI的精神
  • MI的四个基本过程
  • 关于MI核心技术的简介
  • 本书的章节组织
  • 第2章 在治疗开始时建立联盟、培养动机
  • 导进过程
  • 聚焦过程
  • 唤出过程
  • 计划过程
  • MI-CBT的两难情境
  • 第3章 评估与治疗计划
  • 导进过程
  • 聚焦过程
  • 摘要
  • 唤出过程
  • 计划过程
  • MI-CBT的两难情境
  • 第4章 自我监测
  • 导进过程
  • 聚焦过程
  • 唤出过程
  • 计划过程
  • MI-CBT的两难情境
  • 第5章 认知技巧
  • 导进过程
  • 聚焦过程
  • 唤出过程
  • 计划过程
  • MI-CBT的两难情境
  • 第6章 行为及情绪调节技巧
  • 问题解决技巧
  • 行为激活
  • 痛苦耐受
  • 正念
  • 暴露疗法
  • 对担心的刺激控制
  • 拒绝技巧及自信决断表达训练
  • 其他技巧
  • 导进过程
  • 聚焦过程
  • 唤出过程
  • 计划过程
  • MI-CBT的两难情境
  • 第7章 促进会谈以外的练习和会谈的持续参加
  • 关于家庭作业的首要原则:别再叫“家庭作业”了
  • 没做或未完成练习
  • 参加会谈
  • MI-CBT的两难情境
  • 第8章 维持改变
  • 导进过程
  • 聚焦过程
  • 唤出过程
  • 计划过程
  • MI-CBT的两难情境
  • 第9章 本书用途:整合性的治疗手册
  • 一部整合性的治疗手册
  • 案例素材
  • 对MI-CBT两难情境的总结
  • 对MI-CBT整合取向的培训
  • 新议题
  • 参考文献
  • 图书推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专业针对性很强,对一般阅读者不算友好

    先简单介绍一下动机式访谈(MI)跟认知行为疗法(CBT),若是不能清楚者两者的区分,这本书阅读起来会很困难:动机式访谈(MI):以合作对话引导个体探索矛盾心理,激发内在改变动机。核心技术包括开放式提问、肯定、反射性倾听,聚焦化解阻抗,简言之就是软化抵触情绪,适用于动机不足阶段。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结构化技术识别并修正扭曲认知与行为模式。核心步骤为觉察自动思维、验证假设、行为实验,直接解决具体症状(如焦虑、抑郁),强调技能训练与目标导向。本书的核心命题,就是将 MI 的合作性引导风格与 CBT 的结构化技术融合,形成一种更具适应性的行为治疗框架。全书以 CBT 的共性成分为骨架,分九章探讨治疗联盟建立、自我监测、认知技巧训练等环节,每个环节均嵌入 MI 的四个核心过程 —— 导进、聚焦、唤出、计划。例如第七章提出 “家庭作业” 的表述需调整以减少患者抵触,转而以 “会谈外练习” 引导自主参与,通过 MI 的唤出技术挖掘患者内在动机,再结合 CBT 的行为激活策略,解决依从性难题。书中穿插抑郁症、物质滥用、焦虑障碍等跨诊断案例,覆盖从评估到维持改变的全流程,展现整合疗法的灵活性与普适性。实操性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作者提供大量对话逐字稿、两难情境分析及工作表模板,例如在 “非自愿来访者” 案例中,MI 的开放性提问弱化权威姿态,CBT 的认知重构则引导患者识别矛盾点,两者协同降低治疗脱落率。这种整合使 CBT 从 “专家主导” 转向 “患者赋权”,尤其在动机波动阶段,MI 的共情技术能有效稳定治疗进程。然而,部分案例因文化差异需本土化调整,且作者在理论阐述中所用上的学术术语密度,确实增加了不少的阅读难度。但本书仍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一套系统工具,既填补了单一疗法的局限性,又通过模块化设计简化了跨学科学习的复杂性。正如 MI 创始人威廉・米勒的推荐所言,这种整合不仅是技术叠加,更催生出一种 “双核驱动的治疗哲学”。推荐序中也提到,对于追求疗效优化的从业者,本书堪称案头必备的跨流派指南。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