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享受我们的生命和人际关系

    小时候家里也会做羊腩煲,不过,除了红烧,大人总会留一半清炖,每到早晨玻璃结霜的季节,我妈就会早早去菜市买了羊肉,在院子堆起煤炉炖羊汤,隔着窗户就能看到,隔着被窝也能闻到;小时候在化学课本上看居里夫人炼镭,和我妈举着长柄勺子搅拌羊汤的样子一模一样(孩提时的认知 [捂脸])。那时候的冬天总是被浓汤的香气唤醒,一早桌上小菜、热汤、一碗白饭,还有鲜煮的豆浆。醇白的汤底泛着米色,如酥如酪,油花已被撇去,撒点葱花提味,热气蒸腾,就是一天的开始。回想起来,这些热乎乎的记忆在我心中便串联成成长的味道。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越亲密的人,越容易相互伤害?

      我在和家人相处超过 3 天,就不能心平气和地说话了,说不上两句就炸。闹得全家人都不开心,“你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还不是为了你好。”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心理学书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第一眼看到目录后,就知道这本书适合我,因为遇到的问题,几乎在本书都能看见。作者提到最印象深刻有 3 点:不要妄图改变父母;
      不要过度理想化爱人;要表达愤怒,不要愤怒表达。以前,我总想说服爸妈,直到看到作者书里一些话,才意识到 “改变爸妈” 这种想法是妄想,也是自私的。当面对控制欲强的爸妈,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了 4 条建议:1. 要明确 “我是我,父母是父母”2. 要学会温柔的拒绝 3. 不要试图改善父母之间的关系 4. 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看到这里,我越来越明白 “我是我,父母是父母”,在心理层面上和他们划清边界。现在接到爸妈的电话那一刻就告诉自己:不管父母说什么,都是他们的事和情绪,我不要被他们干扰,哪怕父母很痛苦,也不需要为她们负责。我现在得到了解放,也得到了自我成长,不需要和爸妈对抗。如果你和爸妈相处有类似困扰,看看这本书吧!希望你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是晓晓,陪你读好书。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人总是越界很苦恼?6大策略,教你学会与家人幸福相处

        一部日本高分纪录片《人生果实》,讲的是修一和英子夫妻俩的生活日常。这部温暖而治愈的片子让我们明白,良好的边界感,是家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秘密。比如修一喜欢写明信片,英子喜欢买东西。但他俩从不干涉对方的兴趣,而是各自欢喜;修一最喜欢的土豆,是英子最讨厌的食物。但英子不会强迫修一改变口味,而是开心地做土豆给他吃;虽然夫妻俩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都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对方身上,因为清晰的边界感,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反观大部分边界感差的夫妻,总是无法容忍对方与自己的不同,总是试图改变和操控对方,因为频频越界,亲密关系岌岌可危。俄国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家庭中的边界感尤为重要,《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这本书讲到,边界感是经营一个幸福家庭的前提,更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在和家人相处时,保持清晰的界限,才会让家庭成员的关系良性发展。《与家人相处的秘密》这本书作者是国内知名心理学家胡慎之,曾任 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50 位心理学家之一,拥有 20 多年的咨询实战经验。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边界感对亲子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的典型案例,并提供实操性强的方法论,让我们明白与家人相处过程中,如何具备良好的边界感,从而经营出幸福的亲子以及夫妻关系。本文就跟大家聊聊,与父母、伴侣和孩子相处时,如何通过清晰的界限感,与家人建立幸福、亲密、健康的关系。01 父母缺乏边界感,孩子应如何应对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良好边界感的父母会坦然面对孩子的分离,明白爱是为了更好地放手;而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穷追不舍,把孩子紧紧攥在手里。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困扰呢?书中有一个令人窒息的案例:有一位女士,因陷入与母亲的纠缠关系而痛苦万分。每次收到妈妈的来电,她的内心都十分抗拒、愤怒与厌恶,最终硬着头皮拿起电话,听到的总是诉苦和抱怨,她常被母亲的负面情绪影响,无助而迷惘。究其原因,原来妈妈婚姻不幸,自己怨恨丈夫,也强迫女儿对爸爸满怀愤怒。自己负能量爆棚,就把女儿当做情绪垃圾桶。为什么这位已成年的女士,依然被妈妈的情绪控制,陷入无法突破的困境?因为她对母亲缺乏界限,每当妈妈把坏情绪丢给她,她就会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根本无法做到置身事外,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责任承担妈妈的感受。作者在书里建议这位女士:要逃离被妈妈控制的的痛苦,应从与父母 “划清界限”,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始。具体如何做呢?首先要明确 “我是我,父母是父母”。我们要努力认清一个现实:“我们和父母有着各自的生活。虽然母亲很痛苦,但这是她的情绪,我可以聆听,却不必为她负责,更不能被困扰。” 然后要学会温柔地拒绝。比如妈妈要求女儿痛恨爸爸时,女儿可以这样拒绝:“妈妈,我知道爸爸让你很受伤,可能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但却是一个好爸爸,你不应该让我去恨他。” 刚开始拒绝妈妈可能会很愧疚,因为习惯了父母的情感勒索,觉得自己 “理所应当” 承担父母的感受。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不为任何人的情绪负责,包括自己的至亲,慢慢地与父母之间的界限也会清晰起来。不被父母情绪纠缠,不受父母越界影响,尊重自己感受、明确各自的职责,我们才能与父母恰当共处,收获 “情感自由”。02 伴侣总是越界,如何改善这种关系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家庭组合:一方过度付出,而另一方什么都不做。比如妻子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还整天为家操作忙碌。而丈夫显得没有作为,工作上碌碌无为,对家庭也不上心。为什么丈夫如此不堪呢?很可能因为夫妻间缺乏边界感,导致妻子经常越界,过度替代丈夫在家里的地位,把对方的责任包揽在自己身上。这样一来,丈夫能发挥的空间就很小,只好用什么都不做来配合她。举个例子,当丈夫提出要为家人做顿饭时,妻子第一反应:“你毛手毛脚的,别做成了黑暗料理,还是我去做吧!” 发现了吗?妻子用否定劝退丈夫,然后替代对方去完成他的家庭责任。当丈夫长期感受这种否定,觉得既然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自我保护机制就是什么都不做。总的来说,缺乏界限感的一方,不仅自己不幸福,深感无力又牢骚满腹,伴侣也同样不幸福,会在家里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那如何改善这种 “一方过度付出,另一方什么都不做” 的关系呢?作者在书中建议:首先建立 “谁痛苦,谁改变” 的意识。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妻子一厢情愿地付出,反而助长了对方的无所事事。既然妻子的痛苦大于丈夫,那么妻子应率先做出改变,才能避免双方重复错误的相处模式,陷入难以突破的困境。其次 “把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还给丈夫”。对于自己边界内的事情,要主动全力承担,但对于对方应承担的责任,就不要一味代劳,频频越界。就像上面的例子,不管丈夫饭做得怎么样,边界感清晰的妻子都应该明白,这是对方为家庭付出的努力,是应尽的责任,自己不能取而代之。幸福的婚姻生活,需要两人明确界限并各司其职,痛苦的一方率先做出改变,把本该由对方做的事情还给对方,才能实现家庭秩序的良好运转。03 与孩子相处 父母应如何保持清晰的界限
        毫无边界感的父母,试图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从而让亲情变成了负担;边界感缺失的妻子,替代丈夫承担家庭责任,使对方价值感低下,严重影响亲密关系;而对于家长来说,又应该如何保持边界感,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呢?《与家人相处的秘密》中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位母亲自述,自己青春期的儿子,总是跟自己对着干,不愿意听她说话,也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玩游戏。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优秀,甚至放弃了许多过去养成的好习惯。这位妈妈非常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原来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位妈妈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对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要仔细过问。这种 “控制型教育” 令人窒息,本质上是妈妈边界感的缺乏,强行入侵孩子的世界,错误地认为这样能帮孩子更好地成长,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痛苦地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的边界和选择,自己也不必尊重妈妈,所以用对抗的方式回应妈妈的干涉。表现形式就是叛逆、不听话、抛弃之前的好习惯等。孩子越是叛逆,妈妈就越痛苦,就越想通过干涉来获得掌控感,这是一个互相伤害的过程,也让亲子关系陷入了死循环。这种纠缠的亲子关系令人惋惜,那该如何改善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真实的妈妈。
        可以尝试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但是注意不要带着指控和批评,而是把自己内心的脆弱、无奈和无力感,向孩子真诚坦露。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面对妈妈的真诚,孩子会弱化自己的对抗和戒备心理,也会逐渐展现出真实的自己。然后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决策。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与家长分离并探索自我的阶段,而边界感差的父母,会直接干扰孩子探索的过程,让孩子无所适从,只能通过叛逆实现无声反击。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遇到困境时,家长要明确自己的界限,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多给他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他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小别离》里有一句台词:几乎所有的爱是为了更亲密,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放手。放手意味着信任与支持,界限意味着尊重和包容,两者结合能让孩子有信心探索生命,完成自我实现的跃迁。04 结束语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矛盾和困惑,会不可避免地和家人 “相爱相杀”。到底我们应如何对待最亲近的人?这本《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就像是一本家庭指南,从四个层面跟我们深度探讨如何与家人相处: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善待自己的伴侣、张弛有度的亲子教育、老人管教孩子的方法论。书中的案例分析与指导意见,让我们明白家庭矛盾背后的原因,教我们明白爱、界限与规则,让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避风港。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在与家人相处时,有任何困惑,你都可以打开这本书,疗愈自己,让家,成为我们最温暖的归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建立边界,为自己负责。书中很多说到的点,太触动人了,现实就是真实而鲜活的存在,承认并且接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际关系是轮回

            一本好书,很有启发。先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开始,再过渡到与伴侣之间的相处关系,然后是自己当父母以后和自己孩子的关系。其实人这一生还真就是一个个轮回,如果对前一个轮回不满,就要从自己去改正,而不是把责任推开然后抱怨。甚至是投射,假想对方是自己想要的完美父母。更重要的是,如果第一个轮回没有解决好,容易给第二个和第三个轮回带来两种极端后果要么完全复制,要么完全对立。无论那种都是不可取的。过去的事,最好是不贴标签,从自己态度上去改变。60 分的父母就够了,不能要求太完美了。要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到不易

              这本书总体都是一个又一个案例,从案例中说明道理,写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个实战大师,心理咨询高手,所以很多内容一点就透,并且还有一些行为指南。不足之处在于说的一些内容并不是很多家长知道就能做到的,就比如控制情绪这一点我就很难做到,相关的理论也都比较清楚。不过多知道一点就会在未来给自己多找一个必须做到的理由。不管怎样,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不必内疚,孩子也不必内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