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NHK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无缘社会》采访组一手采访资料大公开。

内容简介

“无缘社会”这个词汇,是从一次聊天中聊出来的。它意味着“和任何人都没有联系”。日本NHK电视台的记者在听到几例路毙的孤独死者案例之后,开始了对于“无缘社会”的采访。

没想到的是,采访拉开了更大的黑幕。有一种痛苦叫做“无关”,有一种死亡叫做“孤独”。高龄、无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不回家乡,也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无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

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却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热衷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赴他乡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现代人的孤独死,就在眼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引子 “无依无靠者”与日俱增的日本
  • 邂逅失去“关联”的人们
  • 新的死法——“无缘死”
  • 第一章 追踪“在途死亡者”
  • 彩虹大桥下的溺死者尸体
  • 死者的搏斗姿态
  • 三万二千名“无缘死者”的去向
  • “无缘死者”=“在途死亡者”
  • 归纳在仅仅几行字里的人生终点
  • 死亡之前的生活轨迹
  • 房龄四十年的二层公寓
  • 死亡现场公寓里的房客
  • 合同里写着的真名
  • 担保人与钉子袋
  • “蹲点刑侦一科”时期的痛苦记忆
  • 线索出现在供餐中心
  • 二十年间“不迟到”、“不缺勤”
  • 保存着的履历表
  • 用“秋田”和“电话号码簿”检索
  • 前往大森君的老家秋田
  • 大森家的坟墓
  • 寻找大森君的同届同学
  • 借款担保人
  • 失去与故乡的关联
  • 一直工作到临终的原因
  • 大森君留下的人生痕迹
  • 被拆除的公寓
  • 自杀的公寓房客
  • [专栏] 悄然普及的“直送火葬”
  • 无人送终的生命终点
  • 生前签署“直送火葬”合同
  • 第二章 日趋脆弱的家庭纽带
  • 急剧增加的遗体拒领
  • 新行业——“特殊清扫业”
  • “四时独吟红蜻蜓”
  • 被遗弃的骨灰
  • 无人认领的骨灰的去向
  • “无缘死者”的骨灰堂
  • 老年福利院中的烧死事件
  • 日趋脆弱的亲属关联
  • 寻找出租车公司
  • 常川君身世掠影
  • “养老金专递”解开的经历之谜
  • 运到医院去的遗体
  • 数量紧缺的“捐献遗体”
  • 常川君的前妻
  • 无法认领遗体的亲属
  • 同意捐献遗体的哥哥
  • 捐献遗体编号:683
  • 发生在身边的“无缘死”
  • 与近邻的点滴“关联”
  • 留在电话机里的录音
  • 最后的电话
  • 选择“拒领”的亲属们
  • 第三章 单身时代
  • 寂静的住宅区
  • 与护理助手谈话是乐趣
  • “我太累了,想休息”
  • 正式开始摄像
  • 一个人的新年
  • 问讯调查的结果
  • “死的时候,就我一个人了吧?”
  • 对孤独死的不安
  • 单身时代
  • “终生不婚”急剧攀升的背景
  • “我不配在电视里抛头露面”
  • 甚至没像一般人那样结过婚
  • 急于重新工作的真正原因
  • 不婚率15.2%
  • 观众来信
  • [专栏] 靠儿老人
  • 骨灰被挖走的坟墓
  • 移居城市的老年人
  • 第四章 职场缘断绝之后
  • 作为“代亲属”的非营利组织
  • 退休让人变得孤零零的
  • 工作即是与社会的“关联”
  • 家庭崩溃、抑郁症发作
  • 打来的电话只有劝诱和推销的
  • 珍贵的钥匙扣
  • 去看久别的儿子
  • 回故乡去扫墓
  • 当年融资的大众酒馆
  • 生长的地方
  • 时隔十年的扫墓
  • 精英前辈的反馈
  • 第五章 吟唱“单身情歌”的女人
  • 引人注意的女会员
  • 放在书橱里的骨灰盒
  • 难以进展的单身女性采访
  • 漫长的人生故事
  • 战败撤退时的惨痛经历
  • 囤积的大量食品
  • 樱花还得几回见?
  • 中意的咖啡馆
  • 当了半辈子全家的顶梁柱
  • 巨型戒指
  • 合葬墓地
  • 大年三十的餐桌
  • 塑料袋里的玩偶
  • 一个人看红白歌赛[3]
  • 若山女士后来的情况
  • [专栏] 共同坟墓
  • 为寻求关联 选择共同坟墓
  • 第六章 年轻群体中蔓延的“无缘死”恐惧
  • 网上蔓延的“无缘社会”的震撼
  • 推特上的帖子
  • 三十多岁峰值呈现
  • 城市里的独自生活
  • “在求职冰河期,再辛苦也是非正规雇佣”
  • “埃莉诺·里格比”
  • 人生的转折点
  • 太正视现实会睡不着觉
  • 在网上寻求关联
  • 几乎都是独自吃饭
  • 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
  • 不与人会面的生活
  • 三四十岁人中蔓延的“无缘感”
  • 边护理病父边找工作
  • [专栏] 年富力强的“家里蹲[1]”
  • 失去公司关联的时候
  • 令人堪忧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七章 为了纽带的恢复
  • “本人自称”木下敬二
  • 木造的老公寓
  • 经历了两次人生的男子
  • 已成遗物的相册
  • 最喜欢的“拍照伯伯”
  • 与失去“关联”的过去诀别
  • 玩具箱般的房间
  • 已成遗物的相册(续)
  • 第二次人生
  • 木下君喜欢的橡果
  • 第八章 消失的高龄者
  • 一百一十三岁老人失踪
  • 支离破碎的一家
  • 与父亲遗体一起生活的日子
  • 整个家庭的日趋孤立
  • 不得不依赖父母养老金的人们
  • 想摆脱也摆脱不掉的现实
  • 谁来照料本地区的老人
  • 挑战监护极限的“事件”
  • 来自基层的“抱怨”
  • 第九章 从“无缘社会”走向“结缘社会”
  • 录音电话里留下的声音
  • 失去关联后选择“死亡”的人们
  • 新的“关联”形态是什么样的
  • 我想说的是:“我不是一个人”
  • 被社会抛弃的自己
  • “关联”改变人的时候
  • 圣诞节演奏会
  • 新的“建立关联的场所”
  • 代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5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缘社会》…日本会是第一个因自身现代化而消亡的国家吗……

    大森忠利死的时候,电视机还开着,他蜷缩在一个被炉旁边,直到房东收房租才被发现。这已经过了一周,尸体都臭了,满身的蛆蝇。大森忠利是老死的,他一个人住在这里很多年了,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亲友,警方只能发出"在途死亡者"通告,借此联络到他的家人。但很久过去了,始终没有一个亲人来认领大森忠利的遗体。象大森忠利这样悄无声息死去的老人,每年日本有近 3 万。他们大多经济拮据,没有子孙或者等于没有,长寿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酸,是一种煎熬…… 大森忠利有退休金,但一半多用来支付租金,生活很坚难,那他为什么不搬到乡下去呢?城市化早已使大森忠利的故乡空败,父母死后,他与故乡就差不多断了纽带。现代化的另一项令人称赞的成就是长寿,但人活得越长,死的时候认识的人就越少。退休后大森忠利失去了与公司的关联,也渐渐失去了仅有的几个还偶尔联络的同事。如果在城市算是熟悉的冷漠孤苦,那么回到故乡就是陌生的荒芜孤寂了,在哪儿都会是悄无声息的死去,没有一点儿体面…… 老人们孤苦的死去,使本就似雾花水月的现代化的人生意义,越来越趋向虚芜。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房价大涨,很多日本人要用掉三代人的积蓄才能购买一套住房。成立家庭、养育子女也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资源。不光是结婚,日本的年轻人甚至恋爱都懒得谈了,这些"草食男女 " 可能要煎熬更久才能象祖辈那样"无缘"的孤苦死去。现代化的日本拥有最成熟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机制,最终却让长寿变成更长的孤苦。年青人拒绝婚姻生育甚至恋爱,他们宁可"断子绝孙",是要表达什么呢?日本会是第一个因自身现代化而消亡的国家吗?……(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

      每日一书:《无缘社会》。“无缘社会”:这是发生在昨天日本的事实,也是要发生在明天中国的事实。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 “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 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已不可能,但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 “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这些人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却一点一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终孤独地逝去。“无缘社会”—— 这确确实实是发生在今天的日本的事实,尽管二战已经结束六十五年,尽管经过经济的高度增长和泡沫时代,日本已经进入了成熟社会。有消息称,再过二十年,日本社会中独自生活的 “单身家庭” 将高达近四成。我们希望日本是个 “自己一个人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自己一个人也能安然迎接死亡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什么呢?我们的采访正是为了寻找这个答案。为什么人们会渐渐失去与社会的关联而 “无缘死”?他们本来与家人有 “血缘”,与故乡有 “地缘”,与公司有 “职场缘”,这些 “缘” 与 “纽带” 在人生中是如何失去的?通过细心追寻他们的轨迹,或许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引起 “无缘死” 的我们这个社会吧。今天与大森君进京的时代相比,整体结构实际上或许并没有任何变化。无论是诸多青年集体乘着就职专列火车从农村去城市工作的往昔,还是中小城市不断衰退、工作岗位越来越少的今天,年轻人离乡去城市工作的队伍从未中断,有去无回、无力重返家园的人依然屡见不鲜。今天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中,几十年后或许也会出现与大森君走上同一条路的人。“无缘死” 现象催生了一个新行业 ——“特殊清扫业”。它们的业务内容是受托于区县政府,专门代替家属整理遗物。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行业,现在已增加到了三十几家(截至 2010 年)。对于孤独死的不安,也是我不得不谈及的问题。上田建治君(化名・六十八岁)已经拜托了住在同一住宅区另一栋房子里的熟人,请他每星期给自己打三次电话。上田君二十年前离了婚,没有可依靠的亲属。他五十五岁时因脑梗塞病倒过,心脏也不好。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确认自己是否平安无事。不结婚者增加的原因,可举出以下几项:一、便于独立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诸如便利店的普及等);二、收入不稳定的非正规雇佣更为广泛;三、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到了某个年龄必须结婚的社会规范正在弱化;四、女性经济实力上升,不结婚也能够生活的人增加了。“按我现在丢了工作独自生活的状态,孤独死已经挨近我身边了。哪天一旦不行了,在屋子里就算想求助,身边也没有一个人,只能叫救护车。叫不来救护车就只有等死,而我就算鼓足勇气与这种恐惧作斗争,大概还是会在人家发现之前就咽气的。那时候我没准会后悔自己没有结婚,想想真是伤心啊。” 暴露出这些老人不习惯城市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感到孤独的问题。而且他们大部分人会独自闷在家里,有病的则出现病情恶化的势态。感到孤立的不单是这些做父母的,把老人接来身边的子女们也孤立无援,无处倾诉自己的烦恼。我不想推说有工作而躲得远远的。什么因为工作赶不及啦,什么因为工作回不来啦,这种话我是绝对说不出口的。现在不是去顾什么有没有工作的时候。我想工作如果找的话总是找得着的,所以立刻就辞职回家来了。因为在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有必须报答父亲的义务;或者说如果稍一迟疑的话,将来就只能后悔莫及了。他拿出为了填履历表拍的照片,说自己现在还在四处寻找工作,但一过了四十岁,找得着的就只有短期的零工了。“我时不时对母亲道歉:‘没有工作,真对不起啊!’都道歉过好多遍了。母亲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可我要是现在还在工作的话,至少能到手几十万啊。要是有了那些钱,当然日子就会好过多了。所以在有些方面还是得怪我自己的。”“家里蹲” 中藏匿着孤独死、家庭暴力、悲惨结局的危险性。过去 “家里蹲” 的问题只因与其相关的年轻人辍学而受到舆论关注,但 “家里蹲” 的平均年龄逐年上升,已经蔓延到了中高年龄层。“无缘社会” 的到来,势必使坟墓的形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中之一,便是 “共同坟墓”。这种坟墓不同于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自家墓地,而是与别人埋葬在一起的坟墓。“血亲关联的乏力”、“雇佣状况的恶化”、“地域关联的丧失”,都进一步使得 “家庭” 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本身日趋孤立。这就是人们难以承受的现实。这就是 “无缘社会” 正在扩大的形势下发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绝非事不关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能有一个能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开始读的兴趣就是随着疫情的发展社交的机会没有以前多了,感觉跟其他人跟社会的缘分越来越少了。另外就是跟热词躺平有点关系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感觉无缘社会,也因此就开始感觉孤独了,不由得想起了哲学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开始也有点孤独的感觉,当然要避免孤独,在我这个合适年龄的当下,在长辈眼中可能进入婚姻是我的选择,之前的我还是很天真的,感觉这不就像上学一样,上完小学、接着上中学、再然后大学、到进入社会了婚姻自然而然就来了,但现在不自觉却要犹豫起来了,上学的自己遇到了挫折,其他方面的担心也多了起来。但想想促进想要结婚最强大原动力是最原始的养育后代吧,这样就不用担心老了或者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以至于造成无缘死。当然在细细想来即便是结婚了,如果真的得了无法自理的重病,远古的社会可能就自然死亡或者低成本维持了。到了医疗技术发达的现代,这就会导致不仅自己的生活没有质量,也会拖累另一半和孩子,所以这条结婚原因可以说是不成立的。所以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我们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以不变应对万变的根本,我现在身体不是太好,还是要先调养好再说吧。其实无缘社会,大多数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无缘,想到的就是三和青年的例子,可能因为无缘社会就在社会边缘徘徊。当然也指的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无缘,在当下的体现那就是小家庭越来越多,邻居很少来往,大家族家庭也很难聚齐。真正要对抗无缘社会,还是要社会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温暖,人人都能被看见,都有缘建立,这样也就能更好发展。

          转发
          7
        • 查看全部25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