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4千字
字数
2022-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推荐朱子晚年的礼学巨著《仪礼经传通解》。
内容简介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晚年倾注巨大心血编撰的一部礼学巨著,既体现了朱子体大思精的礼学架构,又表现了与他中年不尽一致的学风。庆元以后,朱子学风渐向“汉儒之学”转变,这种在整理礼学文献时所发展出的接近于清儒朴学的学术方法,表明考据学本为朱子学所具足,这正是晚明至清考据学风兴起的一个内生来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导论
- 一、朱熹晚年礼学思想的内核——《仪礼经传通解》
- 二、前贤对《仪礼经传通解》的评述
- 第二章 《仪礼经传通解》的纂修
- 第一节 《仪礼经传通解》的主要内容
- 一、《仪礼经传通解》章节大意
- 二、《通解》的编撰思路
- 第二节 朱熹纂修《仪礼经传通解》的过程
- 一、纂修《通解》前朱熹礼学的特质:务求践履
- 二、中年以后动议编纂《仪礼经传通解》
- 三、暮年开始全力编纂《通解》
- 四、濒危之际朱熹对《通解》的安排
- 第三节 朱门弟子在纂修中发挥的作用
- 一、黄榦负责纂修《通解》的丧礼部分
- 二、朱熹去世后《通解续》的纂修
- 三、《通解》的纂修与闽学派的形成
- 第三章 《仪礼经传通解》的版本及流布
- 第一节 《仪礼经传通解》宋刻诸本
- 一、宋嘉定南康道院刊本
- 二、宋宝祐元年白鹿洞书院刊本
- 第二节 宋以后《仪礼经传通解》诸版本
- 一、明正德十六年辛巳刘瑞刊本
- 二、康熙二十四年吕氏宝诰堂刊本
- 三、清乾隆十八年癸酉梁万方聚锦堂重刊本
- 四、朝鲜本
- 五、和刻本
- 六、其他清刊本、抄本
- 第三节 《仪礼经传通解》在宋代礼学中的位置
- 一、朱子礼学与王安石礼学——三礼史的视角
- 二、《通解》与《仪礼集释》——解经学的视角
- 三、《通解》与宋代礼制——政治制度的视角
- 四、《通解》与《朱子家礼》——践履的视角
- 第四节 《仪礼经传通解》在东亚的流布
- 一、朝鲜重刊《仪礼经传通解》之过程
- 二、朝鲜刊《通解》对朝鲜朱子学的影响
- 三、《通解》经由朝鲜半岛在日本的影响
- 第五节 《仪礼经传通解》的校勘价值举隅
- 一、《通解》所引《大戴礼记》的校勘价值
- 二、《通解》所引《新书》的校勘价值
- 三、《通解》所引《孔丛子》的校勘价值
- 第四章 《仪礼经传通解》对三礼注疏的吸收与修正
- 第一节 尝试以“例”贯通三礼
- 一、发经传之正例
- 二、释经传之变例
- 三、发《通解》之凡例
- 四、提示相参互见
- 第二节 补充或申发注疏
- 一、补经
- 二、补注
- 三、补疏
- 四、补行礼心境
- 五、补充变礼背景
- 第三节 纠驳三礼郑注
- 一、疑注有讹
- 二、从疏匡郑
- 三、纠注之失
- 第四节 商榷三礼唐疏
- 一、揭疏之讹
- 二、疑疏有误
- 三、纠疏之谬
- 四、据注纠疏
- 第五节 不从注疏而另创新解
- 一、依其他经传立说
- 二、依常理经验立说
- 三、依训诂校勘立说
- 四、依上下文立说
- 第五章 《仪礼经传通解》所见朱熹的解经策略
- 第一节 不薄今人爱古人:参考唐宋诸贤观点
- 一、刘敞
- 二、张载
- 三、程颐
- 四、陈祥道
- 五、吕大临
- 六、陆佃
- 七、叶梦得
- 八、张淳
- 第二节 详校异同:朱熹的校勘学
- 一、校讹文
- 二、校脱文
- 三、校衍文
- 四、校倒文、错简
- 五、评版本优劣
- 第三节 阙而存疑:朱熹的考据理念
- 一、揭经传注有阙义
- 二、列异同而无所取
- 三、疑经传文字有误
- 第四节 朱熹的训诂方法
- 一、形训与声训
- 二、义训
- 三、考训
- 四、因上下文而训
- 第五节 黄榦对朱熹解经理念的继承
- 一、重体例,通经传
- 二、尊朱说,明家法
- 三、可操作,重践履
- 第六章 《仪礼经传通解》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第一节 重审朱熹晚年的“考据学转向”
- 一、“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的对立与容摄
- 二、《通解》所见朱子晚年的治学旨趣
- 第二节 《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对后世的影响
- 一、编撰框架和思路的影响
- 二、清儒的通礼著作
- 第三节 《仪礼经传通解》影响下的清代礼学
- 一、朱子启疑,清儒继业
- 二、朱子考订,清儒绍述
- 三、朱子考定,清儒谳疑
- 第四节 《仪礼经传通解》存在的不足
- 一、割裂经文,信从杂书
- 二、分类勉强,体例稍杂
- 三、考据不密,间有疏失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古人著述类
- 二、今人著作类
- 三、论文类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