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海灵格生前亲自授权传记,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必读著作,爱的五个同心圆,良知与愧疚,和解,以全新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在访谈基础上的传记,是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必读著作。在书中,海灵格公开畅谈了自己的一生,畅谈命运、和解以及幸福之道。海灵格一生都在探讨人心该安于何处的问题。人的一生为何而来?这辈子会受到和平、喜悦、爱的序位的支配吗?通览本书,人们可以领略到海灵格在“爱的五个同心圆”“良知与愧疚”“和解”“幸福之道”“给予和接受”等重要议题上的独到见解,从而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伯特·海灵格简介
  • 导言
  • 生命与内在成长
  • 于我而言,一切只与内在成长相关:生命站点
  • 我从未想要成为教师
  • 其实,我并未经历青少年时期就长大成人了:战争
  • 那个该死的德国人,到底藏在哪儿:逃亡
  • 这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决定:教会
  • 我当时毫无概念:作为玛丽安西勒尔传教士的一员
  • 助人还是自我实现,牺牲奉献的目的何在:团体动力
  • 我要离开:神职生涯的结束
  • 直到50岁,我仍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完整: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
  • 人们不容许我有犯错的权利
  • 逆境是成长所必需的:关于疗愈过程中的强硬态度
  • 我没有说移民必须回去
  • 我为整个团体做治疗工作
  • 我从不谈政治
  • 我不是机械技工:对个案问题的详细陈述
  • 我不做反对阻抗的工作:中断排列
  • 这些领悟能够挽救生命
  • 爱的五个同心圆
  • 爱的第一个同心圆:父母
  • 爱的第一个同心圆:冥想练习
  • 爱的第二个同心圆:童年和青春期
  • 爱的第二个同心圆:冥想练习
  •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接受和给予
  •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冥想练习一
  •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冥想练习二
  • 爱的第四和第五个同心圆:尊重认同全人类及全世界
  • 命运之手
  • 能因自己的母亲而感到喜悦的人是生活中的赢家:关于幸福和喜悦
  • 身为父亲的人不需要继续抗争:关于疏远孩子
  • 我从哲学的角度赞颂母亲的伟大:身为父母的职责
  • 如同巨人之手的手指: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联结
  • 我在内心接纳所有被排除在外的人
  • 受害者需要在我们的内心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家园
  • 我与加害者保持距离
  • 所有人都共同参与了历史
  • 良知与愧疚
  • 在爱中我是自由的,又是与人联结的:关于成人的自主与叛逆
  • 狂热主义暗含着一种妄想:热情与回归中心
  • 做好事时没人会提到自己的良知:有关“好的良知”的幼稚理解
  • 有意识的、痛苦的参与:关于不可避免的愧疚
  • 那里,是个人主义的终点:原始良知和场域
  • 我是德国人,但我不会因此而骄傲:关于和解与爱国主义
  • 让过去成为过去
  • 不要用良知教训生者,而要带着爱看向逝者:关于记忆与压抑
  • 我们必须在内心允许过去成为过去:关于报复与愤怒的平衡
  • 愤怒没有慈悲:关于和平与“好的良知”
  • 当过去有权成为过去,我们才能拥有未来:政治排列
  • 波兰人是否对德国人比较有好感:关于战争赔偿的要求
  • 灵性的移动
  • 我并不自以为拥有真理:灵性的移动和无形的力量
  • 使无法想象的事有形可见:关于信息及场域
  • 假如我探究排列的成效,我就有了自私的意图:关于成果监控和效果的证据
  • 所有的移动都被来自其他地方的力量推动:其他力量、宗教以及自主的决定
  • 我们必须继续向前:解决道路上遇到的瓶颈
  • 伯特·海灵格与索菲·海灵格“新家族系统排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一生为何而来?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与内在成长。能因自己的母亲而感到喜悦的人是生活中的赢家:关于幸福和喜悦。幸福是一份礼物,幸福总是来自一份关系。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建立关系,使自己在关系中获得幸福呢?当我们为我们的关系感到快乐时,我们就会感到幸福。这种关系不仅是与人的关系,也是与自然的关系。维持我们家庭关系的不是爱和血缘。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意识或察觉到的动力,它控制着家庭成员的关系。他称之为 “家庭系统排列”。也就是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仅是父母,还涉及到背后整个家庭系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

      📖书名: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作者:【德国】伯特・海灵格;嘉碧丽・谭・荷佛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当我们在思考 “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时,就该看看《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老师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他 7 岁那年逃脱纳粹追捕的时候,在他 10 岁那年进入寄宿学校的时候,在他 17 岁就结束青少年时代应征入伍的时候,在他 18 岁进入战俘营的时候,在他 19 岁就进入教会的时候……🍀 海灵格老师的思想有精粹的表达:“我允许”“我等待”“我尊重”“谁在我家”“一切如是”…… 他一直非常耐心、细心、谦卑、敬畏地工作。从他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良知和对人心的洞见。🌟 伯特・海灵格是谁?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1925.12.16—2019.9.19),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 创始人。他是跨越 20、21 世纪,影响力深远的知名心理治疗师,也是心理疗愈领域的畅销书作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哲学家、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治疗领域同时扮演着心理分析师、身体疗愈师、团体动力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等多重角色。他将一生的经验和智慧都倾注于工作当中。🍀有启发:范式整合,形成独一无二。诸多其他治疗流派也对海灵格的工作产生了影响,包括:团体动力中的现象学 / 对话定向、他从南非祖鲁人那里学到的人类要与自然力量保持一致的基本需求、在维也纳学习的精神分析,还有在美国学到的身体疗愈方法、家庭治疗的方法。他还和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H.Erickson)等人一起工作过,对格式塔疗法很感兴趣,并学习过多年人际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有启发:如何定义 “和平”?“对于长期存在于个体、团体和种族间冲突的成因提供了深刻洞见,并提出了让过去得以平息、让新的开始可以到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016 年,伯特・海灵格和索菲・海灵格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工作坊,展示新家族系统排列的工作方法。我很好奇,他 91 岁高龄从美洲到中国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 “爱的序位”。海灵格科学是一门广泛科学,是人类关系序位的科学。伯特・海灵格发现了这门科学,他和索非一起共同努力,使其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而海灵格学校传递着 “爱的序位” 的理论和实践,确保家族系统排列的教学质量与索非・海灵格和伯特・海灵格所引领的家族系统排列同频 - 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家族系统排列的祖师爷

        伯特∙海灵格(1925.12.16—2019.9.19),德国心理治疗师,“家族系统排列” 创始人,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海灵格是 “家族系统排列” 的祖师爷,他对该方法有着深刻的洞见:
        家族系统排列这一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系统性的方法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很多人站在了不属于自己的错误位置上,导致系统层面和个体层面发生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放弃只着眼于个体的方法,而从更大的系统的角度出发,让每个人都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上(首先回归到父母身边作为孩子的位置上),那么在整个系统中爱就开始流动,个体的问题就有机会得以解决,这就是海灵格所称的 “爱的序位”。而家族系统排列的所有秘密,就是帮助个体看向被中断的联结,将其带回到父母身边。
        “系统”,是海灵格对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领域最大的贡献。
        读《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可以知道这一套方法他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同时也会惊叹于海灵格生命中无时不在的对个人的反思、对家庭的反思、对战争的反思、对社会的反思......
        1.1925.12.16,海灵格出生于德国雷门,是父母的第二个孩子。父母对他影响巨大。
        2.10 岁,他被送往洛尔的寄宿学校,在那里度过了 5 年美好的时光。
        海灵格 5 岁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名神父。10 岁那年,母亲听说了一个由传教士机构开办的寄宿学校,于是将海灵格送往这所学校实现梦想。
        3. 在卡塞尔上初中,17 岁入伍服役,进入军队成为士兵。
        4.1944 年 11 月,19 岁时,成为战俘。当 20 岁的他从战场上回来时,几乎一半的高中同学都已丧生,他的哥哥也是。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感受。但这段经历也让他获得一种特殊的力量。
        5.1945 年,成为战俘一年后,从监狱逃脱,回到德国。
        6. 回到德国 6 周后,成为神职人员,经过一年准备,去乌茨堡神学院开始神学研究。
        海灵格回顾说,他 5 岁就笃信要成为神父,在战俘营回来后 6 周就成为神职人员,这个决定也跟他家族的纠缠有关,因此这不是一个自由的决定,而是在他的系统中注定的事情。
        7.5 年后,他被任命为神父,随后被派往南非工作,并在那里的大学继续学业,获得大学教育学位。
        8. 他与南非祖鲁人一起度过 16 年的时光,对他个人有着深远影响。他在那里管理一所神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并升职为校长。
        在非洲的传教士工作非常充实,因为与人的联结更多,让生活充满活力。
        在这里,海灵格开始怀疑信仰:“我当时仍然确信只有信仰才能使人变得良善。但我竟然观察到大学里的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教授也非常善良!这成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大转折点。突然间我意识到:到底是什么想法使我受到了愚弄?”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海灵格接触到了对他帮助极大的团体动力。“在第一次的训练课上,发生了一件对来说很关键的事。培训师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是人还是理想?你选择牺牲哪一个,为理想牺牲人还是为人牺牲理想?我意识到,在我传教士的工作中,我经常忽略了人。这个顿悟对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那一刻起,事情彻底转变了。我把团体动力运用到学校的实际工作中,这是我走向心理治疗的过渡阶段。我进入了探索心灵的领域。”
        但他将团体动力与神学的结合,使他受到了传统人士的大量批判。
        9. 在南非居住 18 年后,海灵格回到德国,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教授团体动力学课程,成为心理培训师。
        10.1971 年,从非洲回来两年后,海灵格辞去神职,离开宗教组织,开始作为心理治疗师独立工作,并迅速成为欧洲最主要的治疗专家。
        11. 他融合原始疗法、脚本分析、人际沟通分析、格式塔疗法、催眠疗法、NLP 等多方面内容,形成独特的 “家族系统排列” 治疗方法。
        12.1995 年,《谁在我家》出版,海灵格形成了一整套家族系统排列的理论和原则,称之为 “爱的序位”。
        13.2011 年,海灵格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我们父母的烙印,都在一个我们所属的场域中移动,我们的祖先、已逝者、我们的行动都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所有的人、事、物都自始至终地存在着。我们就在这个场域中移动着。我被这伟大的移动所承载。我与家族和血统的联结都不由我的自由意志决定。我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在这个场域中,我也会有我的移动。而这在多大程度上受我的影响,也与我无关。
        只有当人意识到我们并非自主独立,而是属于一个系统并在为这个系统服务时,自主独立及自由才能真正存在。
        没有谁比谁更好,做好的事或坏的事都是关乎人性的。我们不能把 “人性” 这个形容词只保留给 “好的一方”,这是行不通的!否则这样做 “好事” 的人,最终是最不人性的。
        当过去有权成为过去,我们才能拥有未来。
        14.2019.9.19,海灵格去世,享年 94 岁
        一个想要从事灵魂移动的工作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认知方法论:全然放空、回归中心、收敛退守。只有当我们具备这种内在态度时,才能让灵性的移动拥有足够的空间,这种灵性的移动往往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每一次移动都会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觉知。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