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包括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童庆炳作品《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下辑收录了童庆炳先生近年来关于形式相互征服说、语文教学、经典化、历史语境等诸问题的论文,计划为:第一章文学创作的意义;第二章文学创作的一般准备;第三章文学创作的客体;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至境追求;第六章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第七章文学创作的样式和技巧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卷说明
  • 代前言——我的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之旅
  • 导论
  • 一、本课题的社会现实背景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三、本课题研究之学术策略
  • 第一章 儒—道—释 ——中华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
  • 一、儒家的文学观念
  • 二、道家的文学观念
  • 三、释家的文学观念
  • 四、儒家和道家的诗歌功能观
  • 五、儒家、道家、释家文学思想的互补
  • 第二章 气—神—韵—境—味 ——中华古代文论的民族文化个性
  • 一、中华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气、神、韵、境、味
  • 二、和:气、神、韵、境、味的共同民族文化之根
  • 三、整体流动性:气、神、韵、境、味统摄文学的独特形式
  • 四、空灵感:气、神、韵、境、味的超越性
  • 五、形成古代文论民族文化个性的社会经济原因
  • 第三章 感物—言志—原道 ——“天人合一”式的文学本原论
  • 一、“感物”——第一序列观念
  • 二、“吟志”——第二序列观念
  • 三、“原道”——第三序列观念
  • 第四章 “眼中”—“胸中”—“手中” ——“胸有成竹”式的文学创作论
  • 一、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 二、“即景会心”与艺术直觉
  • 三、“神与物游”与艺术想象
  • 四、“成竹于胸”与艺术心象
  • 五、“出语惊人”与艺术表达
  • 第五章 “言外”—“象外”—“韵外” ——“文外之重旨”式的文学作品论
  • 一、现代文学作品论的简要回顾
  • 二、言、意、象与文学作品三层面
  • 三、美在“言外”“象外”“韵外”
  • 四、性情、意味——文学作品的“至处”
  • 第六章 “虚静”—“逆志”—“品味” ——“知音”式的文学读者论
  • 一、“文情难鉴”——读者的意义
  • 二、“虚静”“无己”——读者襟怀与心境
  • 三、“以意逆志”——读者接受过程的对话性质
  • 四、“含蓄无垠”——对读者发出的意义邀请
  • 五、“品味”“涵咏”——诗意的整体把握
  • 第七章 “志思蓄愤”—“情景交融”—“联辞结采” ——中华古代文学抒情论
  • 一、“志思蓄愤”——艺术情感生成之一
  • 二、“情景交融”——艺术情感生成之二
  • 三、“联辞结采”——艺术情感生成之三
  • 四、“家国情怀”与“独造”——抒情的社会性与个性
  • 五、“平澹”——抒情的民族性
  • 六、“赋比兴”——情感的表现方式
  • 第八章 “格物”—“性格”—“闲笔” ——中华古代文学叙事学
  • 一、“叙事实出史学”——中国古代文学叙事的起源
  • 二、“格物”与“动心”——叙事文学作者的条件与本领
  • 三、“事体情理”与“天然图画”——叙事文学的艺术真实
  • 四、“同而不同处有辨”——叙事文学人物性格的塑造
  • 五、“闲笔不闲”——文学叙事功能的扩大与延伸
  • 六、“杂而不越”——文学叙事的文法
  • 第九章 意象—意境—典型 ——中华古代文学审美理想论
  • 一、西方文学理想论的成功与缺憾
  • 二、“意象”——象征型文学的理想
  • 三、“意境”——抒情型文学的理想
  • 四、“典型”——写实型文学的审美理想
  • 第十章 传统—诠释—新变 ——中华文学理论的通与变
  • 一、传统不可割裂
  • 二、诠释——继承与革新传统的必由之路
  • 三、在古今中西基础上实现新变
  • 附录
  • 获取真义与焕发新义——略谈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一、获取真义——进入“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
  • 二、焕发新义——现代阐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三、简析一个案例:双重解释的路径
  • 再论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视野
  • 一、现代文论与古典文论是“宿命的对立面”吗?
  • 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是“归入西方”吗?
  • 三、中国古代的现代转化的“尝试”是“收工”和“失败”了吗?
  • 代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