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楚辞学文献考论及阐释研究”的最终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考论清代楚辞学文献和学者资料,在地域文化和阐释学的视野下,运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差异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现清代楚辞学的发展轨迹、特征和成就,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视角的缺失。

本书有助于更清晰地、立体地把握清代楚辞学的研究理路、内在联系和整体风貌,进而借助新的学术时空观,为当下楚辞学研究提供新的观念、视角和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清代楚辞学文献综考
  • 第一节 现存清代楚辞学著作综录
  • 第二节 已佚或未见的清代楚辞著作考录
  • 一、已佚或未见的清代楚辞著作综录
  • 二、清代楚辞佚籍相关资料考
  • 第二章 清代楚辞学者资料考
  • 第一节 有传世楚辞著作的清代学者综录
  • 第二节 清代佚籍楚辞学者考录
  • 第三节 清代楚辞学者身份和学术师承
  • 第四节 清代八家楚辞学者资料考
  • 一、董国英里籍、生平和著作考
  • 二、鲁笔里籍、生平和著作考略
  • 三、郑武生平、家世和交游考
  • 四、吴世尚生平著作考
  • 五、江中时生平著作考
  • 六、梅冲家世生平著作考
  • 七、林仲懿生平家世考
  • 八、陈大文里籍生平考
  • 第三章 清代楚辞学者多元化的阐释取向
  • 第一节 兴怀故国:明遗民的楚辞研究
  • 一、思想性和个性化:明遗民楚辞研究的特质
  • 二、萧云从《离骚图》:处乱托忧的遗民之思
  • 三、以屈继《诗》、庄骚融通:钱澄之学术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义理阐释的儒学倾向
  • 一、君臣大义:李光地的阐释原则
  • 二、以《中庸》为理论阵地:林仲懿的阐释特点
  • 三、本孝作忠、以身殉道:梅冲的阐释路径
  • 第三节 阐释学视野下的屈原评价
  • 一、忠怨之争的由来与朱熹“过忠”之论
  • 二、清代屈原圣贤化的诠释理路
  • 三、非“怨”与主“怨”的对垒
  • 四、由“忠”而兼“孝”的推衍和改塑
  • 第四节 基于直觉感悟的阐释活动
  • 一、“直觉感悟法”的生成与运用
  • 二、对沈亚之《屈原外传》的接受
  • 三、旷世同符、映照自身:郑知同的楚辞研究
  • 第四章 清代楚辞文学研究的特点和成就
  • 第一节 清代《楚辞》评点概况
  • 一、清代《楚辞》评点著作的界定和版本
  • 二、清代《楚辞》评点的评点形态和圈点符号
  • 三、清代《楚辞》评点的特色和成就
  • 第二节 以时文法解《楚辞》的阐释倾向
  • 一、带有技术特色的文法批评
  • 二、以时文法解骚的典型:鲁笔《见南斋读骚指略》
  • 三、对评点及时文法解《楚辞》的评价
  • 第三节 文理血脉:对楚辞章法结构的把握
  • 一、文脉贯通的目的和要求
  • 二、节段结合:对结构的精细化分解
  • 第四节 对楚辞艺术手法和境界的探寻
  • 一、对《楚辞》艺术手法的深刻辨析
  • 二、对《楚辞》艺术境界的细心寻绎
  • 三、对《楚辞》创作心理的精彩揭示
  • 第五节 “象喻”式批评方法的运用
  • 一、自然地理之喻:文脉构思
  • 二、声音图画之喻:情感体悟与诗画融通
  • 三、生命之喻:结构分析的三个层面
  • 四、“水月镜花”与反诠释倾向
  • 第五章 朴学之风与清代楚辞学
  • 第一节 朴学背景下的清代楚辞研究
  • 一、严谨朴实的学者态度
  • 二、实地考证的治学方法
  • 第二节 戴震《屈原赋注》的朴学成就
  • 第三节 清代楚辞音韵研究的成就
  • 一、《屈原赋注·音义》析论
  • 二、方绩《屈子正音》析评
  • 三、江有诰《楚辞韵读》研究
  • 第六章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清代楚辞学
  • 第一节 清代楚辞学的地域分布
  • 第二节 桐城与桐城派的楚辞学
  • 一、男女君臣之喻:方苞的《离骚》论
  • 二、从姚鼐到吴汝纶:归辞赋、重辞章
  • 三、父子承继:梅冲、梅曾亮论《离骚》
  • 四、方东树《昭昧詹言》的楚辞论
  • 五、桐城派殿军马其昶的楚辞学
  • 第三节 湖湘地域传统与楚辞研究
  • 一、湖湘楚辞学的地域分布和概况
  • 二、存君兴国的忧患意识
  • 三、义理阐释的经世之风
  • 附录:清代楚辞学简要年表
  • 参考文献
  • 一 古籍(按著者时代先后次序)
  • 二 近人今人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次序)
  • 三 论文(按发表时间先后次序)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