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幅概览西方文学与思想的地图,一种在当代重读人文经典的新思路,一个用阅读解决人生困境的“冒险”故事。

内容简介

人到中年的作家丹比,带着“解决危机”的隐秘期待,在毕业30年后选择回到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之上,重读那些伟大的人文经典。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尼采、波伏瓦、伍尔夫……近30位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简明扼要的导读和评论,勾勒出一幅概览西方文学与思想、通读西方文明史的清晰地图。

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丹比逐渐体会到,“回到纯粹的阅读”这件事本身,正在帮助他冲破二手信息织成的迷雾,带来身心的平静,也引导着他去不断寻找和“试穿”不同的自我;而在课堂上参与师生之间的论辩,则让他意识到经典正在反复的重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既包含着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精神,也映照出当下年轻一代的思考和判断。这场重回校园、重读经典的生活实验,也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伟大冒险。

目录

  • 版权信息
  • 楔子
  • 书单
  • 第一学期
  • 第一章 荷马1
  • 第二章 萨福
  • 第三章 柏拉图1
  • 第四章 荷马2
  • 第五章 柏拉图2
  • 第六章 索福克勒斯
  •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
  • 第八章 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得斯
  • 第九章 维吉尔
  • 第十章 《旧约》
  • 第十一章 《新约》
  • 第十二章 奥古斯丁
  • 第十三章 马基雅维利
  • 第十四章 霍布斯与洛克
  • 第十五章 考试
  • 第二学期
  • 第十六章 但丁
  • 第十七章 薄伽丘
  • 第十八章 休谟与康德
  • 第十九章 蒙田
  • 第二十章 卢梭
  • 第二十一章 莎士比亚
  • 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
  • 第二十三章 简·奥斯汀
  • 第二十四章 穆勒
  • 第二十五章 尼采
  • 第二十六章 波伏瓦
  • 第二十七章 康拉德
  • 第二十八章 伍尔夫
  • 尾声
  • 附录 早期书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幅概览西方文学与思想的地图,一种在当代重读人文经典的新思路

    人到中年的作家丹比,带着 “解决危机” 的隐秘期待,在毕业 30 年后选择回到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之上,重读那些伟大的人文经典。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尼采、波伏瓦、伍尔夫... 近 30 位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简明扼要的导读和评论,勾勒出一幅概览西方文学与思想、通读西方文明史的清晰地图。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或许能找到自己(《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读书笔记)

      阅读到底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知识亦或经验,智慧亦或快乐,或许都有,毕竟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只是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阅读对一个人会有莫大的好处,到底这个好处到底是什么,会让所有人都得到共识?这本书多少给了我们一些答案。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读书笔记。嗯,我愿意说这是读书笔记,而不是所谓的著作。作者作为一个中年中产,在一个本已经熟悉的世界里,重新回到校园,去上了一堂大一新生的必修课。课程的内容说起来足够简单,就是在两个学期内,一起阅读一系列的经典作品,并在课上在教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但是,其实这是一门足够难的课程,谁都知道要是在一两个星期内,读一本那么艰深的作品,还需要形成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是,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或许当我们坚持过来,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多么值得的冒险和旅程。因为在这里,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如何找到自己。为什么阅读经典?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总归是因为穿越了时间,这些经典也成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底色。知道这些底色是怎么涂上去的,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文明会有那么多的可以和不可以。当然,我们不得不认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这些经典有可能是被选择流传下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整部书一直存在的一个线索,就是当不同文话背景的人来读这些西方经典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感觉自己被灌输,或者说被强迫接受一种价值观的感觉。但这就是所谓的成长的一部分。成长不会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和话语体系下,不断强化自己已经知道的一切,然后变成一个顽固不灵的垂垂老者。不是吗?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所熟悉的,那或许是没有真正走出去过,或许是还没有遇到过观念上的挑战。我们身边这样的,确实不在少数,他们蜷伏在自己精心搭建的茅草屋下,然后小心翼翼地告诉自己,这就是所有的世界。只是,当真有风雨来临的时候,茅草屋总归是要塌的。没错,这个世界就是多元和复杂的,而且这一点已经在历史上被无数的聪明人思考过、验证过、体会过。而这些经典的文本,其实正是他们在应对这是多元的世界过程中,留下来的思考结果和解决方案。没有错,它们都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不可否认,它们都在一定时间内给予了当时的人类文明以方向,而我们当今的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的积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有些东西已经成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或者说已经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抹底色。这些经典:“最为有力地告诉我们人可以怎样活。它们戏剧化地呈现了我们当中任何一人所能爱、所能承受的苦难、所能接受的知识的最大限度。它们对文明生活的可能性提供了最直接的再现,也显现出文明生活解体后会有什么灾难。” 那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接受的是什么?我想,或许是一种不断确认自己的过程。没错,不是确认这个世界,而是确认自己的过程。因为在阅读这些经典文本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这个观点我知道,而这个观点原来是从这本书、这个人那里来的,他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这些思考,他当时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我们一不小心把自己抛给这些经典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自我以为的聪慧、洞见、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大多数都曾经被这些聪明人看见过、想到过。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确认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有道理的,因为曾经有太多人意识到了我们身边的这一切,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确认自己还有太多需要补足自己的地方,因为这就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在我所受过的高等教育里,没有类似书里这种重读经典的课程。对大学的认识,我还是停留在分类学科的知识建立的过程,更重视的是外部知识的获取,重视的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只是,书里告诉我们:“你们在这里是为了很自私的原因,那就是要建立自我。自我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继承得到的。”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如何继承人类文明,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建立自我。没错,自我是自己的创造出来的,继承不来的。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会有那种不舒服,但就像作者说的,教育从来都不会让人感到舒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学习的是,发现在自己的不接受和厌恶,在这个同时就会发现自己真正怕的的是什么。“自我是形成在欲望和恐惧之上的。它的形成包括了你所拥有的,也包括了你所欠缺的。” 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面对还没到来但一定会到来的困境、挫折和打击。我很喜欢这本书传递出来的状态。作者不是在说教,不是在灌输,只是在表达,表达的是他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体感。说实在的,在当今这个时代,最不缺少的就是知识性的传达,缺少的正是这种真诚的、需要读者参与的表达。不可否认我们需要那些经典的文本,也需要那些结构精准、信息准确的文本,但同样也需要这种真诚的、把自己打开的文字。只有通过这样的文字,我们才能走进别人的内心,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文字,我们才会知道把自己打开也没有那么危险。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打开,把别人放进来、把自己给出去,我们才能够在这种碰撞中逐渐形成真正的自己。每个自己都是一个复杂的自己,一定要接受这件事。成长不是所谓的更优秀、更厉害,成长是更复杂。而只有当我们知道了好多事情以后,我们才能够让自己更加复杂,至少知道自己在哪里有的选。从这角度说,至少,阅读是一个最方便而且最安全的方式了。阅读或许真的能找到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伟大思想对话,不虚此行

        当自己与越来越多的人闲聊、讨论,这过程所产生的许多不同观点和矛盾的发生,就越明白多读书的好处,真的才能深刻地理解苏格拉底说过的,“不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这么有灵魂冲击的话。与伟大思想对话,才不虚此行。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