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文学研究近六十年的精品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是作者谈现代文学理论、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心理学、毛泽东讲话研究等论文和短文,既有谈及《一个人的遭遇》和《告别马焦拉》等原创作品的文学批评,又有涉及电影《集结号》等的评论心得,是作者多年来的文学思索,也是作者多年来对文学理想灯火的寻找,作者最后认为:文学理想在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者的辨证关系中。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卷说明
  • 代前言 ——我的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之旅
  • 导言 延伸与超越
  • 第一章 为诗辩护——文化诗学存在的前提
  • 第一节 西方历史上五次“为诗辩护”
  • 第二节 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
  • 第三节 文学世纪、文学人口与文学生命
  • 第二章 走向综合——文化诗学的学术背景
  • 第一节 十七年(1949—1966):“他律”作为权力话语
  • 第二节 新时期(1978—2007):“向内转”与“向外转”
  • 第三章 回应呼唤——文化诗学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现实文化存在状态与深度文化精神的寻求
  • 第二节 文化诗学的精神诉求
  • 第四章 双向拓展——文化诗学的基本构想
  • 第一节 以审美评价活动为中心
  •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双向拓展”
  • 第五章 深入历史语境——文化诗学的支点
  • 第一节 当下文学理论的困局
  • 第二节 摆脱困局的出路
  • 第六章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 第一节 文学语言及其生成机制
  • 第二节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 第七章 抒情话语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 第一节 中国文学抒情话语的民族特色
  • 第二节 中国抒情话语的文化意义
  • 第八章 文学叙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 第一节 故事形态学的研究
  • 第二节 故事形态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九章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 第一节 文学修辞与中外修辞批评理论的遗产
  • 第二节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
  • 第十章 中心、基本点、呼吁——文化诗学的开放结构
  • 第一节 “一个中心”
  • 第二节 “两个基本点”
  • 第三节 “一种呼吁”
  • 第十一章 人文与历史的张力——文化诗学的精神价值
  • 第一节 两种现代化的对峙及其在文学上的回响
  • 第二节 历史、人文、审美三者的关系
  • 第十二章 审美文化——文化诗学建构的支点与方向
  • 第一节 “诗意的裁判”:文学的审美品格与价值诉求
  • 第二节 认识论—泛文化—审美文化:范式的变革与更新
  • 第三节 “审美文化”作为“文化诗学”场域的原点与支点
  • 第十三章 中外个案——文化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
  • 第一节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兴”说和“意境”说
  • 第二节 俄国文学理论的“复调”说和“狂欢化”说
  • 第三节 李白《独坐敬亭山》解读
  • 第四节 春天对严冬的感慨与沉思——读王蒙的《杂色》
  • 附录 “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
  • 代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