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五个模块,探讨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直面家庭矛盾及重大事件背后内心的困惑。

内容简介

情绪化的父母、控制欲太强的妻子、一对都缺爱又没有安全感夫妻、当讨好型人格遇见情感暴力……再亲密的关系,也很难承受过多的委屈、忽视或争吵。很多家庭都在责任与义务的绑架下,勉强维系。

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既需要让自身成长,解开自己的心结,学会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坦然面对必要的牺牲、取舍和妥协,也享受在家庭中的踏实、温暖、依赖;同时我们也要让整个家庭得以发展,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支持,能从家的港湾出发,自由地奔向更远的地方。

在本书中,国内知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用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案例,细数个人成长与家庭发展的典型问题,提供了其独树一帜的见解,使每个人都能学会在家庭中经营爱、界限与规则,让家真正地成为每个成员的避风港,成为温馨、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解开成长过程中的心结
  • 第一节 如果你有个情绪化的父亲
  • 人为什么会情绪化
  • 与情绪化的人互动的模式
  • 面对情绪化的父亲,该如何自处
  • 第二节 如何摆脱控制型母亲的影响
  • 执迷于控制,是因为害怕失控
  • 该怎样应对控制型妈妈
  • 第三节 无法原谅曾经伤害自己的母亲,怎么办
  • 了解过去的目的是什么
  • 与过去告别
  • 第四节 坏父母,会寄居在你身上一辈子吗
  • 痛苦,是因为认同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
  • 与父母“划清界限”
  • 第二章 善待自己的另一半
  • 第一节 两个缺爱的人如何相处
  • 停止责怪和抱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 觉察自身问题,终止童年伤害的影响
  • 如何与伴侣建立新的相处模式
  • 第二节 为什么会抗拒与伴侣建立亲密关系
  • 也许你正在复制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 夫妻关系的坏典型
  • 亲密接触和情感连接
  • 改变自己,是改变互动模式的起点
  • 第三节 如何改善一方过度付出,另一方什么都不做的夫妻关系
  • 语言不是唯一的沟通方式
  • 过度付出,其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 把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还给丈夫
  • 第四节 如何跟自我封闭、拒绝和外界建立连接的伴侣相处
  • 自我封闭,大多源于悲惨的童年
  • 原生家庭的伤害会传递
  • 情感隔离是为了保护自己
  • 家庭氛围更多地取决于女性
  • 第三章 不妨把孩子当大人看
  • 第一节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
  • 控制型妈妈对孩子缺乏尊重
  • 爸爸不应缺席孩子的成长
  • 与妈妈保持距离,是青春期男孩的正常需求
  • 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真实的妈妈
  • 第二节 如何管教处在不同敏感期的孩子
  • 对于“中二少年”,妈妈要懂得放手
  • 3岁孩童也有内心的需求和感受
  • 第三节 控制欲不利于建立正常的沟通
  • 妈妈究竟想与孩子建立怎样的连接
  • 不妨试试非暴力的沟通方式
  • 良好的关系是合作,不是压迫
  • 第四节 怎样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
  • 父母适度地表达愤怒,有助于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 向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方法
  • 父母向孩子真实表达情绪,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 第四章 亲子教育要张弛有度
  • 第一节 对孩子不能过度放纵
  • 各年龄段需要完成的“功课”
  • 孩子的反抗是分阶段的
  • 父母常犯的错误:过度替代和过度放纵
  • 为孩子建立规则
  • 第二节 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业和娱乐
  • 怎么判断孩子的学业是否出了问题
  • 不会玩耍的孩子,有时也不懂得怎么学习
  • 你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
  • 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
  • 第三节 孩子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怎么办
  • 磨蹭,可能是因为渴望陪伴
  • 无法专注,可能是因为成就感不足
  • 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 第五章 家庭幸福的关键
  • 第一节 有人陪伴,才有安全感
  • 安全感形成的几个阶段
  • 过期的陪伴不会增强安全感
  • 让过去的过去,把精力集中在当下
  • 第二节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怎样才算高质量
  • 爷爷奶奶带孩子的动机是什么
  •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 也许,你会嫉妒自己的孩子
  • 什么样的陪伴方式是好的
  • 第三节 如何避免老人的管教方式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 老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有限的
  • 孩子的困惑:是该听爸妈的,还是听爷爷奶奶的
  • 要与老人沟通制定育儿规则
  • 跟老人沟通,而不是寄希望于跟孩子沟通
  • 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应对老人
  • 第四节 对父母和孩子恶语相向,是因为没有爱吗
  • 最该理解和包容的,是你自己
  • 认清自己的角色
  • 你可以掌控自己的家庭
  • 接受自己,是变好的开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享受我们的生命和人际关系

    小时候家里也会做羊腩煲,不过,除了红烧,大人总会留一半清炖,每到早晨玻璃结霜的季节,我妈就会早早去菜市买了羊肉,在院子堆起煤炉炖羊汤,隔着窗户就能看到,隔着被窝也能闻到;小时候在化学课本上看居里夫人炼镭,和我妈举着长柄勺子搅拌羊汤的样子一模一样(孩提时的认知 [捂脸])。那时候的冬天总是被浓汤的香气唤醒,一早桌上小菜、热汤、一碗白饭,还有鲜煮的豆浆。醇白的汤底泛着米色,如酥如酪,油花已被撇去,撒点葱花提味,热气蒸腾,就是一天的开始。回想起来,这些热乎乎的记忆在我心中便串联成成长的味道。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越亲密的人,越容易相互伤害?

      我在和家人相处超过 3 天,就不能心平气和地说话了,说不上两句就炸。闹得全家人都不开心,“你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还不是为了你好。”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心理学书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第一眼看到目录后,就知道这本书适合我,因为遇到的问题,几乎在本书都能看见。作者提到最印象深刻有 3 点:不要妄图改变父母;
      不要过度理想化爱人;要表达愤怒,不要愤怒表达。以前,我总想说服爸妈,直到看到作者书里一些话,才意识到 “改变爸妈” 这种想法是妄想,也是自私的。当面对控制欲强的爸妈,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了 4 条建议:1. 要明确 “我是我,父母是父母”2. 要学会温柔的拒绝 3. 不要试图改善父母之间的关系 4. 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看到这里,我越来越明白 “我是我,父母是父母”,在心理层面上和他们划清边界。现在接到爸妈的电话那一刻就告诉自己:不管父母说什么,都是他们的事和情绪,我不要被他们干扰,哪怕父母很痛苦,也不需要为她们负责。我现在得到了解放,也得到了自我成长,不需要和爸妈对抗。如果你和爸妈相处有类似困扰,看看这本书吧!希望你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是晓晓,陪你读好书。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人总是越界很苦恼?6大策略,教你学会与家人幸福相处

        一部日本高分纪录片《人生果实》,讲的是修一和英子夫妻俩的生活日常。这部温暖而治愈的片子让我们明白,良好的边界感,是家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秘密。比如修一喜欢写明信片,英子喜欢买东西。但他俩从不干涉对方的兴趣,而是各自欢喜;修一最喜欢的土豆,是英子最讨厌的食物。但英子不会强迫修一改变口味,而是开心地做土豆给他吃;虽然夫妻俩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都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对方身上,因为清晰的边界感,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反观大部分边界感差的夫妻,总是无法容忍对方与自己的不同,总是试图改变和操控对方,因为频频越界,亲密关系岌岌可危。俄国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家庭中的边界感尤为重要,《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这本书讲到,边界感是经营一个幸福家庭的前提,更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在和家人相处时,保持清晰的界限,才会让家庭成员的关系良性发展。《与家人相处的秘密》这本书作者是国内知名心理学家胡慎之,曾任 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50 位心理学家之一,拥有 20 多年的咨询实战经验。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边界感对亲子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的典型案例,并提供实操性强的方法论,让我们明白与家人相处过程中,如何具备良好的边界感,从而经营出幸福的亲子以及夫妻关系。本文就跟大家聊聊,与父母、伴侣和孩子相处时,如何通过清晰的界限感,与家人建立幸福、亲密、健康的关系。01 父母缺乏边界感,孩子应如何应对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良好边界感的父母会坦然面对孩子的分离,明白爱是为了更好地放手;而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穷追不舍,把孩子紧紧攥在手里。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困扰呢?书中有一个令人窒息的案例:有一位女士,因陷入与母亲的纠缠关系而痛苦万分。每次收到妈妈的来电,她的内心都十分抗拒、愤怒与厌恶,最终硬着头皮拿起电话,听到的总是诉苦和抱怨,她常被母亲的负面情绪影响,无助而迷惘。究其原因,原来妈妈婚姻不幸,自己怨恨丈夫,也强迫女儿对爸爸满怀愤怒。自己负能量爆棚,就把女儿当做情绪垃圾桶。为什么这位已成年的女士,依然被妈妈的情绪控制,陷入无法突破的困境?因为她对母亲缺乏界限,每当妈妈把坏情绪丢给她,她就会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根本无法做到置身事外,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责任承担妈妈的感受。作者在书里建议这位女士:要逃离被妈妈控制的的痛苦,应从与父母 “划清界限”,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始。具体如何做呢?首先要明确 “我是我,父母是父母”。我们要努力认清一个现实:“我们和父母有着各自的生活。虽然母亲很痛苦,但这是她的情绪,我可以聆听,却不必为她负责,更不能被困扰。” 然后要学会温柔地拒绝。比如妈妈要求女儿痛恨爸爸时,女儿可以这样拒绝:“妈妈,我知道爸爸让你很受伤,可能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但却是一个好爸爸,你不应该让我去恨他。” 刚开始拒绝妈妈可能会很愧疚,因为习惯了父母的情感勒索,觉得自己 “理所应当” 承担父母的感受。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不为任何人的情绪负责,包括自己的至亲,慢慢地与父母之间的界限也会清晰起来。不被父母情绪纠缠,不受父母越界影响,尊重自己感受、明确各自的职责,我们才能与父母恰当共处,收获 “情感自由”。02 伴侣总是越界,如何改善这种关系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家庭组合:一方过度付出,而另一方什么都不做。比如妻子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还整天为家操作忙碌。而丈夫显得没有作为,工作上碌碌无为,对家庭也不上心。为什么丈夫如此不堪呢?很可能因为夫妻间缺乏边界感,导致妻子经常越界,过度替代丈夫在家里的地位,把对方的责任包揽在自己身上。这样一来,丈夫能发挥的空间就很小,只好用什么都不做来配合她。举个例子,当丈夫提出要为家人做顿饭时,妻子第一反应:“你毛手毛脚的,别做成了黑暗料理,还是我去做吧!” 发现了吗?妻子用否定劝退丈夫,然后替代对方去完成他的家庭责任。当丈夫长期感受这种否定,觉得既然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自我保护机制就是什么都不做。总的来说,缺乏界限感的一方,不仅自己不幸福,深感无力又牢骚满腹,伴侣也同样不幸福,会在家里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那如何改善这种 “一方过度付出,另一方什么都不做” 的关系呢?作者在书中建议:首先建立 “谁痛苦,谁改变” 的意识。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妻子一厢情愿地付出,反而助长了对方的无所事事。既然妻子的痛苦大于丈夫,那么妻子应率先做出改变,才能避免双方重复错误的相处模式,陷入难以突破的困境。其次 “把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还给丈夫”。对于自己边界内的事情,要主动全力承担,但对于对方应承担的责任,就不要一味代劳,频频越界。就像上面的例子,不管丈夫饭做得怎么样,边界感清晰的妻子都应该明白,这是对方为家庭付出的努力,是应尽的责任,自己不能取而代之。幸福的婚姻生活,需要两人明确界限并各司其职,痛苦的一方率先做出改变,把本该由对方做的事情还给对方,才能实现家庭秩序的良好运转。03 与孩子相处 父母应如何保持清晰的界限
        毫无边界感的父母,试图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从而让亲情变成了负担;边界感缺失的妻子,替代丈夫承担家庭责任,使对方价值感低下,严重影响亲密关系;而对于家长来说,又应该如何保持边界感,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呢?《与家人相处的秘密》中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位母亲自述,自己青春期的儿子,总是跟自己对着干,不愿意听她说话,也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玩游戏。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优秀,甚至放弃了许多过去养成的好习惯。这位妈妈非常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原来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位妈妈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对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要仔细过问。这种 “控制型教育” 令人窒息,本质上是妈妈边界感的缺乏,强行入侵孩子的世界,错误地认为这样能帮孩子更好地成长,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痛苦地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的边界和选择,自己也不必尊重妈妈,所以用对抗的方式回应妈妈的干涉。表现形式就是叛逆、不听话、抛弃之前的好习惯等。孩子越是叛逆,妈妈就越痛苦,就越想通过干涉来获得掌控感,这是一个互相伤害的过程,也让亲子关系陷入了死循环。这种纠缠的亲子关系令人惋惜,那该如何改善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真实的妈妈。
        可以尝试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但是注意不要带着指控和批评,而是把自己内心的脆弱、无奈和无力感,向孩子真诚坦露。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面对妈妈的真诚,孩子会弱化自己的对抗和戒备心理,也会逐渐展现出真实的自己。然后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决策。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与家长分离并探索自我的阶段,而边界感差的父母,会直接干扰孩子探索的过程,让孩子无所适从,只能通过叛逆实现无声反击。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遇到困境时,家长要明确自己的界限,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多给他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他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小别离》里有一句台词:几乎所有的爱是为了更亲密,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放手。放手意味着信任与支持,界限意味着尊重和包容,两者结合能让孩子有信心探索生命,完成自我实现的跃迁。04 结束语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矛盾和困惑,会不可避免地和家人 “相爱相杀”。到底我们应如何对待最亲近的人?这本《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就像是一本家庭指南,从四个层面跟我们深度探讨如何与家人相处: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善待自己的伴侣、张弛有度的亲子教育、老人管教孩子的方法论。书中的案例分析与指导意见,让我们明白家庭矛盾背后的原因,教我们明白爱、界限与规则,让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避风港。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在与家人相处时,有任何困惑,你都可以打开这本书,疗愈自己,让家,成为我们最温暖的归属。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