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饥饿与味道是推进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从二十餐看现代世界的形成。

内容简介

《饥饿帝国》选取了二十道美食作为研究大英帝国历史的切入点,通过非洲人如何教美国人种植水稻、东印度公司如何把鸦片变成茶叶、美国人如何成为世界上吃得最好的人等历史事件,详细阐述了从十六世纪至今,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经贸发展、物种迁移、人员流动、技术革新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今天我们吃的每一餐仍然包含着帝国的味道。从远东到新大陆,从鳕鱼、牛肉到香料、茶和糖,帝国利用全球的可食用资源,使英国民众得以告别贫穷、单调、绝望的滋味,迎来食物丰腴的年代。作者莉齐·克林汉姆以其新颖而独特的讲述方式,生动描绘了这些食物在英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理解帝国的形成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食物与其他历史资料一样,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社会思潮。本书不仅展现了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英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以及现代世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坦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折页
  • 本书获誉
  • 序 言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一条改变帝国的鱼
  • 第二章 从种植到游牧
  • 第三章 家庭农场的转变
  • 第四章 砂糖革命
  • 第五章 真实的西非奴隶
  • 第六章 东印度的新发现
  • 第二部分
  • 第七章 居民消费变革
  • 第八章 西非农业的迁移
  • 第九章 食品工业的爆发
  • 第十章 乡村酒馆
  • 第三部分
  • 第十一章 变相的自由贸易
  • 第十二章 奔向新世界
  • 第十三章 英国制造
  • 第十四章 饮食殖民
  • 第四部分
  • 第十五章 重建殖民地贸易
  • 第十六章 谷物法变革
  • 第十七章 食物追求的顶峰
  • 第十八章 不良殖民遗产
  • 第十九章 拯救英国行动
  • 第二十章 重新编织世界
  • 致 谢
  • 注 释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译名对照索引
  • 后折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克林汉姆这个书名起的非常好:一方面,寻求更多的食物,解决自身的饥饿问题,是促使英国远渡重洋,拓展殖民的动力之一。在殖民过程中,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一种紧密相连的贸易交换体系。曾经昂贵的,来自远方的食材,走上了普通平民的餐桌,提升了他们的营养水平,更新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但另一方面,这种不平等的全球秩序的建立,又给被殖民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饥饿。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大英帝国的视角,来看看这三百来年的历史

      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读书的口味也越来越有趣了。其实前天就在【得到】的每天听本书知道了这本书存在,也第一时间加入到了书架。可以为昨天那本《精准努力:刘媛媛的逆袭课》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压抑着自己浓浓的兴趣之火,隐忍到了今天。(其实昨天发完图文就开始读了)果不其然,这又是一本超级有趣的书籍。他和之前我阅读的《趣味生活简史》特别像,都是从古人的生活细节着眼。(这里说的古人,指的就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人。不是那些古代文明的人。)那本书是以一个英国教区的别墅为出发点,详细探究了每一个房间的由来,以及相应的历史进程。而这本书则是以,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两三百年为基点,从英国本土、爱尔兰地区、北美地区、加拿大地区、非洲地区、澳洲地区、南美地区、已经和中国之间的种种接触出发,借助每一次对当地饮食的考证,撰写的一部大英帝国的扩张史。之所以我说这本书有趣,并不是说对书里面大英帝国对各国人民的压迫表示赞许,正相反,这本书让我在阅读时,时时存在的那种不适感,恰恰是来自于这种殖民扩张,以及对殖民地人民的那些压榨和剥夺。但是,这些并不是本书的重点。他有趣的地方在于,是非常详尽,且非常生动的,把这 300 年来,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无论是在渔船上,还是进入北美后成为自耕农,将欧洲的农业技术和每周本地的种植技术的结合,以及从腌鳕鱼开始到安格斯牛肉的跨洋冷藏技术为止,各地,各文化,各种族之间饮食的融合过程。这恰恰是我个人的一种阅读恶趣味。这辈子无论是基于经济基础、休闲时间还是环境条件,我都不大能够去往我心仪的那些城市了。而那些已经流失的岁月,就更是不可逆的存在,想要了解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原因是什么,他们都能吃到写什么,如何烹饪的,各地的差异在哪。就只有通过阅读来获取了。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英国人,本国人讲本国史,自然视角与我们不同。比如书里关于当年鸦片战争这一块,作者直言不讳,认为鸦片本身其实被妖魔化了,在他的描写中,鸦片烟对中国人的伤害远没有那么大,他看过的照片,其实鸦片烟馆里的客户还都算是体态均匀,活力正常的。而真正造成面黄肌瘦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饥饿所导致的。之所以当时清政府对鸦片态度如此之强硬,更多的是因为白银外流。因为我想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担心有些同学读到这一段被作者误导,所以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鸦片的危害。首先,鸦片和冰毒、摇头丸、K 粉这些新兴毒品不同,他主要是致幻作用明显,对身体的伤害是慢性的。并不会马上致命。但是他的伤害都是不可逆的,初期多是因为兴奋而造成的心率不齐,传导阻滞等症状,然后经由鼻、口吸入时,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而囤积在体内的毒素会造成消化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书里提到的吸食鸦片可以顶饿,其实是因为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会造成厌食的反应,不是不饿,是不想吃了。最后就是长期服用对神经反应造成的不可逆的损伤。说白了,这种慢性毒药,虽然不如海洛因、病毒那么致命,但是对人绝对是强烈伤害的。千万不要被书里的内容诱导。本国人讲本国历史,多少还是会有些美化的。所以他说的话看看就好,自己分辨哪些是实时,哪些解读是他人为的原因才那么说的。这不算是一本大众书籍,对于这些小众或者偏门题材的历史感兴趣的人仔细选择性阅读吧。我个人觉得有趣,不勉强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虽然英国一手建构的殖民帝国已经是历史的陈迹,全球性经济秩序也在诞生后的几个世纪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它通过存留在世界各地人民的餐桌之上,继续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善于通过食物解析人类历史变化的莉齐・克林汉姆特地选取了 20 种因英国殖民扩展而风靡世界的食物,以点带面地研究了这些物产背后代表的经济生产模式,贸易流动和生活风俗的演变。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紫图图书

        紫图图书,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意的图书公司。唯一连续两届受邀免费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独立出版商, 荣获“中国最美的图书”及多项国内外装帧大奖,多次出版过引领潮流的图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