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看两百年前欧洲人如何“颂华”。

内容简介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欧洲于十八世纪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把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细民全都卷入其中,不少欧洲人如痴如醉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理想的国度。

思想家们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商品的西去和传教士的东来,固然为欧洲的“中国热”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应该承认,这些条件并不是中国人为他们送上门去的,而是欧洲人自己主动创造的。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空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代序 “热”与主动创造
  • 第一章 沟通东西的媒介
  • 一、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
  • 二、东来的欧洲传教士
  • 三、旅欧中国人
  • 第二章 传教士与中国文化的西传
  • 一、沟通中西的桥梁
  • 二、“礼仪之争”
  • 三、传教士与欧洲学者
  • 第三章 欧洲“中国热”盛况
  • 一、记述中国的著作
  • 二、中国古代经籍的西译
  • 三、“中国热”面面观
  • 四、中国在18世纪欧洲的形象
  • 第四章 中国文化与欧洲思想
  • 一、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赞颂
  • 二、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批判
  • 三、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的影响
  • 第五章 “中国热”降温及其原因
  • 一、在华传教事业衰落
  • 二、公众的兴趣转移
  • 三、中国形象改变
  • 四、欧洲思潮发展
  • 五、无知与偏见
  • 结束语 “中国神话”论辨析
  • 参考文献
  • 再版后记
  • 三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性就是天热的幕强

    本书作者许明龙(1936-2023)法语专业,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上世纪末写作本书。法国大革命(1789 年)之前,欧洲还没有充分的自信,知识分子为摆脱神权束缚,开始探索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文明,大航海后掠夺了美洲,并发现亚洲文明。中国商品(如瓷器、丝绸)与传教士书信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媒介,让十八世纪初期到法国大革命之前产生了 “中国热”,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知识分子,花样吹嘘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科举制度,皇帝勤勉,治理社会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平衡,伏尔泰最擅长用 “中国梗” 怼人。他在沙龙里讲:“孔子曰:欧洲贵族就像孔雀,开屏时华丽,转过去全是屁股。”(孔子根本没说过)写信骂路易十五:“要是陛下参加中国科举,连童生都考不上 —— 因为您连《论语》都没读过。” 甚至编段子:“有欧洲贵族问中国知县:‘我生下来就是老爷,你凭啥当知县?’知县说:‘我凭学问,你凭投胎 —— 咱俩谁高贵?’” 这些梗在欧洲知识圈传得比流感还快,成了怼贵族、骂教会的万能句式。就像现在网友用 “鲁迅说” “莫言说” 开头抬杠,18 世纪欧洲人用 “孔子曰” 怼人,杀伤力翻倍。有主教气得跳脚:“伏尔泰这是用异教圣人攻击基督教!” 伏尔泰回:“至少孔子没烧过布鲁诺。”,在伏尔泰笔下,中国完美得不像真的:“这里没有教会吵架,因为文人只信‘敬天爱人’;没有贵族闹事,因为官位靠考试不靠血统;没有农民起义,因为皇帝会亲自到田里插秧;连商人都乖乖纳税,工匠做活精益求精 ——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啥,像钟表里的齿轮,转得又准又和谐。” 当时欧洲流行 “中国风”,贵族家里不摆个青花瓷都不好意思请客,贵妇不穿丝绸裙子都觉得丢人。伏尔泰顺水推舟,把物质崇拜升级成制度崇拜:“你们喜欢中国货?那更该学中国制度 —— 好东西都是好制度造出来的!” 但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欧洲的工业化,科技的发展,欧洲列强开始自信,并蔑视其他地区文化。欧洲的历史一直建立在基督教圣经基础上,和圣经不相符的历史,和欧洲拉丁语系不相符的语言文字,都是他们不理解的。到了十八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学者和普通民众经历探索和好奇阶段后,开始嘲笑中国士大夫的守旧,与之前正好相反,整个欧洲知识界开始宣传基督教新教的先进性,为列强殖民世界找出理论基础,西方的世界史和人类史开始构建。最近放映的《南京照相馆》最主要的变化是理直气壮的表达国家民族的愤恨,而不是如之前影片,要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同样,对待我们的历史,我们也应从自己国家的角度自信的进行阐述,而不在乎伏尔泰,孟德斯鸠的看法。文化形象的盛衰折射国家实力的变迁,本书写作之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精神文化处于仰视状态,和西方学者一同对自己的体制品头论足,现在到了我们对西方体制指点江山的时段了。最近逝世的许老先生,不提他和李敖的恩怨,就是他对列强的世界观也已落后,对美日还抱有幻想,膝盖还不能挺直。2025 年 #275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前,由于山海阻隔,交通极为不便,世界尚未形成一个整体,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民,仅与各自的近邻有较多往来,而与相距遥远的地区,基本上处于互不相知的状况。数百年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旅行家曾从欧洲到达亚洲或从亚洲到达欧洲,他们传递着弥足珍贵的信息,增进了相距万里的东西方人民的相互了解。然而,这些信息中虽有旅行家们亲身经历中的大量耳闻目睹,却也掺杂着许多道听途说,乃至似是而非的传闻。凭借这些为数不多而又不甚准确的信息,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人民无法真切地了解对方。在欧洲,《马可・波罗游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的人和物,令许多人为东方竟然有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而惊奇。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