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4千字
字数
2022-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释放了以“拟真”“超真实”为关键词的媒介批判在当下数字资本时代的解释力。
内容简介
“元宇宙”之类的概念预示了一种极致化的媒介生活,正在引发规模空前的讨论。想想看:脸书用户接近地球一半的人口,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帝国;微信“月活”超过十亿,将庞大的物理疆域浓缩进一个线上社群。超地理、超历史、超组织的媒介宇宙,确乎已在到来的路上。
当人类普遍进入线上化生存,而这种生存方式还未经充分反思,我们确实应该选择一个哲学框架,对当下的生存态势进行整体性把握。在这本书里,我们选取的是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及其背后的社会批判理论视野,看看他提炼出的主体性问题、本体论问题,能否助我们在符号流动的媒介中,锚定“何为真”“我是谁”的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以媒介为支点,哲学想撬动什么?
- 第一章 寻找一个透视媒介的哲学媒介
- 第一节 媒介权力与主体命运
- 第二节 历史年代与理论年代中的鲍德里亚
- 第三节 当下媒介现实与鲍德里亚现象
- 第四节 介入性批判
- 第二章 鲍德里亚媒介理论史前史
- 第一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架构及其超越
- 第二节 乌托邦的想象:象征交换
- 第三节 “媒介的挽歌”
- 第三章 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路径与旨归
- 第一节 媒介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和展开方式
-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下的媒介批判理论
- 第三节 媒介批判的理论旨归:主体性建构
- 第四章 晚期鲍德里亚与马克思:颠覆或继承
- 第一节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革命与主体性
- 第二节 拟真时代的“主体”与“革命”
- 第五章 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的当下审视:理论及现实
- 第一节 新媒介成为资本的架构方式
- 第二节 短视频语境下“真实”的建构
- 第三节 喧嚣却“沉默的大众”
- 第六章 结语:消失能否唤回?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