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适合所有治疗师提升认知、行为、人际技能的操作手册。

内容简介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个总称,涵盖了从学习、认知和情绪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多种治疗方法。它深植于“从做中学”的核心原则,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强调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性。

在CBT的学习和精进过程中,刻意练习是一种最关键的手段。为此,本书提供了涵盖核心CBT技术的10个练习以及2个综合练习,治疗师可通过模拟会谈、角色扮演、即时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治疗技能。

本书广泛适用于各个专业水平的治疗师,尤其对新入行的治疗师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缺乏实际操作机会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获得丰富的体验式学习经验,从而在真实的治疗工作中表现得更加自信、灵活且高效。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东方明见心理咨询系列图书编委会成员
  • 东方明见心理咨询系列图书总序
  • 推荐序
  • 系列前言
  • 关于本书
  • 第一部分 概览与说明
  • 第1章 刻意练习和认知行为疗法的介绍与概述
  • 第2章 认知行为疗法的刻意练习说明
  • 第二部分 CBT技术的刻意练习
  • 第3章 练习1:解释CBT的治疗原理
  • 第4章 练习2:设定目标
  • 第5章 练习3:协商会谈议程
  • 第6章 练习4:安排和回顾会谈间的活动
  • 第7章 练习5:与认知工作
  • 第8章 练习6:与行为工作
  • 第9章 练习7:与情绪工作
  • 第10章 练习8:保持灵活性
  • 第11章 练习9:应对治疗同盟的破裂
  • 第12章 练习10:应对当事人的阻抗
  • 第13章 练习11:带注解的CBT练习会谈逐字稿
  • 第14章 练习12:模拟CBT会谈
  • 第三部分 刻意练习的提升策略
  • 第15章 如何充分利用刻意练习:给训练者和受训者的附加指南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难度评估和调整
  • 附录B 刻意练习日志表
  • 附录C 嵌入刻意练习的CBT教学大纲示例
  • 译者后记
  • 图书推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菜就多练

    本书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抽象疗法分解为 12 个可训练的技术模块。从设定目标、解释治疗原理,到处理认知扭曲、应对治疗同盟破裂,每个模块都配有结构化的训练路径。例如针对 “协商会谈议程” 这一基础却易被忽视的技能,书中不仅提供话术示例,更设计了渐进式变体练习 —— 治疗师先在低风险情境中模拟,再通过角色扮演接受即时反馈,最终实现复杂场景中的灵活应用。这种设计印证了刻意练习的黄金法则:技能提升需要拆解、专注与迭代,而非简单重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 “心理表征” 概念的落地。杰出治疗师与新手的关键差异,在于前者拥有更精细的认知地图 —— 能瞬间识别来访者微妙的非语言线索,预判阻抗类型并激活相应干预策略。本书通过 “带注解的会谈逐字稿” 训练这种专业直觉:学习者分析专家如何标记关键信息点、调整干预节奏,逐步内化复杂情境的应对框架。这恰如庖丁解牛的故事 —— 当治疗师构建起解构心理问题的 “解剖图谱”,干预自然游刃有余。对资源有限的学习者,本书给出了务实的替代方案。当缺乏督导时,可运用 3F 原则(专注 / Focus、反馈 / Feedback、纠正 / Fix it)进行自我训练。如模仿 CBT 大师的咨询录像,逐段对比自身回应差异;或用录音回放分析技术应用的精准度。一位践行此法的咨询师感慨:“原以为理论懂了就会做,现在发现基本功需要像肌肉一样反复淬炼 —— 刻意练习让我看清了每个技术卡点。” 当然本书也存在边界。刻意练习强调标准化训练,但真实咨询充满不可复制的互动瞬间。有治疗师指出过度结构化可能弱化共情温度。不过作者早有预警:刻意练习是 “修路” 而非 “开车”—— 它夯实基础技能,但最终治疗艺术仍需在真实关系中沉淀。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菜就多练。

      1
      1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