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数字化时代中国企业组织管理的引领者陈春花教授,阐释当今提升组织效率、获得高绩效的根本方法——协同。

内容简介

市场瞬息万变,你是否痛彻于反应迟缓的层级结构,无法快速响应?客户需要的是极致的体验,你是否苦于厚重的部门墙,无法有效整合?客户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如何才能快速组织内外资源,协同共赢?

管理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提升效率。百年管理通过分工、分权、分利,带来了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的提升。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外部环境已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由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取得绩效的关键由“分”转向“合”。协同才能获得组织内外的系统整体效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未来。

互联网世界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体自我独立,二是万物互联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能量可以得到足够的释放,同时要完成目标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结合在一起。协同的人越多,效率就越高,协同不仅包括组织内部人员的协同,还包括与组织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协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为什么是协同管理
  • 第一部分 协同管理的基础
  • 第一章 观点与判断
  • 颠覆已然到来
  • 组织管理的新挑战
  • 基本观点
  • 基本原理
  • 观察到的现实
  • 第二章 效率及其认知
  • 分工与劳动效率最大化
  • 分权与组织效率最大化
  • 分利与人的效率最大化
  • 协同与系统效率最大化
  • 第二部分 协同管理的关键构成要素
  • 第三章 企业边界
  • 企业边界的本质
  • 生产边界与组织边界延展
  • 边界融合与边界模糊
  • 跨界重构
  • 第四章 基于契约的信任
  • 契约及其构成
  • 组织内外的信任
  • 基于契约信任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组织内协同
  • 组织结构重组
  • 责任与角色认知
  • 个体适应性行为
  • 新价值体系
  • 第六章 组织外协同
  • 价值扩展
  • 互为主体的共生模式
  • 组织集群
  • 强链接
  • 第三部分 协同管理的生成
  • 第七章 协同价值取向及其塑造
  • 一项关于协同管理价值取向的研究
  • 协同价值取向构建基础
  • 协同价值取向内涵
  • 价值取向力量
  • 第八章 管理层的反应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 管理层的主要假设
  • 管理层价值观及其对组织成员的影响
  • 有效的沟通及其对组织成员的影响
  •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 第九章 培养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及其特征
  •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培养
  • 结语 协同带来无限可能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协同

    本书的四个基本观点企业必须是个整体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共生是未来组织进化的基本逻辑价值网络成员彼此互为主体今天组织管理需要回答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万物互联时代下企业如何面对不确定性持续获得高效率。分工依然在释放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人的效率上具有效力,但伴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组织平台化、生态化趋势带来更大价值的系统效率释放。契约和信任相结合,带来了新的组织形式、雇用关系、联盟状态等,不断突破现有组织边界。基于契约的信任在强链接的支撑下,构建出具有系统效率的 “共生空间”,个体和组织因为被赋能和激活,创造出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型组织价值创造 —— 共生时代的协同价值。管理要解决企业现实困惑,而对于困惑的解答的关键,在于以组织有效性作为出发点,从整体论的系统视角展开。组织在强个体的情况下如何改变管理范式,打造组织平台,支持和激活个体创造力;组织如何将优秀的个体结合在优秀的平台上,充分提升和释放组织创造力;如何将相同甚至不同领域的组织,转化为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进行高效协同价值创造。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协同是系统效率的来源,是提升企业外部效率的关键

      《协同》这本书,应该和《共生》搭配着看,正应为 “共生”,组织管理才是协同的。
       
      陈教授在此书中,提出了 “协同成为效率的来源”,这是互联网时代,是 “共生” 环境下,效率的新来源,确切地说是跨越传统企业边界,与外界协同获得更大系统内的系统效率的途径。
       
      既然说协同解决的是企业如何获得外部效率的问题,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本书的副标题,突出了 “数字化时代”,同时,本书在第一部分说完效率来源的四个阶段之后,就马上开始讨论 “企业边界” 问题,因为既然 “协同” 是获得企业外部效率的方法和途径,那么,什么是 “外部”?什么是企业内部?也就是企业的边界到底在哪里?陈教授的回答是:“顾客在哪里,企业的边界就在哪里”。这个回答很棒,而且看到这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一是,不是在原有的企业理论框架下去解释协同的问题,协同的问题超出了原有企业的框架,也超出了效率来源的传统认知。对,你关于分工是效率来源的认识,已经是传统认知了。二是,用交易费用解释企业边界的理论,也成为了了传统认知。什么是 “以客户为中心”?如果连企业的边界都由客户需求来决定,那么,这就是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了。
       
      既然企业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了,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客户需求是没有边界的,那么,企业是不是也就会变得没有边界?没有边界,是 “无边无际” 吗?没有边界,因为 “跨界” 才会如此普遍。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所有企业都需要跨界吗?
       
      虽然说,我们先看到的是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跨界了。那么,我们自己的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尤其特别的是传统大型企业,要不要跨界?陈教授同样给出了答案,跨界有两大必备条件:一是客户有需求(企业边界跟着客户需求走),二是技术复杂性程度(技术越复杂,对企业提出了越高的要求,企业跨界也就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所以说,企业要不要跨界?取决于客户需求和技术复杂性,如果两者都在提升,那么企业伴随着满足客户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成为跨界者。
       
      再回答协同的问题上来,协同,主要是企业获取外部效率的关键,那么,也就是说,协同会涉及到很多个独立个体企业之间的关系,因而,“信任” 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当然,我们知道,任何信任都是一个 “长期主义” 的事情,需要时间来培养。正如马云说的那样,阿里十几年来,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培育信任。当然,信任除了时间的积累,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制度。所以说 “契约” 极其重要。
       
      看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 契约。不论是经济学、社会学,还是政治学、管理学和法学,所有的社会学科,都会研究契约的问题。陈教授指出,在企业与员工的契约中,三种契约至关重要:经济契约、心理契约和社会契约。同时,还存在 “个性化契约” 在实践中也十分重要。
       
      看到这里,我们就发现了,陈春花教授这边《协同》,是需要很多基础知识积累的,当然,陈教授在书中,也做了很好的概括总结,譬如说开篇就对效率来源做了四个阶段的阐述,从分工带来劳动效率、分权带来组织效率到分利带来人的效率,再到协同带来系统效率。所以说,读此书,在思维上是一次突破,对管理学、经济学,甚至社会学的发展,也是一次思想盛宴。真是难得有这样的书,全篇都能够在清晰的概念辨析基础上,能够在前人思想的总结上,构筑起自己理论的金字塔,读来有时有料,十分带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先撇开外界对作者的争议,这本书至少还带有一些学术的味道。事实上,“协同” 这个概念是作者近几年在各类场合以及多本自己的书中强调的概念。在我的理解,“协同” 要比我们平时所说的协作要更进一步,它强调大家在差异的基础上,能够互相弥补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一切行动都是自发的,大家可以协调并且保持步调一致。要做到这样,就需要从不同维度去开展工作,这本书就提到了多个维度,而且能够从过往的一些理论研究中找依据。作者说的当然不是正确答案,但能给我一些启发,至少我学习到了很多理论。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