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当代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重磅新作,全面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源与流。

内容简介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

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编 古代中国的骨架
  • 导言 “中国”二字出现在三千年以前
  • 第一章 疆域 我们生活的土地
  • 第一节 “大九州”与“一尺之棰”
  • 第二节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大?
  • 第三节 古代中国疆域是怎样变迁的?
  • 第四节 古代中央政府如何划分主要行政区?
  • 第二章 城市 几经变化的都城
  • 第一节 汉朝的长安和洛阳
  • 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
  •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两都
  • 第四节 明朝的两京并建
  • 第三章 建设 土地的连接和分隔
  • 第一节 不只起军事防卫作用的长城
  • 第二节 粮食供应的生命线
  • 第三节 古代的交通网络
  • 第四节 被腐败“腐蚀”的驿站
  • 第二编 古代中国的血肉
  • 导言 籍贯与出生地:你是哪里人?
  • 第四章 移民 我们从哪里来,又在哪里停留?
  • 第一节 何处家山:移民的出发地
  • 第二节 深受移民影响的都城文化格局
  • 第三节 “羌胡”的南迁与五胡乱华
  • 第四节 牧业部落的北迁与匈奴的南下劫掠
  • 第五节 古代人为什么要迁移?
  • 第五章 人口 被政策影响的人口数量
  • 第一节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少人?
  • 第二节 贞节观念与唐朝的寡妇改嫁
  • 第三节 为何宋朝的户口资料里平均每户不到三个人?
  • 第四节 明朝的户籍制度与预编了十年的户籍册
  • 第六章 人物 由人“铸就”的时代现象
  • 第一节 孔子:历代统治者肯定的“春秋笔法”
  • 第二节 伏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者
  • 第三节 海瑞:为何只有海瑞一位清官?
  • 第四节 王二:吏统官的奇特现象
  • 第五节 燕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第七章 外交 “开而不放,传而不播”的古代人
  • 第一节 与“开放”失之交臂的汉朝
  • 第二节 古代中国对外影响如何?
  • 第三节 唐朝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吗?
  • 第三编 古代中国的精神中枢
  • 导言 英明的开国皇帝为何会成为暴君?
  • 第八章 天下 得天下与治天下
  • 第一节 胡服骑射与骑兵时代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大规模屠杀
  • 第三节 秦始皇与他的标准化
  • 第四节 项羽是刘项逐鹿的失败者吗?
  • 第五节 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可信吗?
  • 第六节 “推恩令”背后的政治智慧
  • 第七节 最早的“中央巡视”制度
  • 第八节 为何刘秀最终能延续汉朝?
  • 第九节 为何是赵匡胤的宋朝结束五代?
  • 第十节 宋朝为何少有军事政变?
  • 第十一节 “厓山之后无中国”吗?
  • 第九章 帝王 皇帝的“私事”
  • 第一节 太子:最难定夺的皇室成员
  • 第二节 皇后:对皇上影响最大的人
  • 第三节 太上皇:皇宫里的“虚职”
  • 第四节 宗室:并不好当的皇亲国戚
  • 第五节 后事:“视死如生”的传承
  • 第六节 记录:史书的“官方版本”
  • 结语 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史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8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江河万古流

    翻开葛剑雄教授的《不变与万变》,置身于历史长河的瞭望塔。这位深耕历史地理与人口史的学者,以考古学家的精细与哲学家的深邃,将中华文明置于 "变与不变" 的辩证坐标系中,展开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思想对话。中国作为 “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国家形态与中华文明高度互构。中华文明以 “大一统” 为核心理念,强调文化、制度与价值观的延续性,而非西方民族国家基于血缘或领土的单一民族属性。例如,历代王朝虽更迭,但始终以 “中国意识” 为纽带,通过修史、礼制等方式维系文明传承。民族国家是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形成的西方政治概念,以主权、领土和单一民族为核心,具有地缘政治竞争性和排他性。而中国历史上以 “天下” 为范畴,强调 “多元一体”“天下一统”,注重文化融合而非种族区隔。例如,边疆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仍以 “中国正统” 自居,体现了文明认同高于族群界限。国家形态的文化根基中国 “大一统” 思想源于中华文明对 “礼治”“仁爱” 等价值的追求,而非西方契约式的民族认同。如《尚书》所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文明价值(礼仪、服章)构成了国家合法性的核心。中华国家是 “政治国家” 与 “中华文明” 互构的形态,其治理逻辑以文明延续为目标,而非单纯民族自决。例如,古代 “天下秩序” 通过朝贡体系实现多元共治,与西方民族国家的排他性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笔下的 "不变",并非固化的静态存在,而是文明基因在历史激流中的韧性存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疆域的伸缩,更是文明认同的绵延 —— 从甲骨文中走出的 "中国",始终以汉字为载体,以儒家伦理为经纬,编织着超越朝代更迭的精神纽带。这种不变性在史书撰写的传统中尤为凸显:二十四史不仅是权力更替的记录,更是文明记忆的传承装置。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的笔触,董狐 "秉笔直书" 的气节,都在证明历史书写从来都是文明存续的基因工程。书中对 "崖山之后无中国" 论调的驳斥堪称精妙。作者通过分析宋元鼎革后科举制度的延续、江南士大夫的精神坚守,揭示出文化中华从未断绝的本质。这种 "不变" 如同黄河改道,虽河道蜿蜒,但奔流向海的方向始终如一。正如德国诗人对巴比伦重建的诘问,华夏文明的真谛不在于物理形态的永恒,而在于精神火种的传递。在剖析 "万变" 的维度时,葛剑雄展现出地理学家的宏阔视野。他将古代中国比作精密的人体系统:土地为骨架,人口为血肉,制度为神经。这种比喻生动诠释了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 —— 长城不仅是军事防线,更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互动的缓冲带;运河贯通的不只是漕运通道,更是南北经济文化交融的血脉。书中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再评价颇具启发性:这条 "生命线" 既成就了盛唐气象,也埋下了王朝衰亡的种子,展现着历史辩证法的精妙。作者对 "天下" 概念的考证颇具深意:从邹衍的九州想象到崖山气节,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 "天下大同" 的理想维度。这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文明观,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提供了中国方案。书中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更具现实意义。当某些势力试图解构历史连续性时,葛剑雄以严谨考证证明:户籍制度的演变、移民迁徙的轨迹、制度创新的得失,共同构成了文明存续的 "免疫系统"。这种清醒的历史认知,恰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好疫苗。中国人学习历史,就是在当今浮躁社会坚定信心,践行 “长期主义”,既然生活像一条大河,宽阔而悠长,那就不必着急,顺河而下,总会有收获,不必去捕捉每一朵浪花。每天要乘地铁上下班,会有无数次看到地铁到站了,紧赶几步就可以赶上这趟车,我还是不赶了,急什么,从容坐下一班车更好,动作不会变形,心态更从容。工作上的机会很多,我们总想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其实,从长期主义的视角看,不存在所谓的稍纵即逝,只要用心做事,机会就一直在那里,就像刚刚到站的地铁,不一定非要赶这趟车,不着急抓每一次机会,人的底线和原则就不会 “变形”,人就会走得更稳,更久长,长期来看,机会才会更多。2025 年 #217

      6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崖山”前后都是中国

      很荣幸能够在得到上读到,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撰写的这本《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这本书以 “不变” 和 “万变” 为主题,从 “古代中国的骨架、血肉和精神中枢” 三个部分,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变的骨架,和不断变化的血肉。让我们在兴衰、传承和变迁的轨迹中寻找历史的源头和流转。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章节都很吸引人。有 “中国” 概念的历史演变;古代中国疆域的变迁;都城选址及迁都背后的考量;长城与大运河;移民;以及官吏关系和皇权政治。无论哪个章节都有详细的讲解。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书。      读这本书,能跟着葛兆光教授了解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和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头和流向。书中所展现的 “不变” 与 “万变”,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偶然性。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中,虽然朝代更迭,但权力的运作逻辑却有着其恒定的一面;而在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不同时代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风貌。      读完此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 “崖山之后无中国吗” 的论述。葛兆光教授在书中说,“从 ' 中国 ' 这一名称出现至今三千一百余年间,它所代表的疆域逐渐扩大和稳定,也有过分裂、缩小和局部的丧失;它所形成的制度日渐系统完善,也受到过破坏,出现过倒退;但无论如何,中国是始终延续的,从未中断。从秦朝至清朝,无论是膺天命还是应人心,统一还是分裂,入主中原还是开拓境外,起义还是叛乱,禅让还是篡夺,一部 “二十四史” 已经全部覆盖,当然包括元朝,包括厓山以后。无论 “厓山” 前后,都是中国。”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能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它不仅拓宽了我对历史的认知边界,也激发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本书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值得五星好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得天下与治天下

        在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之前,中国大多数朝代是中央集权专制政体。在这种条件下,要得天下,推翻一个现存的政权,取而代之,自然只能够依靠武力和阴谋。因为堂堂正正地进行政治斗争,无异与虎谋皮,不仅成不了气候,反而是自取灭亡,连试试这种可能性都不现实。但这些却成为企图得天下者的优势,因为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可以不论。无所不用其极,反正不必承担什么政治、道义责任。即使真相暴露,也不难找到各种借口或者替罪羊。治天下者做事就不能太过分,至少不能越过社会公认的底线。因为统治者不这样做,以后就逃脱不了恶名,跟他治天下的身份,跟自己标榜的 “自古得天下无如本朝之仁者” 这样的形象是不相称的。得天下的过程中可以以破坏为主,不计后果,而且破坏得越严重,对自己越有利。所以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巴不得闹得越大越好,搞得越乱越管用。治天下的人什么事都难辞其咎,人祸固然是治理不当、防范不力、政策错误、吏治腐败所致,天灾则更是上天的警告和惩罚,说明自己失去了 “天命”,成了 “天之所厌”,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更会动摇人心,为反对派所利用。任何时候,破坏不知比建设要容易多少。所以在得天下的过程中,惯于使用断绝粮食供应、屠城、杀俘虏、以水代兵、散布流言蜚语、美人计、反间计等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且总是握有主动权,可以随时随地应用。治天下者防不胜防,只能被动挨打。得天下的人为了争取人心,煽动民怨,可以不顾实际可能,做出过高、过多的承诺,或者给自己的支持者、拥护者以现成的利益,反正是慷他人之慨。治天下者只能量力而行,在物质基础有限的条件下,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还必须留有余地。得天下的时候可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只要目标对着现政权,都能互相利用。其他方面的分歧或者冲突可以暂且不论。内部的权力斗争虽难以避免,但是大敌当前,首领还不能当孤家寡人,专制和残暴的手段不得不有所收敛。但到治天下的时候,皇帝和现政权就成了另一些人的唯一目标和夺取的对象。得天下的过程中,从上到下都还没有过多的要求,原来的贫民、罪犯只求活命。因种种原因投奔的也志在长远利益,被武力收降或阴谋收买的人会暂时隐忍。在物资有限和战事频繁的时候,各级首领还没有条件或者来不及太腐败。等到治天下的时候,个人的要求都要得到满足,统治者也不能一直提倡艰苦朴素。老是要求臣民 “共度时艰” 又不像个太平盛世。要天下太平,还得对一部分人实行赎买政策,对豪强做些让步,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所以往往刚坐稳江山就开始捉襟见肘。正因为如此,英明的开国皇帝往往在治天下时会成为暴君,当现成皇帝的人不少是昏君,或者成了权臣、宦官的傀儡和玩物,不幸当了末代皇帝下场就更惨,这些都是专制制度治天下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