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AI时代生存与发展的10大原则,教你从“焦虑”到“驾驭”。

内容简介

全面揭开AI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十大原则,带你完成从“AI恐慌”到“驾驭AI”的认知升级,让AI成为赋能个体与社会的超能杠杆,变革工作、教育、生活与社会。

对于所有对AI时代感到迷茫、焦虑的人来说,这是一份清醒指南;对于想要在AI时代蓬勃发展的个体来说,这是一本赋能说明。写给职场人、创业者、教育工作者、决策者……助力多层面提升生产力与创造力。

“貌似很科技,其实很人文,很历史,应该被更多人读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斌教授力荐。除了对AI未来的构想,这本书中还有对诸多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回溯,还有对技术人文主义的阐释和重申。在霍夫曼看来,对未来的构想要建立在对技术历史的深刻洞察之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AI发展原则,我们才能实现理想的AI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与其担忧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 中文版序 当我们信任与拥抱AI时,就真的启动了AI的超级潜力
  • 前言 技术的每一次迭代,都在让我们迈入理想的AI未来
  • 原则1 AI焦虑时代,超级能动性让我们找回人生掌控权
  • “起点”将至,大模型崛起将引发巨变
  • 大多数人对AI的担忧,其实是对人类能动性的担忧
  • 全速前进,合成智能将让我们再次实现指数级飞跃
  • 服务、合作于人的AI,而非凌驾于人的AI
  • 原则2 当AI学会“撒谎”,我们如何选择相信谁、信任什么
  • 与其说在“监控你”,不如说在“关注你”
  • 引入信任,AI的创建愿景
  •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知道什么
  • 原则3 你无法马上见到医生,但可以随时使用AI
  • 从“黑箱心理治疗”到“大知识心理治疗”
  • 是现在还是3~6个月后去看医生
  • 24小时情感支持提供者
  • 超人性化
  • 原则4 AI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普通人何以用AI获得百万消费者盈余
  • 用户与平台的共生共创
  • 更公平的知识,更平等的机会
  • 价值双赢:积极地共享、聚合与创新
  • 多模态AI,使个体能动性和社会普遍繁荣达到新阶段
  • 原则5 超级进化时代,“最强大的模型”依然会犯“最低级的错误”
  • 测试,让AI开发从合规转向持续改进
  • 让基准测试反映AI性能的真实进步
  • 更大规模的测试,更通用的智能
  • “聊天机器人竞技场”:使用更多,功能更强
  • 原则6 AI创新VS安全恐慌:迭代部署的AI才能给予我们超能力
  • 无许可创新
  • 更大的能动性,更高的容错率
  • 原则7 理性看待AI焦虑,AI助手如何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1000倍
  • 大语言模型,应对未来生活的GPS
  • 提升个人技能,实现初学者的快速进阶
  • 像助手一样融入你的工作流程
  • 瞄准正确的方向坚定前行
  • 原则8 当AI能为我们“完美决策”,动态契约才能让它安全且有效地融入社会
  • 法律动态化编码,兼顾规则与公平
  • 起草新契约,让AI安全、有效地融入社会
  • 原则9 在高智能AI面前,与AI目标一致、协同进化是最好的出路
  • 技术不断塑造着我们对自由的认知
  • 我们究竟能从中获得什么
  • 原则10 “政府2.0”时代,让每个个体从AI中获益越多,人类整体受益就越大
  • 卢德人必胜?
  • 主权AI,这是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开端
  • 将AI融入政府服务,增加公众的参与机会
  • 连接公众与政府,成为提升社会凝聚力的建设性力量
  • 后记 重回哥白尼与麦哲伦之前的时代,我们正在探寻人类繁荣的最佳路径
  • 致谢
  • AI赋能-导读手册
  • 第一部分 重磅导读
  • 01 技术是人类能动性的延伸
  • 02 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 03 善AI,以能动,赋自由
  • 04 超级能动性:如何将人类潜能提升到新高度
  • 05 AI时代“成为完整的人”
  • 06 致命的自负:技术乌托邦的当代迷思
  • 07 AI赋能:技术人文主义的未来——在奇点更近时刻锚定人类的坐标,读里德·霍夫曼的新书《AI赋能》
  • 08 AI时代,更需坚守人的信念与能动性
  • 第二部分 重磅赞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些观点我不赞成,但希望他是对的”

    在正式读这本书之前,就从多个渠道听到不少名家的推荐。刀哥甚至在 AI 学习圈里用一期内容专门讲述了他读这本书时做的几十条笔记。可以说,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都非常高。当你翻开书页时,不仅中国读者,美国一线科研专家也给予了高度肯定,其中就包括李飞飞等著名学者。本书的译者与作者关系也颇为特殊。作者曾是 LinkedIn 的联合创始人,而译者则是其大中华区负责人。看到如此多重磅学者为其背书,自然也勾起了我对 AI 的焦虑情绪。说实话,在这个时代,几乎每一本被热传的 AI 书籍都会迅速被人奉为经典,观点反复引用,有些甚至演变成 "金句" 或被解读为时代的断言。这些都是文字在传播过程中的涟漪。而我们在 AI 冲击的浪潮中,还没来得及思考如何与其沟通交流,就已经被无数案例和论述左右。有时也会想起那句话:"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时,就去读书吧。" 所以我也带着不情愿翻开了这本两三百页的 "巨著"。整本书读下来,很多概念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读的时候觉得惊艳,读完却又仿佛什么都没留下。就像经历了一场大雨,但太阳一晒、衣服一干后,却只留下隐隐作痛的空虚感。好在书后几篇导读多少有所帮助。起初我以为那是 "狗尾续貂",但看到几位导读作者的履历后,还是耐着性子读了下去。毕竟从他们的角度写出这类文章,对我这样普通读者来说,多少能有所启发。多数导读都围绕本书结构进行非 AI 式总结,或做些 "添砖加瓦" 式的重构。其中一篇导读颇为难得地带有些批评。作者提到赫拉利对本书的一段评论 —— 他不认同其中一些观点,但希望它们是对的。我反复思考后,发现这正好也准确概括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作者里德・霍夫曼是科技投资圈的大佬,他的视角并不是我这个 "流水线工人" 能轻易理解的。最终我脑海中只留下两个残缺的印象。其一,他将 AI 对知识的影响比作地图导航对我们理解空间的影响。现在我们出行几乎都会用谷歌地图导航。AI 在知识获取上的作用正是如此,它像一个知识导航器,帮助我们踏入未知领域、接触新知识。人本身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无知。这正是 "邓宁・克鲁格效应" 的第一个阶段:站在 "无知之峰" 自信满满,仿佛一挥手就能站在巨人肩膀上超越前人。但事实是,我们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先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产生方向感和求知欲;再逐渐填补知识空白,最终达到 "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 的阶段。第四阶段有两层含义:一是当你真正掌握某个领域后,会变得谦虚,因为越学越知自身不足;二是你开始感受到知识的边界,就像牛顿晚年转向神学,或许正是因为在科学边界久驻后意识到科学本身的局限性。AI 的能力让我们更容易从第一阶段走向 "无知之谷",从而认清自我。书中还提到另一个原则 ——"发布即迭代"。现代产品不追求完美,而是先发布原型,通过市场反馈不断优化。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 AI 的监管与规则建设。我们不能幻想一蹴而就,只能通过持续调整,逐步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这也让我联想到贝叶斯定理中 "先验概率" 的概念。我们只能根据现有信息做出初步判断,随着事件推进不断调整,最终才接近真实。作为普通人,我们视野有限,只能通过 "局部试探" 的方式,不断调整方向与策略。希望我们都能勇敢迈出第一步,接受反馈,持续优化,最终抵达心中的 "完满结局"。

      4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AI 赋能》是当下思考如何思考的必读之书,在当今 AI 爆发浪潮的时代,AI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霍夫曼用 “超级能动性” 这一概念贯穿全书,犀利地指出,AI 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决策,而在于帮助个体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重获对创造性活动的掌控,书中对于 AI 的深刻思考值得仔细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I改变我们的生活

        AI 革命已然来临,我们现在必须决定它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在《AI 赋能》中,科技先驱里德・霍夫曼审视了一幅引人入胜、细致入微且充满希望的图景,一个由强大的新技术改善人类生活而形成的充满创新、机遇和创造力的世界。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8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