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回到帝国争锋困境的历史现场,揭示东西方大分流的隐秘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东西大分流”切入,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共同回顾1522—1582年间那段风起云涌的六十年。

这段时期,大明帝国、日本战国时代、奥斯曼帝国、法国瓦卢瓦王朝、英国都铎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及葡萄牙阿维什王朝等在世界舞台上展开角逐。我们不禁好奇,这些国家当时的统治者是谁?它们庞大的开支又是如何得以维系?在国际舞台上,是冲突与战争主导了时代的脉搏,还是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交融?同时,各国的文化领域又绽放出怎样的璀璨光芒?

本书以此为脉络,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些国家的政权更迭、财政体系、军事冲突与贸易往来,还细致描绘了它们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辉煌成就。通过这一甲子年的全球史画卷,本书揭示了“大分流”现象背后的隐秘逻辑,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洞察文明兴衰的奥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绪论 1522年的世界:大分流的前夜
  • 第一章 谁在统治:权力的发动机
  • 第二章 钱从哪来:各国的“捞钱之道”
  • 第三章 亚欧角力:“战争与和平”
  • 第四章 雅俗之间:各国的“文化生活”
  • 结语 1582年,及其之后的世界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切都是资源之争

    这本书像部历史版的《权力的游戏》,没有主角光环,只有赤裸裸的资源争夺。作者用 1522 到 1582 这 60 年的时间切片,把大明、日本、奥斯曼、英法西葡这些当时的世界 “顶流” 国家拉到同一个舞台上,掰开了讲它们怎么搞钱、怎么打仗、怎么玩权谋,最后一步步走向了东西方命运的 “大分流”。嘉靖皇帝在紫禁城里修仙炼丹的时候,亨利八世正忙着和罗马教廷闹离婚;苏莱曼大帝的奥斯曼铁骑横扫东欧时,葡萄牙人正往澳门运火炮。书里这种 “上帝视角” 的对比写法 能让我们相当直观的了解当时的时事时势。作者把各国的财政账簿翻得哗哗响 —— 大明收农业税收到农民起义,法国王室靠卖官鬻爵度日,西班牙从美洲搬银子搬到手软。这些细节堆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所谓 “大分流”,早在这六十年里就埋下了伏笔。比如书里提到,同样是搞中央集权,大明玩的是 “内阁 + 司礼监” 的办公室政治,而英国都铎王朝靠的是 “宗教改革 + 议会拉扯”,结果一个越收越紧,一个在对抗中攒出了现代国家的雏形。战争场面写得像战略游戏复盘。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还没成型,葡萄牙的商船已经在印度洋和明朝走私船打交道。作者特意拎出 1522 年这个节点 —— 麦哲伦船队刚完成环球航行,嘉靖皇帝刚登基,日本战国大名们正杀得眼红 —— 说这是全球化 1.0 版本的启动键。书中还藏着不少反常识的观察:比如奥斯曼帝国看似强盛,其实财政早被战争拖垮;法国瓦卢瓦王朝搞 “文艺复兴” 风光无限,背地里全靠意大利银行家的舍银续命。这本书中所附的资料确实相当多:各国财政数据、官职制度、贸易路线图塞得满满当当,如此高密度的硬核资料 让人读起来确实有点 “信息过载” 之感。但换个角度看,作者这种扎进资料堆的较真劲儿反而更有说服力 —— 至少能看清,所谓 “西方崛起” 根本不是命中注定,而是无数偶然碰撞的结果。就像作者在分析英国纺织业时说的,若不是殖民地棉花和煤炭凑巧在手,工业革命的火花未必能烧起来。在这里,历史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群摸黑过河的人,在 1522 到 1582 年的关口上,各自押下了改变世界的赌注。本书作者华腾达是位深耕全球史研究的学者。他的写法明显带着 “加州学派” 的影子,但又多了点中国视角 —— 比如详细拆解大明财政如何被白银绑架,对比欧洲君主们的 “资本原始积累”,这种双向比较既破了 “西方中心论” 的套路,也没把中国写成受害者,反而呈现出 16 世纪全球联动的复杂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