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3千字
字数
2022-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跟着唐诗学唐史。
内容简介
唐诗是从唐代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唐史信息,所以唐诗不失为激发青少年读者对唐史产生更大兴趣的引子。
全书共分十八章,每章以一首唐诗作为引子,讲述相应的唐史知识,比如唐朝的军事制度、均田制、唐朝的中外关系、安史之乱的现实、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经营西北与士人的出塞从军、唐代官员的服饰和等级、唐代的节令风俗等。
本书的特色在于文学和历史的紧密结合,阅读此书,不但可以激发我们对唐史的兴趣,补充我们的唐史知识,而且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唐诗的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朝的开拓西域
- 一、西域角逐
- 二、西域军政
- 三、文化交流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的周边关系和中外关系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及其平定
- 一、养虎成患
- 二、乱起渔阳
- 三、仓促防御
- 四、玄宗奔蜀
- 五、借兵回纥
- 六、最终平叛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
- 一、“二王、刘、柳”
- 二、永贞革新
- 三、出师未捷
- 四、韩愈作史
- 五、宦海浮沉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朝的衰亡
- 一、皇帝庸碌
- 二、宦官擅权
- 三、朋党斗争
- 四、藩镇割据
- 五、黄巢起义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朝的均田制
- 一、均田制的历史
- 二、唐朝的均田制
- 三、唐朝的租庸调制与府兵制
- 四、均田制的瓦解
- 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声——唐代乡村的劳动和生活
- 一、唐代农人的劳动和农事祭祀活动
- 二、唐代乡村妇女的劳动生活
- 三、质朴而生动的唐代乡村风情
-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代的教育习俗
- 一、望子成龙:休觅彩衣轻
-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六学二馆
- 三、日见凋敝的唐代的地方官学
- 四、蒙学性质的乡里村学
- 五、唐代士人的自学与切磋
- 六、唐人读书倾向:重文学轻经史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的科考习俗
- 一、科举取士制度
- 二、应试者的身份与考试的时间和地点
- 三、科举考试的科目与内容
- 四、行卷与温卷之风
- 五、科举考试的过程
- 六、唐代科场中的幸运趣闻
- 七、及第者的荣光和落第者的辛酸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从服饰看唐代官员的等级
- 一、唐代的散官制度
- 二、唐朝官员的服色
- 三、常服佩饰上的等级规定
- 四、假紫假绯与赐紫赐绯
- 五、官服的质地与图案
- 六、唐代官员的礼服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代士人的从军与出塞
- 一、唐前期:满怀激情谋功名
- 二、唐中后期:价值取向各自异
- 三、边塞豪歌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的流刑和官员的流放
- 一、唐代的流刑案
- 二、流配地点
- 三、流配的具体过程
- 四、流人的管理与期限
- 五、流放官员的量移与起复
- 六、流人的凄楚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代士人的求仕与隐逸
- 一、求仕:圣代无隐者
- 二、为官:高第能卑宦
- 三、隐逸:早觅为龙去
- 四、平衡:功成身退与用行舍藏
- 五、中隐:致身吉且安
- 六、真隐与假隐
- 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唐代的诞生礼俗
- 一、祈子:无子坐生悲
- 二、报喜:悬弧与弄璋
- 三、三日洗儿:驱灾保生之义
- 四、汤饼待客:寿命绵长的象征
- 五、满月诵文:祈求神佛庇佑
- 六、三月取名:雅俗并见趣味多
- 七、周岁“试儿”:以验贪廉愚智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唐代的婚姻礼俗
- 一、唐代的择偶方式
- 二、婚前礼俗
- 三、催妆与障车
- 四、正婚礼俗
- 五、婚后礼俗
-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唐代的丧葬礼俗
- 一、唐人丧礼中的厚葬之风
- 二、唐代丧葬制度的等级规定
- 三、唐代丧礼的一般过程
- 四、唐人与坟墓相关的习俗
- 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唐代的宗教信仰
- 一、唐代的佛教信仰
- 二、唐代的道教信仰
- 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唐代的节令习俗
- 一、元日:门馆贺新正
- 二、人日:人胜参差剪
- 三、上元节:灯火家家市
- 四、晦日:无人不送穷
- 五、社日:家家扶得醉人归
- 六、上巳节:三日最遨游
- 七、寒食节:火燧知从新节变
- 八、清明节:路上行人欲断魂
- 九、端午节:船争先后渡
- 十、七夕:家家乞巧望秋月
- 十一、中秋节:最团圆夜是中秋
- 十二、重阳节: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 十三、至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十四、腊日:口脂面药随恩泽
- 十五、除夕:阖门守初夜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