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用户推荐指数
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14千字
字数
202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虽然个体有着不同的生命经历,但有着相同的成长阶段,经历着相似的心理变化。本书以毕生发展观为基础,介绍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认知、社会情绪方面的变化。
内容简介
家庭环境对婴儿的情绪发展有多大影响?孩子逐渐长大,亲子关系会如何发展?亲密关系对人的心理有何影响?面对衰老和离世,我们的心理会有怎样的变化?
除了对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经典问题进行阐述,本书还包括一些近期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再婚家庭、霸凌、隔代教养等,让读者能够了解更多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
本书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现了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本书兼具学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不同读者对象配备了不同的思考题,方便读者更轻松地理解知识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概述
- 1.1 毕生发展观
- 1.1.1 学习毕生发展的重要性
- 1.1.2 毕生发展观的特点
- 1.1.3 毕生发展的当代热点问题
- 1.2 发展的本质
- 1.2.1 生理过程、认知过程、社会情感过程
- 1.2.2 发展阶段
- 1.2.3 年龄概念
- 1.2.4 发展之争
- 1.3 发展的理论
- 1.3.1 精神分析理论
- 1.3.2 认知理论
- 1.3.3 行为和社会认知理论
- 1.3.4 习性学理论
- 1.3.5 生态学理论
- 1.3.6 折中理论取向
- 1.4 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 1.4.1 数据收集方法
- 1.4.2 研究设计
- 1.4.3 研究的时间跨度
- 1.4.4 研究伦理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2章 生物学开端
- 2.1 进化学观点
- 2.1.1 自然选择与适应行为
- 2.1.2 进化心理学
- 2.2 发展的遗传基础
- 2.2.1 基因与染色体
- 2.2.2 遗传规律
- 2.2.3 染色体及基因相关的异常
- 2.3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天性与教养之争
- 2.3.1 行为遗传学
- 2.3.2 遗传–环境相关性
- 2.3.3 表观遗传观、基因×环境(G×E)交互作用
- 2.3.4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论
- 2.4 孕期发展
- 2.4.1 孕期发展的各个阶段
- 2.4.2 产前检查
- 2.4.3 不孕不育与生殖技术
- 2.4.4 胎儿发育的不利因素
- 2.4.5 孕期照料
- 2.5 分娩与产褥期
- 2.5.1 分娩过程
- 2.5.2 从胎儿到新生儿的转变
- 2.5.3 出生低体重与早产儿
- 2.5.4 纽带
- 2.5.5 产褥期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3章 婴儿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 3.1 婴儿的生长发育
- 3.1.1 生长模式
- 3.1.2 身高与体重
- 3.1.3 大脑
- 3.1.4 睡眠
- 3.1.5 营养
- 3.2 动作发展
- 3.2.1 动态系统理论
- 3.2.2 反射
- 3.2.3 粗大动作技能发展
- 3.2.4 精细动作技能发展
- 3.3 感知觉发展
- 3.3.1 探索感知觉发展
- 3.3.2 视知觉
- 3.3.3 其他感觉
- 3.3.4 跨通道知觉
- 3.3.5 天性、教养与知觉发展
- 3.3.6 知觉动作耦合
- 3.4 认知发展
- 3.4.1 皮亚杰理论
- 3.4.2 学习、记忆与概念形成
- 3.5 语言发展
- 3.5.1 语言的定义
- 3.5.2 语言的发展
- 3.5.3 生物学及环境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4章 婴儿期的社会情绪发展
- 4.1 情绪和人格发展
- 4.1.1 情绪发展
- 4.1.2 气质
- 4.1.3 人格发展
- 4.2 社会定向和依恋
- 4.2.1 社会定向和社会认知
- 4.2.2 依恋
- 4.3 社会环境
- 4.3.1 家庭
- 4.3.2 儿童保育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5章 儿童早期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 5.1 身体变化
- 5.1.1 身体的成长和变化
- 5.1.2 大脑
- 5.1.3 动作发展
- 5.1.4 营养与运动
- 5.1.5 疾病与死亡
- 5.2 认知变化
- 5.2.1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
- 5.2.2 维果斯基理论
- 5.2.3 信息加工理论
- 5.3 语言发展
- 5.3.1 理解音韵和词法
- 5.3.2 句法和语义的变化
- 5.3.3 语用能力的进步
- 5.3.4 幼儿的读写能力
- 5.4 儿童早期教育
- 5.4.1 儿童早期教育的多样性
- 5.4.2 贫困儿童的早期教育
- 5.4.3 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争论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6章 儿童早期的社会情绪发展
- 6.1 情绪和人格发展
- 6.1.1 自我
- 6.1.2 情绪发展
- 6.1.3 道德发展
- 6.1.4 性别
- 6.2 家庭
- 6.2.1 教养
- 6.2.2 虐待儿童
- 6.2.3 同胞关系和出生顺序
- 6.2.4 社会变革中的家庭变化
- 6.3 同伴关系、游戏和媒体/屏幕时间
- 6.3.1 同伴关系
- 6.3.2 游戏
- 6.3.3 媒体/屏幕时间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7章 儿童中后期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 7.1 身体变化和健康
- 7.1.1 身体成长和变化
- 7.1.2 大脑
- 7.1.3 运动发展
- 7.1.4 运动
- 7.1.5 健康和疾病
- 7.2 儿童的发展障碍
- 7.2.1 发展障碍的范围
- 7.2.2 教育问题
- 7.3 认知变化
- 7.3.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7.3.2 信息加工
- 7.3.3 智力
- 7.4 言语发展
- 7.4.1 词汇、语法和元语言意识
- 7.4.2 阅读
- 7.4.3 第二语言学习和双语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8章 儿童中后期的社会情绪发展
- 8.1 情绪和人格发展
- 8.1.1 自我
- 8.1.2 情绪发展
- 8.1.3 道德发展
- 8.1.4 性别
- 8.2 家庭
- 8.2.1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 8.2.2 父母作为管理者
- 8.2.3 依恋
- 8.2.4 再婚家庭
- 8.3 同伴
- 8.3.1 发展变化
- 8.3.2 同伴地位
- 8.3.3 社会认知
- 8.3.4 霸凌
- 8.3.5 朋友
- 8.4 学校
- 8.4.1 当代学生的学习方法
- 8.4.2 《每名学生成功法案》
- 8.4.3 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文化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9章 青春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 9.1 青春期的本质
- 9.2 生理变化
- 9.2.1 发育期
- 9.2.2 大脑
- 9.2.3 青少年性行为
- 9.3 青少年健康
- 9.3.1 营养与锻炼
- 9.3.2 睡眠模式
- 9.3.3 青春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 9.3.4 吸毒及药物滥用
- 9.3.5 饮食障碍
- 9.4 青少年认知
- 9.4.1 皮亚杰理论
- 9.4.2 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
- 9.4.3 信息加工理论
- 9.5 学校
- 9.5.1 向初高中的过渡
- 9.5.2 初中生的高效学园
- 9.5.3 高中
- 9.5.4 服务学习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10章 青春期的社会情绪发展
- 10.1 同一性
- 10.1.1 什么是同一性
- 10.1.2 埃里克森的观点
- 10.1.3 发展变化
- 10.1.4 民族同一性
- 10.2 家庭
- 10.2.1 父母管理与监督
- 10.2.2 自主与依恋
- 10.2.3 青春期的亲子冲突
- 10.3 同伴
- 10.3.1 友谊
- 10.3.2 同伴群体
- 10.3.3 约会和恋爱关系
- 10.4 文化与青少年发展
- 10.4.1 跨文化比较
- 10.4.2 种族
- 10.4.3 媒体
- 10.5 青春期问题
- 10.5.1 青少年犯罪
- 10.5.2 抑郁和自杀
- 10.5.3 问题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功的预防/干预项目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11章 成年早期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 11.1 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
- 11.1.1 成为成年人
- 11.1.2 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
- 11.2 身体发展
- 11.2.1 身体状况和发展
- 11.2.2 健康
- 11.3 性行为
- 11.3.1 始成年期的性活动
- 11.3.2 性取向和性行为
- 11.3.3 性传染病
- 11.4 认知发展
- 11.4.1 认知阶段
- 11.4.2 创造力
- 11.5 事业和工作
- 11.5.1 事业
- 11.5.2 工作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12章 成年早期的社会情绪发展
- 12.1 从童年到成年的稳定与变化
- 12.2 爱与亲密关系
- 12.2.1 亲密
- 12.2.2 友谊
- 12.2.3 浪漫之爱和深情之爱
- 12.2.4 完美爱情
- 12.3 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 12.3.1 单身
- 12.3.2 同居
- 12.3.3 已婚
- 12.3.4 离婚
- 12.3.5 再婚
- 12.3.6 同性恋
- 12.4 婚姻、育儿和离婚的挑战
- 12.4.1 让婚姻健康运转
- 12.4.2 成为父母
- 12.4.3 离婚的处理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13章 成年中期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 13.1 成年中期的本质
- 13.1.1 中年期的变化
- 13.1.2 成年中期的界定
- 13.2 身体发展
- 13.2.1 身体变化
- 13.2.2 健康与疾病
- 13.2.3 死亡率
- 13.2.4 性
- 13.3 认知发展
- 13.3.1 智力
- 13.3.2 信息加工
- 13.4 职业、工作和闲暇
- 13.4.1 中年期的工作
- 13.4.2 职业挑战与变化
- 13.4.3 闲暇
- 13.5 宗教与生活的意义
- 13.5.1 宗教与成人生活
- 13.5.2 宗教与健康
- 13.5.3 生活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14章 成年中期的社会情绪发展
- 14.1 人格理论及发展
- 14.1.1 成人阶段的理论
- 14.1.2 生活事件的方法
- 14.1.3 中年期的压力与自我调控
- 14.2 稳定与变化
- 14.2.1 纵向研究
- 14.2.2 结论
- 14.3 亲密关系
- 14.3.1 中年人的爱情与婚姻
- 14.3.2 空巢期及其再填满
- 14.3.3 同胞关系及友谊
- 14.3.4 隔代教养
- 14.3.5 代际关系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15章 成年晚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 15.1 长寿、生物性老龄化、生理发展
- 15.1.1 长寿
- 15.1.2 老龄化的生物学理论
- 15.1.3 衰老中的大脑
- 15.1.4 生理发展
- 15.1.5 性
- 15.2 健康
- 15.2.1 健康问题
- 15.2.2 锻炼、营养和体重
- 15.2.3 康复治疗
- 15.3 认知功能
- 15.3.1 多维性与多向性
- 15.3.2 用进废退
- 15.3.3 认知技巧训练
- 15.3.4 认知神经科学与老龄化
- 15.4 工作与退休
- 15.4.1 工作
- 15.4.2 适应退休生活
- 15.5 心理健康
- 15.5.1 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
- 15.5.2 帕金森病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16章 成年晚期的社会情绪发展
- 16.1 社会情绪发展理论
- 16.1.1 埃里克森理论
- 16.1.2 活动理论
- 16.1.3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 16.1.4 补偿性最优选择理论
- 16.2 人格与社会
- 16.2.1 人格
- 16.2.2 社会环境中的老年人
- 16.3 家庭与社会关系
- 16.3.1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 16.3.2 依恋
- 16.3.3 老年人的父母及其成年子女
- 16.3.4 友谊
- 16.3.5 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
- 16.3.6 利他主义和志愿精神
- 16.4 种族、性别及文化
- 16.4.1 种族
- 16.4.2 性别
- 16.4.3 文化
- 16.5 成功老龄化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第17章 悲痛、临终和死亡
- 17.1 死亡的定义以及生死问题
- 17.1.1 鉴定死亡
- 17.1.2 有关生命、死亡和健康护理的决定
- 17.2 死亡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 17.2.1 不断变化的历史情境
- 17.2.2 不同文化下的死亡
- 17.3 直面死亡
- 17.3.1 库伯勒–罗斯的死亡阶段
- 17.3.2 控制感与否认
- 17.4 应对他人的离世
- 17.4.1 与临终之人沟通
- 17.4.2 悲痛
- 17.4.3 理解世界
- 17.4.4 失去伴侣
- 17.4.5 哀悼的形式
- 本章小结
- 关键术语
- 术语表
- 译者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