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这一生为何而来?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与内在成长。能因自己的母亲而感到喜悦的人是生活中的赢家:关于幸福和喜悦。幸福是一份礼物,幸福总是来自一份关系。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建立关系,使自己在关系中获得幸福呢?当我们为我们的关系感到快乐时,我们就会感到幸福。这种关系不仅是与人的关系,也是与自然的关系。维持我们家庭关系的不是爱和血缘。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意识或察觉到的动力,它控制着家庭成员的关系。他称之为 “家庭系统排列”。也就是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仅是父母,还涉及到背后整个家庭系统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书名: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作者:【德国】伯特・海灵格;嘉碧丽・谭・荷佛❓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当我们在思考 “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时,就该看看《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老师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他 7 岁那年逃脱纳粹追捕的时候,在他 10 岁那年进入寄宿学校的时候,在他 17 岁就结束青少年时代应征入伍的时候,在他 18 岁进入战俘营的时候,在他 19 岁就进入教会的时候……🍀 海灵格老师的思想有精粹的表达:“我允许”“我等待”“我尊重”“谁在我家”“一切如是”…… 他一直非常耐心、细心、谦卑、敬畏地工作。从他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良知和对人心的洞见。🌟 伯特・海灵格是谁?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1925.12.16—2019.9.19),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 创始人。他是跨越 20、21 世纪,影响力深远的知名心理治疗师,也是心理疗愈领域的畅销书作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哲学家、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治疗领域同时扮演着心理分析师、身体疗愈师、团体动力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等多重角色。他将一生的经验和智慧都倾注于工作当中。🍀有启发:范式整合,形成独一无二。诸多其他治疗流派也对海灵格的工作产生了影响,包括:团体动力中的现象学 / 对话定向、他从南非祖鲁人那里学到的人类要与自然力量保持一致的基本需求、在维也纳学习的精神分析,还有在美国学到的身体疗愈方法、家庭治疗的方法。他还和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H.Erickson)等人一起工作过,对格式塔疗法很感兴趣,并学习过多年人际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有启发:如何定义 “和平”?“对于长期存在于个体、团体和种族间冲突的成因提供了深刻洞见,并提出了让过去得以平息、让新的开始可以到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016 年,伯特・海灵格和索菲・海灵格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工作坊,展示新家族系统排列的工作方法。我很好奇,他 91 岁高龄从美洲到中国乘坐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 “爱的序位”。海灵格科学是一门广泛科学,是人类关系序位的科学。伯特・海灵格发现了这门科学,他和索非一起共同努力,使其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而海灵格学校传递着 “爱的序位” 的理论和实践,确保家族系统排列的教学质量与索非・海灵格和伯特・海灵格所引领的家族系统排列同频 - 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家族系统排列的祖师爷伯特∙海灵格(1925.12.16—2019.9.19),德国心理治疗师,“家族系统排列” 创始人,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海灵格是 “家族系统排列” 的祖师爷,他对该方法有着深刻的洞见:
家族系统排列这一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系统性的方法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很多人站在了不属于自己的错误位置上,导致系统层面和个体层面发生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放弃只着眼于个体的方法,而从更大的系统的角度出发,让每个人都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上(首先回归到父母身边作为孩子的位置上),那么在整个系统中爱就开始流动,个体的问题就有机会得以解决,这就是海灵格所称的 “爱的序位”。而家族系统排列的所有秘密,就是帮助个体看向被中断的联结,将其带回到父母身边。
“系统”,是海灵格对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领域最大的贡献。
读《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可以知道这一套方法他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同时也会惊叹于海灵格生命中无时不在的对个人的反思、对家庭的反思、对战争的反思、对社会的反思......
1.1925.12.16,海灵格出生于德国雷门,是父母的第二个孩子。父母对他影响巨大。
2.10 岁,他被送往洛尔的寄宿学校,在那里度过了 5 年美好的时光。
海灵格 5 岁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名神父。10 岁那年,母亲听说了一个由传教士机构开办的寄宿学校,于是将海灵格送往这所学校实现梦想。
3. 在卡塞尔上初中,17 岁入伍服役,进入军队成为士兵。
4.1944 年 11 月,19 岁时,成为战俘。当 20 岁的他从战场上回来时,几乎一半的高中同学都已丧生,他的哥哥也是。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感受。但这段经历也让他获得一种特殊的力量。
5.1945 年,成为战俘一年后,从监狱逃脱,回到德国。
6. 回到德国 6 周后,成为神职人员,经过一年准备,去乌茨堡神学院开始神学研究。
海灵格回顾说,他 5 岁就笃信要成为神父,在战俘营回来后 6 周就成为神职人员,这个决定也跟他家族的纠缠有关,因此这不是一个自由的决定,而是在他的系统中注定的事情。
7.5 年后,他被任命为神父,随后被派往南非工作,并在那里的大学继续学业,获得大学教育学位。
8. 他与南非祖鲁人一起度过 16 年的时光,对他个人有着深远影响。他在那里管理一所神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并升职为校长。
在非洲的传教士工作非常充实,因为与人的联结更多,让生活充满活力。
在这里,海灵格开始怀疑信仰:“我当时仍然确信只有信仰才能使人变得良善。但我竟然观察到大学里的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教授也非常善良!这成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大转折点。突然间我意识到:到底是什么想法使我受到了愚弄?”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海灵格接触到了对他帮助极大的团体动力。“在第一次的训练课上,发生了一件对来说很关键的事。培训师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是人还是理想?你选择牺牲哪一个,为理想牺牲人还是为人牺牲理想?我意识到,在我传教士的工作中,我经常忽略了人。这个顿悟对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那一刻起,事情彻底转变了。我把团体动力运用到学校的实际工作中,这是我走向心理治疗的过渡阶段。我进入了探索心灵的领域。”
但他将团体动力与神学的结合,使他受到了传统人士的大量批判。
9. 在南非居住 18 年后,海灵格回到德国,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教授团体动力学课程,成为心理培训师。
10.1971 年,从非洲回来两年后,海灵格辞去神职,离开宗教组织,开始作为心理治疗师独立工作,并迅速成为欧洲最主要的治疗专家。
11. 他融合原始疗法、脚本分析、人际沟通分析、格式塔疗法、催眠疗法、NLP 等多方面内容,形成独特的 “家族系统排列” 治疗方法。
12.1995 年,《谁在我家》出版,海灵格形成了一整套家族系统排列的理论和原则,称之为 “爱的序位”。
13.2011 年,海灵格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我们父母的烙印,都在一个我们所属的场域中移动,我们的祖先、已逝者、我们的行动都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所有的人、事、物都自始至终地存在着。我们就在这个场域中移动着。我被这伟大的移动所承载。我与家族和血统的联结都不由我的自由意志决定。我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在这个场域中,我也会有我的移动。而这在多大程度上受我的影响,也与我无关。
只有当人意识到我们并非自主独立,而是属于一个系统并在为这个系统服务时,自主独立及自由才能真正存在。
没有谁比谁更好,做好的事或坏的事都是关乎人性的。我们不能把 “人性” 这个形容词只保留给 “好的一方”,这是行不通的!否则这样做 “好事” 的人,最终是最不人性的。
当过去有权成为过去,我们才能拥有未来。
14.2019.9.19,海灵格去世,享年 94 岁
一个想要从事灵魂移动的工作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认知方法论:全然放空、回归中心、收敛退守。只有当我们具备这种内在态度时,才能让灵性的移动拥有足够的空间,这种灵性的移动往往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每一次移动都会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觉知。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