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缘社会》…日本会是第一个因自身现代化而消亡的国家吗……

    大森忠利死的时候,电视机还开着,他蜷缩在一个被炉旁边,直到房东收房租才被发现。这已经过了一周,尸体都臭了,满身的蛆蝇。大森忠利是老死的,他一个人住在这里很多年了,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亲友,警方只能发出"在途死亡者"通告,借此联络到他的家人。但很久过去了,始终没有一个亲人来认领大森忠利的遗体。象大森忠利这样悄无声息死去的老人,每年日本有近 3 万。他们大多经济拮据,没有子孙或者等于没有,长寿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酸,是一种煎熬…… 大森忠利有退休金,但一半多用来支付租金,生活很坚难,那他为什么不搬到乡下去呢?城市化早已使大森忠利的故乡空败,父母死后,他与故乡就差不多断了纽带。现代化的另一项令人称赞的成就是长寿,但人活得越长,死的时候认识的人就越少。退休后大森忠利失去了与公司的关联,也渐渐失去了仅有的几个还偶尔联络的同事。如果在城市算是熟悉的冷漠孤苦,那么回到故乡就是陌生的荒芜孤寂了,在哪儿都会是悄无声息的死去,没有一点儿体面…… 老人们孤苦的死去,使本就似雾花水月的现代化的人生意义,越来越趋向虚芜。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房价大涨,很多日本人要用掉三代人的积蓄才能购买一套住房。成立家庭、养育子女也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资源。不光是结婚,日本的年轻人甚至恋爱都懒得谈了,这些"草食男女 " 可能要煎熬更久才能象祖辈那样"无缘"的孤苦死去。现代化的日本拥有最成熟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机制,最终却让长寿变成更长的孤苦。年青人拒绝婚姻生育甚至恋爱,他们宁可"断子绝孙",是要表达什么呢?日本会是第一个因自身现代化而消亡的国家吗?……(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

      每日一书:《无缘社会》。“无缘社会”:这是发生在昨天日本的事实,也是要发生在明天中国的事实。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 “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 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已不可能,但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 “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这些人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却一点一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终孤独地逝去。“无缘社会”—— 这确确实实是发生在今天的日本的事实,尽管二战已经结束六十五年,尽管经过经济的高度增长和泡沫时代,日本已经进入了成熟社会。有消息称,再过二十年,日本社会中独自生活的 “单身家庭” 将高达近四成。我们希望日本是个 “自己一个人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自己一个人也能安然迎接死亡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什么呢?我们的采访正是为了寻找这个答案。为什么人们会渐渐失去与社会的关联而 “无缘死”?他们本来与家人有 “血缘”,与故乡有 “地缘”,与公司有 “职场缘”,这些 “缘” 与 “纽带” 在人生中是如何失去的?通过细心追寻他们的轨迹,或许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引起 “无缘死” 的我们这个社会吧。今天与大森君进京的时代相比,整体结构实际上或许并没有任何变化。无论是诸多青年集体乘着就职专列火车从农村去城市工作的往昔,还是中小城市不断衰退、工作岗位越来越少的今天,年轻人离乡去城市工作的队伍从未中断,有去无回、无力重返家园的人依然屡见不鲜。今天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中,几十年后或许也会出现与大森君走上同一条路的人。“无缘死” 现象催生了一个新行业 ——“特殊清扫业”。它们的业务内容是受托于区县政府,专门代替家属整理遗物。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行业,现在已增加到了三十几家(截至 2010 年)。对于孤独死的不安,也是我不得不谈及的问题。上田建治君(化名・六十八岁)已经拜托了住在同一住宅区另一栋房子里的熟人,请他每星期给自己打三次电话。上田君二十年前离了婚,没有可依靠的亲属。他五十五岁时因脑梗塞病倒过,心脏也不好。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确认自己是否平安无事。不结婚者增加的原因,可举出以下几项:一、便于独立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诸如便利店的普及等);二、收入不稳定的非正规雇佣更为广泛;三、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到了某个年龄必须结婚的社会规范正在弱化;四、女性经济实力上升,不结婚也能够生活的人增加了。“按我现在丢了工作独自生活的状态,孤独死已经挨近我身边了。哪天一旦不行了,在屋子里就算想求助,身边也没有一个人,只能叫救护车。叫不来救护车就只有等死,而我就算鼓足勇气与这种恐惧作斗争,大概还是会在人家发现之前就咽气的。那时候我没准会后悔自己没有结婚,想想真是伤心啊。” 暴露出这些老人不习惯城市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感到孤独的问题。而且他们大部分人会独自闷在家里,有病的则出现病情恶化的势态。感到孤立的不单是这些做父母的,把老人接来身边的子女们也孤立无援,无处倾诉自己的烦恼。我不想推说有工作而躲得远远的。什么因为工作赶不及啦,什么因为工作回不来啦,这种话我是绝对说不出口的。现在不是去顾什么有没有工作的时候。我想工作如果找的话总是找得着的,所以立刻就辞职回家来了。因为在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有必须报答父亲的义务;或者说如果稍一迟疑的话,将来就只能后悔莫及了。他拿出为了填履历表拍的照片,说自己现在还在四处寻找工作,但一过了四十岁,找得着的就只有短期的零工了。“我时不时对母亲道歉:‘没有工作,真对不起啊!’都道歉过好多遍了。母亲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可我要是现在还在工作的话,至少能到手几十万啊。要是有了那些钱,当然日子就会好过多了。所以在有些方面还是得怪我自己的。”“家里蹲” 中藏匿着孤独死、家庭暴力、悲惨结局的危险性。过去 “家里蹲” 的问题只因与其相关的年轻人辍学而受到舆论关注,但 “家里蹲” 的平均年龄逐年上升,已经蔓延到了中高年龄层。“无缘社会” 的到来,势必使坟墓的形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中之一,便是 “共同坟墓”。这种坟墓不同于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自家墓地,而是与别人埋葬在一起的坟墓。“血亲关联的乏力”、“雇佣状况的恶化”、“地域关联的丧失”,都进一步使得 “家庭” 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本身日趋孤立。这就是人们难以承受的现实。这就是 “无缘社会” 正在扩大的形势下发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绝非事不关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能有一个能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开始读的兴趣就是随着疫情的发展社交的机会没有以前多了,感觉跟其他人跟社会的缘分越来越少了。另外就是跟热词躺平有点关系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感觉无缘社会,也因此就开始感觉孤独了,不由得想起了哲学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开始也有点孤独的感觉,当然要避免孤独,在我这个合适年龄的当下,在长辈眼中可能进入婚姻是我的选择,之前的我还是很天真的,感觉这不就像上学一样,上完小学、接着上中学、再然后大学、到进入社会了婚姻自然而然就来了,但现在不自觉却要犹豫起来了,上学的自己遇到了挫折,其他方面的担心也多了起来。但想想促进想要结婚最强大原动力是最原始的养育后代吧,这样就不用担心老了或者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以至于造成无缘死。当然在细细想来即便是结婚了,如果真的得了无法自理的重病,远古的社会可能就自然死亡或者低成本维持了。到了医疗技术发达的现代,这就会导致不仅自己的生活没有质量,也会拖累另一半和孩子,所以这条结婚原因可以说是不成立的。所以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我们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以不变应对万变的根本,我现在身体不是太好,还是要先调养好再说吧。其实无缘社会,大多数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无缘,想到的就是三和青年的例子,可能因为无缘社会就在社会边缘徘徊。当然也指的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无缘,在当下的体现那就是小家庭越来越多,邻居很少来往,大家族家庭也很难聚齐。真正要对抗无缘社会,还是要社会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温暖,人人都能被看见,都有缘建立,这样也就能更好发展。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最终都是会一个人活下去吗?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类似题材的书。说实话,已经没有去年读《老后破产》那时的内心纠结了。也许,这就是文明发展带来的副产品。最近在同时读几部书,有两本是写苏联的。那个现在在我们这里一边倒被诟病的苏联制度,却有着那么多人怀念。也许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太好了,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所以对改开前的制度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然而,现在俄罗斯的经济虽然变成了资本主义方式,但是绝大多数财富其实成为了少数寡头独有的,老百姓的生活和苏联时期比没有任何好转。所以,有那么多人怀念苏联时期的制度,就容易理解了。而在我们国家经济建设腾飞前,在世界上占主角的是日本,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各种问题,日本一样全都面对。而他们的老龄化和少子化比我们严重的多。而日本又是一个耻感文化爆棚的国度,宁可自己活活饿死,都不想麻烦别人。这个在《老后破产》那本书里有过详细的描写。而今天读的这本《无缘社会》给我们展示了更多类似的案例。那本书最起码那些老人还都活着,只是垂垂老矣。而这本书里描写的内容可惨多了。有不堪其辱,自寻短见的;有身患急病猝然离世的;有亲属拒绝收取骨灰下葬的;有年纪尚轻就无依无靠的。最后这个其实才五十多岁,但是因为之前总是忙于工作,疏忽了和亲人之间的情感建设,还刚愎自用,最终居然被整个家族排斥。在我看来,他就是那种打死不会说对不起的人。书里的记者带着他重走原来自己所住的那个街区,他甚至连敲门的勇气都没有。而试想一下,我们国家又有多少人也如他一样,年轻时肆意放纵自己,到老了孑然一身。我猜刚才提到的每一个类型的无缘之人,其实国内都有。只是我们国家身处经济飞速发展阶段,一俊遮百丑,而且从顶层建筑到底层民众都是报喜不报忧的,谁感触碰大好河山的逆鳞,竟说一些诋毁建设成果的言论呢。然而,不说就不存在吗?现在离婚这件事变得如同儿戏。一句要对得起自己,就可以结束一段婚姻。然后丁克、不婚、原生家庭等概念,无不在伤害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迁徙,双职工的普及,原有的大家族、大家庭在不断地解体。从数十口之家,满满变成五口之家,三口之家,而丁克的就是两口之家,不婚的就孤单一人。同事间的勾心斗角,很难像以前人情社会那样形成朋友圈子,而随着经济水平差距的拉大,各个阶段的同学关系也土崩瓦解。而长达四十年的计划生育制度,更是让我们没有了兄弟姐妹。在举国趋势如此的情况下,我们最终会不会就是一个人过完最后的人生呢?而随着寅吃卯粮的结束,等我们老了的时候,拿什么来维持社保的运营呢?看似繁花锦簇,背后都是如履薄冰。所以忧虑也没啥用。爷爷奶奶那一代人经历过抗日、内战时期,活下来就不易,而父母那一代人则面临的是几年一个的全国运动,和各种忍饥挨饿,下地干活,同样是生存不易。我们这一代人早就没了姓名之忧,可长寿真的是一种祝福吗?在你没有谋生技能时,又是孤单一人时,你要如何面对现代社会呢?我没有答案,读这样的书,只是刺激我想的多一点而已,却毫无办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NHK 的 “现代人孤独老死” 系列采访作品集。日本每年 3 万 2 千人走上 “无缘死” 的道路,文笔朴实,呈现了那些在当今社会中不受关注的人的临终惨景,他们曾经几乎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一旦与社会失去联系和关注以后,只剩 “无缘死”。令人担心的是,不久后的中国,是否也会面临这样的现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缘社会 失去一切联系的社会

              孤身一人到最后,悄无声息的死亡,也很可怕的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沉浸,反思

                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 “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 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 “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有很多人的状态也很接近五院社会的一个未来的样子。这是社会性的问题,个体在岁月的流逝中缺乏现金流及资产规划,老来只能想办法活着。财商教育是教育的重头戏,这样理解并不过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到这本书的契机,源于我读完的上一本小说《绝叫》,我在 B 站看到了对《绝叫》这本小说点评的视频,视频里推荐了对于小说中一些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入研究的《无缘社会》这本书。这本书里从不同的事例发散开来,讨论的议题很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当失去了与社会中其他人的 “关联” 之后,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发生的变化,以及导致的社会问题。以下有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点:1 书中关于 “在途死亡者” 无法证实其身份的讲述,这点在《绝叫》中我已经 get 到了一些。由于日本的户籍制度,有些人没有办法能被政府等官方组织很方便地找到,以及女性结婚又离婚地改变姓氏出没在不同地市,就有可能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人(这点在本书中倒是没有体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升,雇佣形势的严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很多独身的中老年人在失去工作后便与社会脱节,“断绝了与社会的关联”,有的因此在死亡很久后才被发现,有的则是在死亡后无法被认定身份。2 对于 “独自生活的人失去工作即断绝了与社会的关联”。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各方面硬件条件越来越能够支撑人们独自生活的要求,以及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或个人原因导致的无法结婚及离婚后独自生活,使人们在 “家庭” 这个最小社会单元上日趋孤立,而远离故乡又使他们在 “地域” 上与过去的亲朋好友断绝了关联。当工作也失去的时候,便彻底切断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本书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独居也许并不能杀人,但内心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会成为时刻笼罩着的阴云,既无法解决,又使人放弃了重新建立关联的可能性。3 对于独居人士和无固定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我并不了解国内的情况,但是看日本的社会保障我觉得是做得不错的,对于失业人群有政府救济,也有非营利组织的帮助(虽然《绝叫》中有表现出有些非营利组织是打着帮助别人的旗号在犯罪,但是本书中的描写让我觉得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还是做了实事的),另外对于去世的人,政府也有帮助寻找家属、帮助保管遗物、帮助火化和保存骨灰五年并在此期间供奉等措施。尽管规模还不足以覆盖到如此庞大数字的群体,但是我个人认为已经算是 “仁至义尽” 了,毕竟隐藏在这个庞大数字下的,是一个个具有相同问题却互相隔离的真实存在的血肉之躯,要多少精力才能照顾到每一个人呢?何况书中说到有些人的骨灰是即便找到了亲属也被拒绝认领了的,而这些骨灰虽然最后被下葬到了公墓中,但不管怎么说总算得到了妥善安置。4 对于亲属拒绝认领遗体或骨灰的行为。乍听上去是非常不近人情的,但这件事真的放到自己身上,自己会做得比那些人更好吗?日本人是有对逝者的骨灰和牌位供奉的习惯的,而国内这种情况应该只见于老一辈的习俗中,但就算是我们自己的习惯,在过年时对于久不谋面的亲戚尚且不愿多交流,要是突然有警察局打来电话让我们去认领哪位的骨灰,想必拒绝是最正常的举动了。其实也许也可以从更加现代且现实的角度想,逝者已矣,再怎么样他也不知道了,情感上自然是会感慨唏嘘,可现在的社会谁又愿意自找麻烦呢?5 对于藏匿父母遗体冒领养老金的行为。这一 part 我是无法产生共情了,同样的对于这种行为,国内现状我也不了解。书中描述的是一些中年日本人为了照顾久病的父亲 / 母亲而辞去工作专职护理,这个阶段靠父母的养老金勉强度日,等到父亲 / 母亲去世后自己就找不到工作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好靠冒领养老金生活。当然中年人找工作的难度确实会大一些,只是日本的就业形势达到这种程度我确实想不到… 另一方面全职护理病人的行为我也不敢苟同,大概是国情不同文化不同个人想法也不同吧。6 对于 “建立与社会的关联才有活下去的动力”。这种心理我多少能够理解一点,就我而言我独自生活的话也会觉得越来越闭塞和无趣,那么对于独居老人来说真的是 “只有找到在社会中自己的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才能生活下去” 吗?另外对于较为年轻的群体,书中提到一些三十多岁的独居人士会更多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而他们在现实生活里也是除了工作之外几乎与社会没有联系的状态,只通过网络与社会产生联系好像并不能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那么对于国内的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是这样吗?那些在网上说没有谈恋爱或者不婚主义、打算丁克的人在现实中的真实状态是什么样呢?最后,对于书中写到的很多社会现实和实例我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触,有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只是需要一个过程去看到事情的全貌,并且在探索和尝试中完善相应的制度。让我觉得比较矛盾的一点是有些独居老人怕在家中孤独死,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养老院呢?我现在能想到的是养老院收费较高和民族文化原因(即不愿意让人觉得自己老了之后没地方去只能去养老院靠别人的照顾生活)这两个方面。日本的这种现状在国内也已经初露端倪,我个人认为由于国土面积、民族文化(包括家庭观念)、人口数量的区别,一些问题在国内外的严重程度会有所不同,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任何社会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新的变化,这要求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于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也需加大力度,目光要放长远,而不是等问题出现了再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同样的,让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大要求。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系 NHK 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 “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 “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 “有缘社会” 变成 “无缘社会”。日本每年 3 万 2 千人走上 “无缘死” 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 20 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 30-40 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 NHK 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提前了解一下未来趋势。如果可以,创办一个身后事公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的无缘社会

                        感觉在读这一系列书籍的时候,自己在不停地反思。中国的社会和日本的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许书中的描写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在你我之间,毕竟没有什么一层不变的事情,很多事故的发生也就是一瞬间,我们也许唯一能够做到就是做好自己,未雨绸缪。看这本 “无缘社会” 的时候,我就一边看,一边给自己画 “避坑” 路线图。比如对于自己的退休以后工作的计划。我们国家目前女性 60 岁退休,可是随着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百岁人生对于我们不是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因此我退休以后还要工作,因为毕竟工作是我们与这个社会联系的很重要的工具;挣钱的重要性,里面很多的无缘死亡还是与贫困相连,有了经济基础,无论做任何事情总会有生活的底气,即使死亡,也会更加的体面;积极的增加社会联系性,无缘死的很多人是因为自己放弃了社会关系的维护,因此才在死亡面前变得形单影只;对于死亡提前谋划 (不要笑,虽然我只有三十多岁),比如墓地选择等等;笑对人生,本身每个人总是要死的,亦如一位哲学家说的,我们均是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行走,然会发现周边有一样的人,因此既然回避死亡的结果,那么我们就结伴而行,一路欢声笑语,有何不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时代中越来越多的绝缘体们

                          我觉得 “无缘社会” 群体不只是今天日本的事实,这种独自生活的 “单身家庭” 也是普遍存在于当今世界的现象。随着网络服务的发达、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抱着不想 “麻烦” 别人、也不想被谁 “麻烦” 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这种 “无缘社会” 的群体还会越来越多的。此书中,“无缘” 的意思是 “没有亲人”、“没有关联”。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人 “主动” 与亲人保持 “淡漠”,主动 “自我孤立”,化身为绝缘体。不能说追求,但是也是自我选择了悄无声息地腐烂下去,活着的时候尽力而为就好,身后事就不关我事了。经济压力是一方面,社会群体共性意识是一方面,追求自我自由、无拘无束更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这种 “无缘” 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隔绝,变身为绝缘体。而且,不只是日本,在任何一个越来越追求自我时代的社会都会出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缘社会》

                            《无缘社会》这本书展示了日本 “孤独死” 的社会现象。首先它描述了日本孤独死老人被人遗忘的、没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其次,它解释了日本老人孤独死的客观原因是 “地域联系的割裂”“家庭纽带的脆弱” 和 “职场结束的断绝”。最后,本书分析了导致 “孤独死” 的客观原因的背后,其实也是某些日本国民的主动选择。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不妨也看看当今中国的情况。地缘的割裂、血缘的脆弱和职场的绝断,以及众多人主动选择了单身生活,这些情况同时发生在我们的社会。但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给我们加了一层 “保险”。可以说,中国应该是东亚文明中最重视亲缘血缘的国家了。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道德观强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而不是像日本那样时刻注意不给别人添麻烦。而且,我们也没有日本那样森严的阶级关系,所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缘社会的出现。但这并不是说日本社会的无缘化跟我们完全没有关系。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这本书,关注这个现象,其实是因为 “无缘社会” 折射出了日本乃至现代社会的某些基本特性,那就是社会的原子化。社会原子化不是指一般性的社会关系的疏离,而是指在社会重大转型变迁时期,由于人类社会中各种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社会总体性危机。社会的基本单位,从庞大的组织、家族,逐渐缩小为一个个的小家庭,乃至个体。而在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高度原子化的个人很容易丧失社会纽带而变得离群索居,甚至沉默地脱落、消失。很多繁华的城市看似人潮汹涌,但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有机的联系。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很少是稳定的、贯穿一生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很多关系都是短暂的偶遇。渐渐地,我们也越来越怕麻烦别人了。但就像书里说的,有 “关联” 或是有 “缘”,不就意味着互相添麻烦,并允许互相添麻烦吗?也许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会想起自己生活中的那些 “有缘人”,并和他们保持联络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花足够时间去陪伴家人。建立起牢固的链接。避免走入无缘社会的境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本距离一个人也能安心生活,一个人也能安然迎接死亡的社会还有很远。所谓的 “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象征着 “关联” 是何等脆弱。很多人稍有差池,便会一落千丈,沦落到无家可归。在渐渐变成 “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 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仍衷心祈愿这是一个 “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缘社会孤独死

                                  “血亲关联的乏力”、“雇佣状况的恶化”、“地域关联的丧失”,警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缘社会,不是瞬间跟社会隔离开的,而是跟人群渐行渐远。血亲、职场、邻居,丧失了所有能说话的人,在死亡的一瞬间又在想什么?害怕吗?还是眼一闭心一横,不管不顾了?那些有名字有过去的人,就突然变成孤魂野鬼了。可能我得出的结论是在适合的年龄培养正常的关联。结婚生子工作,这都是需要花漫长的时间付出培养的,才能在最后,留下一点和社会的关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真实的社会现状

                                      不要轻易地隔断亲情和地缘的纽带,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题

                                        突如其来的静默,对未知的恐惧渗透。然而,一江之隔,有人慌乱,有人不戴口罩交谈如常。生活,有时真的不可思议。某个初识的客户,某个合适的时间,竟然滔滔不绝茶聊半天,偶尔放下防备,忙碌的孤独,伴随倔强的成长,还有些追求中的迷惘,空气流动的情绪是疲惫,不甘,无力,反省,一点点共鸣也慰藉,虽然短暂且含蓄,离开茶桌时,距离仍在,看见对方眉头已舒展,片刻轻松也难得。观察相似的那个人,他的形态,情绪,焦灼,看见不完美的自己是痛苦的,接受不完美的现实还容易些,刻意改变真的很难。放下执着其实是内心真正把以为的重要当成不重要,当你活在一个执行链条的某个节点,节奏的控制变得力不从心,或许整个链条搭建方式出了问题。生活场上可以风清云淡,职场上却烦燥失意,对家人珍惜原则已然触到,对工作上的控制规则显得应对不足。平衡感是把钥匙,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宜不切实际,在容错范围内合理授权,让链条顺畅,心也就顺了。最近读的三本书《人体交易》,《无缘社会》,《北野武的小酒馆》,有点伤感。首先,人性恶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提倡的平等只是掩盖强烈的阶层感,反而滋生了背地里的黑暗,不是努力就能的改变,学会放弃是种哲学,起码可以减少一些罪恶,比如失恋杀人,背后可能有观念的支撑。认识到脏的本质,我们不需回避,只要有人群就有争夺,这是动物性的一面,不触及法律层面就好,不如面对现实。其次是扯下道德的遮羞布,透明化交易可能会阻止人体器官非法买卖途径。有人需要,有人愿意,人为的设置捐赠渠道,使用者不知道器官来源,充斥罪恶。很多领域,触目惊心,从生至死,不小心被卖呀。人造器官与理念冲突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三是人情淡漠已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人卷入孤独终老的大军,不婚,不育,不抚养,不联络,默默生,默默死,希翼大家能把关注心转化为行动力,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多才好。人离开社会,与死有何分别。对社会无用,社会也要善待他。佛说,苦就是人生。念就是苦。没有哪片树叶相同,没有哪个心思是相似的,再复杂精密的大脑也不过是管理某个高级动物,会生,会死,要吃喝拉撒的某种动物。霍布斯的理论一针见血,在光怪陆离中还需要定力,也许是一千年前某个闪光思想给你带来的。智慧的光芒曾经闪耀,迷乱的现实仍需要那点星光,认知边界扩展还是需要不断感悟,不断接纳,不断摒弃,不断冥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缘社会

                                          这是一部读后让人心情沉重的书。虽然日本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但毕竟属于发达国家,看到那么多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生活惨状,最终沦为 “无缘人”,“在途死”,不禁让人心生凄凉之感。这种现象固然有日本经济、文化的因素,也能窥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失业、单身、养老是每个国家都躲不过的坎,更何况我们是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衰退使得许多社会问题都会扑面而来,足够考验当局的执政智慧,前车之鉴希望能未雨绸缪,不让悲剧再现。对于每个平凡如我的个体祈求人间处处充满爱,付出爱也能得到爱!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