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童庆炳的作品《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下辑收录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谈古论今——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谈西论中——开放自我与走向世界;宗教与诗学——诗人(作家)的宗教情结。通过对儒、道、释文论思想的差异和互补的研究,通过对气、神、韵、境、味等文化范畴的研究,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性格。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卷说明
  • 代前言 ——我的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之旅
  •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 导言:古今对话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策略
  • 一、历史优先原则
  • 二、对话原则
  • 三、自洽原则
  • 第一章 儒、道、释文论异同及其文化蕴含
  • 一、儒家的文学观念
  • 二、道家的文学观念
  • 三、释家的文学观念
  • 四、儒家和道家的诗歌功能观
  • 五、儒、道、释文学思想互补
  •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及其民族文化个性
  • 一、中国文论的基本范畴:气、神、韵、境、味
  • 二、和:气、神、韵、境、味的共同民族文化之根
  • 三、整体流动性:气、神、韵、境、味统摄文学的独特形式
  • 四、空灵感: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
  • 五、形成中华文论民族文化个性的社会经济原因
  • 第三章 孔子文论读解
  • 一、“仁”学与“文质”观
  • 二、“兴、观、群、怨”说及其整体性
  •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情感快适度
  • 第四章 孟子文论读解
  • 一、“与民同乐”与古典人文主义
  • 二、“养气”“知言”与文学创作
  •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文学接受
  • 第五章 庄子文论读解
  • 一、“道”与“本色”之美
  • 二、“道”与“言不尽意”
  • 三、“虚静”说与“距离”说
  • 四、“物化”说与“移情”说
  • 第六章 陆机文论读解
  • 一、陆机等人文论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文体十分法及其新界说
  • 三、创作构思的系统探索
  • 四、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
  • 五、“应感之会”与创作灵感描述
  • 第七章 刘勰文论读解
  • 一、《文心雕龙》——“文本乎道”
  • 二、《文心雕龙》——文体层面论
  • 三、《文心雕龙》——“神思”创作构思论
  • 四、《文心雕龙》——“知音”欣赏论
  • 第八章 钟嵘文论读解
  • 一、“自然英旨”说与诗歌自然之美
  • 二、“怨悱”说与诗歌的审悲快感
  • 三、“滋味”说与诗歌的情感抒发
  • 四、“品第”方法与传统的局限
  • 第九章 司空图文论读解
  • 一、“韵外之致”说的学术背景
  • 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韵外之致”说的美学内涵
  • 三、“醇美”——“韵外之致”的理想
  • 四、“全美为工”——“韵外之致”的必要条件
  • 五、“辨味言诗”与读者的审美体验
  • 第十章 严羽文论读解
  • 一、宋代的两条诗学路线
  • 二、“参禅”与“以禅喻诗”
  • 三、作为诗歌题材论的“别材”说
  • 四、作为诗歌本质论的“别趣”说
  • 五、作为诗歌创作论的“妙悟”说
  • 第十一章 苏轼文论读解
  • 一、“清景一失后难摹”——艺术灵感论
  • 二、“胸有成竹”——艺术心象论
  • 三、“随物赋形”——艺术表现论
  • 四、“枯澹”——艺术风格论
  • 第十二章 王夫之诗学读解
  • 一、“即景会心”——艺术直觉论
  • 二、“圆净成章”——整体结构论
  • 三、“兴观群怨”新释——本体论与鉴赏论
  • 四、“乐体诗用”——“诗乐一理”论
  • 第十三章 李贽文论读解
  • 一、“童心说”的理论假设和美学内涵
  • 二、“童心说”与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说
  • 三、“童心说”的现代意义
  • 第十四章 王国维文论读解
  • 一、“独立”说及其意义
  • 二、“慰藉”说及其意义
  • 三、“天才”说及其意义
  • 四、“古雅”说及其意义
  • 五、“境界”说及其意义
  • 六、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
  • 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的社会条件
  • 二、“五四”思想文化运动“反传统”及其意义
  • 三、传统是活的,与现代共存
  • 四、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深度文化的支撑
  • 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必由之路
  • 一、中国当代文论的四个时期
  • 二、古今对话之必要
  • 三、中西对话之必要
  • 附录:主要引用书目
  •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 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 ——“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心理学解
  • 美的极致与“格式塔质” ——浅议“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
  • 有所“吐”才能有所“纳” ——“才、胆、识、力”作为诗人的心理结构
  • 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 ——“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 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 ——“虚静”说浅释
  • 情感的二度审美转换 ——“情景交融”说浅释
  • 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 ——释“无意于佳乃佳”
  • 出路在于超越语言 ——如何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
  • 拔地倚天 句句欲活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理论意义
  • 有限向无限的生成 ——“含蓄”与“简化性”
  • 诗美常在咸酸之外 ——“味外之旨”臆解
  • 从“断片的人”到完整的人 ——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 主体心理意象的诗化 ——谈审美联想
  • 心理定向与美的幻觉 ——谈审美投射
  • 与天地万物相往来 ——谈审美移情
  • 换另一种眼光看世界 ——谈审美心理距离
  • 心灵与自然的沟通 ——谈“异质同构”
  • 欲望的替代性满足 ——谈审美升华
  • 返回人类精神的故园 ——谈心理原型
  • 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 ——谈审悲快感
  • 陋劣之中有至好 ——谈审丑快感
  • 代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