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量化绩效考核弊端解读及员工能力增长人力资源管理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解读了量化绩效考核的成因以及弊端,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实施量化绩效考核不能带来业绩的持续提升,向读者系统地阐述基于员工能力增长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思路与架构,内容涵盖了经营理念、经营方针、思维方式以及绩效考核、薪酬结构、专业资格、人才培养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模块。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前言
  • 目录
  • 第一章 反思:“成果主义”还能走多远
  • 1 宏观环境已变,企业的用人观何时改变
  • 招工难与人工成本上升
  • 对人才,别再做“拿来主义”者
  • “拿来主义”的弊端
  • 培养人才不能虚张声势
  • “管人”与“忙业务”互相矛盾吗
  • 2 “成果主义”是“激素”:从“双赢”到“双输”
  • “以结果论英雄”是否合理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品质和创新正在远离
  • 员工流失的“元凶”
  • “成果主义”必将衰落
  • 3 稻盛和夫:京瓷不实施“成果主义”
  • 日本企业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
  • 戴明的“红珠实验”
  • 如何改变结果
  • 提高积极性就能提高绩效吗
  • “积极性”与“绩效”的关系
  • 4 尊重因果规律,优化系统
  • 紧盯过程,让结果自然发生
  • “黑箱理论”
  • 用“假设—验证”实现过程管理
  • 过程做好了,结果却不好,怎么办
  • 关注过程=培养员工能力
  • 第二章 解惑:“成果主义”下的八大疑问
  • 1 为什么薪酬制度反复修改,员工还是不满意
  • 没有钱的企业从何谈激励
  • 双因素理论:员工的抱怨不可能杜绝
  • 2 目标管理和KPI考核是提高绩效的最好方法吗
  • 戴明:中国人被目标管理误导了
  • 盯着数字目标无法提高绩效
  • 让各部门相互竞争还是合作
  • 目标管理被误解了
  • 3 阿米巴经营 能让企业重生吗
  • 如何理解“销售额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 什么是“单位时间附加价值”
  • 业绩与收入不能直接挂钩
  • 员工爱“赚钱”,更爱“一辈子赚钱”
  • “分”是手段,“合”是本质
  • 导入阿米巴的企业真的成功了吗
  • 阿米巴如何激励员工
  • 不搞“成果主义”不代表“吃大锅饭”
  • 中国企业应该导入阿米巴经营吗
  • 4 年度经营目标 怎样定才准确
  • 所谓“准确”的目标只是海市蜃楼
  • 真的要挑战高目标吗
  • 别把管理变“笨”了
  • 5 “给平台,重激励”  就能培养人才吗
  • 经验VS思维方式
  • 人才是训练出来的
  • 6 企业应该实施股权激励吗
  • 华为因为什么而成功
  • “固有积极性”VS“体验积极性”
  • “狼性”≠“野性”
  • 员工会像老板一样思考吗
  • 企业何时导入股权激励最佳
  • 7 计件工资制和提成工资制应该改变吗
  • 计件工资制限制生产效率的提高
  • 都是“懒政”惹的祸
  • 提成工资制不能实质性地提高销售额
  • 用什么替代提成工资制
  • 8 绩效考核一定要量化吗
  • 量化考核扭曲了经营的目的
  • 量化考核能带来公平吗
  • 学会用感性来评价员工
  • 第三章 揭秘:构建“实力主义”经营机制
  • 1 大多数企业一直 “在北极寻找企鹅”
  • 发挥不出来的管理功效
  • 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服务OR监督
  • 管人的根本目的就一个
  • 脱离业务没法管人
  • 2 转变价值观
  • 经营者与员工,谁是问题的根源
  • 关注过程,还是只要结果
  • 从改变观念开始
  • 3 解读“PDCA循环”:让日本企业腾飞的助推器
  • 经营者应该在企业内“坐阵”吗
  • “PDCA循环”绝不简单
  • 在“假设—验证”中成长
  • 没有逻辑就别谈“PDCA循环”
  • 4 经营方针: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南针
  • 谁该对提升业绩负责
  • 经营方针的两种类别
  • 不要混淆战略和战术
  • 用逻辑性和客观性替代经验主义
  • 5 制定经营方针
  • 对经营进行管理
  • 经营管理的概念方程式
  • 为什么中小企业不重视经营方针
  • 必须紧抓主要矛盾
  • 现场比数据更重要
  • 6 绩效考核:达成目标的同时让企业体质变得更强
  • 考核什么未必得到什么
  • 考核的目的是引导方向
  • 到底要考核些什么
  • 如何设置绩效指标
  • 谁来创造与谁来执行
  • 定性考核更加客观公正
  • 让员工一开始就做对的事情
  • 绩效考核传递企业的价值观
  • 7 薪酬:让员工收入持续稳定地提高
  • 企业经营就是解决好“分钱”的问题吗
  • 浮动薪酬真的能浮动吗
  • 让员工看得到未来
  • 将经营理念注入薪酬结构
  • 要“共生”不要“共赢”
  • “水坝式”经营:从“疯牛”到“慢牛”
  • 8 人才培养:用不花钱的方法“批量制造”人才
  • 靠“上课”培养不了人才
  • 培养人才要花多少时间
  • 分工方式决定人才数量
  • 学会“拔苗助长”
  • 给员工赋能的基础:自立化
  • 集权还是分权
  • 真正的激励是人的成长
  • 9 资格:为员工提供“双通道” 的职业发展道路
  • 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经营机制
  • 能力大于岗位
  • 实力才是最有价值的“能力”
  • 如何评估实力
  • 资格等级引导员工创新
  • 能上能下
  • 职业发展的新通道
  • 第四章 变革:从“成果主义”迈向“实力主义”
  • 1 如何让经营哲学 在企业落地生根
  • 彻底落实经营理念
  • 真的是知易行难吗
  • 实践是最好的推广
  • 2 用灵活有效的经营方针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 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 通过经营方针引领创新
  • 方针管理不会抹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不要“东施效颦”
  • 通过执行来检验经营方针的正确性
  • 3 从“成果主义”过渡到“实力主义”
  • 再看“成果主义”的本质
  • 先搞清楚问题再谈变革
  • 从“成果主义”过渡到“实力主义”的三个步骤
  • 封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指导我们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书

    这本书就讲了一件事 —— 薪酬不应该和业绩挂钩。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还有些疑惑,薪酬不再与绩效挂钩,那要怎样来提升企业的业绩呢?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就是因为我仍然处于 “成果主义” 的思维之中,而现在我们所处的新的竞争时代,更应该拥有的是 “实力主义”,而非 “成果主义”,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我们激励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当我们去激励 “成果” 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得到成果。看起来好像是没问题,但如果员工为了获得成果,采用的方法并不健康呢?企业会不会仅仅收获了短期的成果,却失去了长期的健康发展呢?而当我们去激励 “实力” 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断地提升员工的实力,而当员工的实力提升了,我们想要的业绩成果自然就会出现。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员工实力的提升,还能收获培养员工实力的一个系统,我们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实力更强的员工,我们自然也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想要的业绩成果。很明显,“实力主义” 才是能够让员工、企业、客户、社会多方共赢、持续创新的正确路径。这本书,可以给你更加详尽的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果主义还是实力主义?此书可解困惑

      这是一本容易被忽略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经营企业从 “成果主义” 转向 “实力主义”,有其前提条件。比如,行业大环境是不是在上行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在没在风口上,实力提升是不是一定带来成果,它们之间是不是成因果关系,企业的发展处于什么阶段等等。不管怎么说,企业的实力确实是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重点关注的方面,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成果主义,因为所有的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会指向最终一个结果,要拿成绩要赚钱要养活员工,所以我认为两者并无高低之分,也不是相互对立的,应该是相互促进彼此关联的。我们应当灵活的把握和综合的应用,把两者的优势发挥出来,结合在一起,才能把企业的更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