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围绕600年消费文明史的社会观察巨作。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消费的理念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对社会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之后的发展趋势。

本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之后,特伦特曼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

这部著作兼有专业精妙的学术研究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呈现了在过去数个世纪,那些诱惑我们并且丰富和动摇了我们生活的商品史诗般的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注释
  • 导论
  • 第一部分
  • 第1章 三类消费文化
  • 第2章 消费的启蒙
  • 第3章 物品的帝国
  • 第4章 城市
  • 第5章 消费革命走进家庭
  • 第6章 意识形态的时代
  • 第7章 内部丰裕
  • 第8章 亚洲消费
  • 第二部分
  • 前言
  • 第9章 今天买,明天付
  • 第10章 别这么快
  • 第11章 从摇篮到坟墓
  • 第12章 市场之外
  • 第13章 家乡与远方
  • 第14章 灵魂问题
  • 第15章 “用完即弃”社会?
  • 结语
  • 出版后记
  • 彩插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消费主义是上层给下层挖的坑

    全书近 58 万字,洋洋洒洒梳理了近代 600 年来的消费主义产生和流行的过程,资料很详尽,对于消费主义的道德评判确实没意义,无论是反对的社会民主主义还是支持的古典自由主义都没说到根本,消费主义就是资本为扩大市场竭尽全力的结果,如同游戏制造者需要玩家上瘾,是上层对下层的 “奶头文化 “。全书可当资料看,我借此记录我对消费主义的认识。在马来西亚或印尼,华人公司都是周薪制,因为只有华人才有储蓄的习惯,其他民族都是把钱花光了,才回去上班,如果月薪拿的多,发薪后就可能一半工人都不来上班了。・我 90 年去新加坡时,出国前我在外企酒店拿 400 多 RMB,因为当时国内物资紧缺,钱没地方花(大件电器还要票),还追皮尔卡丹等衣服牌子,出国才发现自己是底层穷人。开始认识 BMW 车,可后来接近到老板的圈子,才知道真有钱的老板不看车子,开豪车的都是二代或演艺界的,有钱老板的标志是有司机,另外最主要是住的街区,国外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出现前,城市最重要的查询检索标识是邮政编码,任何的黄页和地图的搜索都是用这个编码,只要看你住的地方编码,基本就知道你的阶级了。所以住房才是富人的标签。・新加坡从 60 年代开始计划生育,60 后算个断层,所以我有机会跟着混的都比我大 15-20 岁,有一次一个富豪老板语重心长的教育我,要成为有钱人就是持续增加资产,减少负债,不能带来现金收益的奢饰品,名画和黄金也是负债,而消费都是不赚钱的败家二代干的事,有钱人都不喜欢消费,他们要的是赢的成就感。・看马斯克的卧室和扎克伯格的衣帽间,有钱人已经不需要用任何物化的东西证明自己。如果你不玩游戏,看玩家追逐手办和周边,肯定觉得无聊。任何超出生活必须品的消费都是资本为扩大市场进行的营销,包括各种节日,等精神类消费,包括短视频对时间的消费争夺。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揭露这个坑,只有消费主义风行,下层才不可能积累出资本,这样才能不断的为资本工作,各种广告和演艺明星网红们的示范,都是让大众不断去消费。书中也记录日韩的节衣缩食,反对消费进口货,书中也讲到中国人的消费只有印度的三分之一,南美的四分之一,说中国不是消费型社会,西方是用信用卡,各种零首付的金融信贷,让中下层去消费,美国的储蓄率不到中国的一半(17:45),西方遇到了骨子里喜欢储蓄的东方民族,短时间变成了资本输出国,反相输出消费,他们才急忙竖起贸易保护的墙。

      7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吸引你的关注,攫取你的钱包,占用你的时间

      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属性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学上有着十分丰富的意涵。在二十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大行其道的过程中,又促使消费主义更加蓬勃发展,也更加复杂。马尔库塞、弗洛姆等学者早就认识到鼓励和扩大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良性运行大有裨益。因此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各大资本方寻求作用、控制和操纵的战场,进而从营销工程向欲望引导工程不断改进其手段。这本《商品帝国》系统性的讲述了消费理念是如何演变的,以及消费主义对全球和多个具体领域,又有哪些重要的影响。首先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然后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 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是如何征服了当时的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如何改变了私人生活和公共服务。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实

        每日一书:《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本书提供了一剂历史现实主义的良药。不管喜欢与否,我们都需要直面消费文化在过去 500 年里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和恢复能力。在欧洲中世纪盛期,骑士和农奴的 “骑士社会” 兴起了。宗教改革让一种信仰反对另一种信仰。19 世纪,资本家和工资劳动者的工业阶级社会取代了商业社会。工作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但是比起在工厂和工会的盛期,工作在定义我们时远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是消费者,而不是像武士或工人。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如此,身份、政治、经济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 “我们如何消费” 塑造的。品位、外表和生活方式定义了我们是谁(或者想成为谁)及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如今,消费处于一场激烈的公共辩论的中心,两个敌对的阵营都把自己的道德大炮指向了对方。一方是进步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批评家,他们谴责购物、广告、品牌战术和放松信贷将积极、有道德的公民转变成了消极、无趣的消费者。按照这一看法,人们被迫渴望和购买一些他们并不想要也没有金钱和时间享用的物品。“虚假的向往” 已经代替了 “真实的需要”。人们被过多的选择淹没了,变得越来越目光短浅。另一方是消费的支持者,首先且最重要的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他们将选择的自由珍重地看作民主和繁荣的基石。按照这一观点,公民应当有权遵循自己的喜好、自行做出选择,而不需要某些权威告诉他们何者为好何者为坏。在市场上做出选择,就像在选举中投票。干涉前者将破坏后者。消费的历史主要反映了西方崛起的历史。就像西方是现代性的摇篮一样(我们惯常是这样被告知的),西方也是消费社会的诞生地。尽管有种种歧见,但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和尼尔・麦肯德里克都将时尚业视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西方资本主义的活力、欲望和创新背后的驱动力。16 世纪中叶,海盗商人汪直拥有几百条船舰,手下有 10 万多名船员。许多中国商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岛屿上设立基地,从而直接避开 “海禁”;纺织品的一条主要贸易路线就是通过琉球群岛。1557 年,在中国南部海岸的澳门,第一批欧洲商人设立了商栈,这些人是葡萄牙人。17 世纪早期,每年至少有 6 万千克西班牙白银流入中国。1602 年,阿卡普尔科的一名官员告诉西班牙国王,34.5 万千克白银已经被运往马尼拉。不过,即使在当时,中国也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在古典小说《红楼梦》(1791 年)中,不仅出现了欧洲钟表和丝织品,还有西方葡萄酒,甚至是 “西洋花点子哈巴儿” 的说法。通向天堂的道路始于简朴的生活方式。有一句流行的威尼斯谚语这样说道:“轻视尘世万物的人会得到一双翅膀,助他飞向天堂之巅。” 富裕和无节制不单单烦扰着萨伏那洛拉这样的狂热人士。15、16 世纪,威尼斯元老院通过了十几项法规来反对这样一种 “奢侈挥霍的” 生活方式。铺张的婚礼和昂贵的毛皮大衣彰显出在财富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威胁着共和国关于平等和节制的理想。它们还导致了一场消费攀比,令一些公民陷入重重债务之中。文震亨是一个颇有权势的地主,曾因挑战明廷被捕入狱。1645 年,当清军攻陷苏州时,他绝食而死。然而,在其壮年时期,文震亨也是一位新锐鉴赏家,著有《长物志》(约 1615—1620 年)一书。这本书的书名刻意带有讽刺意味,因为它真正的主题是那些对于文雅生活必不可少的事物。在消费社会诞生于英国这个最初的论题中,效仿是需求的根源:需求的促成因素,用麦肯德里克的话来说,是 “渴望像公爵夫人一样穿着打扮的磨坊女工”。这种 “死气沉沉的暴政” 正在慢慢侵蚀家庭的和谐,最重要的是,侵蚀着家庭主妇。女性 ——“家的真正创造者”—— 已经变成了打扫的奴隶。妇女解放,需要先从物品中解放出来。陶特的质朴宣言受到了多种来源的启发。对 “丰裕病” 的分析,将消费信贷视为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中间媒介,通过它,过度消费的理念疯狂传播。很少有主题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关于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头 10 年里发生的事情,一种广为流传的看法认为,为了购买那些并不需要的东西,人们陷入了信贷泥淖。低门槛信贷催生了一股追逐新奇、奢侈商品的热潮,并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今天买,明天付”,这一口号让人们变得目光短浅、以自我为中心,轻信广告商兜售的一种幻觉 —— 拥有的商品越多,越有尊严。在 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改革者首先向比利时和英国学习邮政储蓄制度。一个世纪之后,他们开始把促进储蓄的手段传播到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世界各地,学童会在每周一次的节俭展示中将他们的零用钱存放在老师那里。“二战” 后,800 万学童参与了儿童银行。20 世纪 70 年代,邮政储蓄银行给予日本储户一些使用游泳池、宾馆房间和婚礼大厅的优先权。到那时为止,日本家庭储蓄率已经达到 23%。对 18 世纪中叶的大卫・休谟来说,同情局限于我们的邻人。热爱全人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与之相反,一个世纪后,弗里德里希・尼采谴责道,“爱邻” 是一种自私、堕落的情感,并呼吁人们在更高层次上热爱遥远的他者和未知的将来。这份热爱发展至最高形式时将扩展至一切事物,甚至是鬼魂。韦林针对垃圾发起的战争不久就遇到了一个不可战胜的敌人 —— 成本。分解工厂由于没有资金支持而被迫关闭。居民则抱怨空气难闻,但是没有任何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纽约市就不得不再次把垃圾倒进海里。纽约市的例子象征着当时城市垃圾的辩证法。城市制造越来越多的垃圾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解决方法,比如分解工厂和焚烧炉。到 1914 年,布达佩斯、阿姆斯特丹和伦敦都拥有了自己的分类工厂。新的清洁标准一方面降低了社会对垃圾的容忍程度,另一方面却也让社会制造出了更多的垃圾。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