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当代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重磅新作,全面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源与流。

内容简介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

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编 古代中国的骨架
  • 导言 “中国”二字出现在三千年以前
  • 第一章 疆域 我们生活的土地
  • 第一节 “大九州”与“一尺之棰”
  • 第二节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大?
  • 第三节 古代中国疆域是怎样变迁的?
  • 第四节 古代中央政府如何划分主要行政区?
  • 第二章 城市 几经变化的都城
  • 第一节 汉朝的长安和洛阳
  • 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
  •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两都
  • 第四节 明朝的两京并建
  • 第三章 建设 土地的连接和分隔
  • 第一节 不只起军事防卫作用的长城
  • 第二节 粮食供应的生命线
  • 第三节 古代的交通网络
  • 第四节 被腐败“腐蚀”的驿站
  • 第二编 古代中国的血肉
  • 导言 籍贯与出生地:你是哪里人?
  • 第四章 移民 我们从哪里来,又在哪里停留?
  • 第一节 何处家山:移民的出发地
  • 第二节 深受移民影响的都城文化格局
  • 第三节 “羌胡”的南迁与五胡乱华
  • 第四节 牧业部落的北迁与匈奴的南下劫掠
  • 第五节 古代人为什么要迁移?
  • 第五章 人口 被政策影响的人口数量
  • 第一节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少人?
  • 第二节 贞节观念与唐朝的寡妇改嫁
  • 第三节 为何宋朝的户口资料里平均每户不到三个人?
  • 第四节 明朝的户籍制度与预编了十年的户籍册
  • 第六章 人物 由人“铸就”的时代现象
  • 第一节 孔子:历代统治者肯定的“春秋笔法”
  • 第二节 伏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者
  • 第三节 海瑞:为何只有海瑞一位清官?
  • 第四节 王二:吏统官的奇特现象
  • 第五节 燕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第七章 外交 “开而不放,传而不播”的古代人
  • 第一节 与“开放”失之交臂的汉朝
  • 第二节 古代中国对外影响如何?
  • 第三节 唐朝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吗?
  • 第三编 古代中国的精神中枢
  • 导言 英明的开国皇帝为何会成为暴君?
  • 第八章 天下 得天下与治天下
  • 第一节 胡服骑射与骑兵时代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大规模屠杀
  • 第三节 秦始皇与他的标准化
  • 第四节 项羽是刘项逐鹿的失败者吗?
  • 第五节 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可信吗?
  • 第六节 “推恩令”背后的政治智慧
  • 第七节 最早的“中央巡视”制度
  • 第八节 为何刘秀最终能延续汉朝?
  • 第九节 为何是赵匡胤的宋朝结束五代?
  • 第十节 宋朝为何少有军事政变?
  • 第十一节 “厓山之后无中国”吗?
  • 第九章 帝王 皇帝的“私事”
  • 第一节 太子:最难定夺的皇室成员
  • 第二节 皇后:对皇上影响最大的人
  • 第三节 太上皇:皇宫里的“虚职”
  • 第四节 宗室:并不好当的皇亲国戚
  • 第五节 后事:“视死如生”的传承
  • 第六节 记录:史书的“官方版本”
  • 结语 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史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7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得天下与治天下

    在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之前,中国大多数朝代是中央集权专制政体。在这种条件下,要得天下,推翻一个现存的政权,取而代之,自然只能够依靠武力和阴谋。因为堂堂正正地进行政治斗争,无异与虎谋皮,不仅成不了气候,反而是自取灭亡,连试试这种可能性都不现实。但这些却成为企图得天下者的优势,因为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可以不论。无所不用其极,反正不必承担什么政治、道义责任。即使真相暴露,也不难找到各种借口或者替罪羊。治天下者做事就不能太过分,至少不能越过社会公认的底线。因为统治者不这样做,以后就逃脱不了恶名,跟他治天下的身份,跟自己标榜的 “自古得天下无如本朝之仁者” 这样的形象是不相称的。得天下的过程中可以以破坏为主,不计后果,而且破坏得越严重,对自己越有利。所以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巴不得闹得越大越好,搞得越乱越管用。治天下的人什么事都难辞其咎,人祸固然是治理不当、防范不力、政策错误、吏治腐败所致,天灾则更是上天的警告和惩罚,说明自己失去了 “天命”,成了 “天之所厌”,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更会动摇人心,为反对派所利用。任何时候,破坏不知比建设要容易多少。所以在得天下的过程中,惯于使用断绝粮食供应、屠城、杀俘虏、以水代兵、散布流言蜚语、美人计、反间计等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且总是握有主动权,可以随时随地应用。治天下者防不胜防,只能被动挨打。得天下的人为了争取人心,煽动民怨,可以不顾实际可能,做出过高、过多的承诺,或者给自己的支持者、拥护者以现成的利益,反正是慷他人之慨。治天下者只能量力而行,在物质基础有限的条件下,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还必须留有余地。得天下的时候可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只要目标对着现政权,都能互相利用。其他方面的分歧或者冲突可以暂且不论。内部的权力斗争虽难以避免,但是大敌当前,首领还不能当孤家寡人,专制和残暴的手段不得不有所收敛。但到治天下的时候,皇帝和现政权就成了另一些人的唯一目标和夺取的对象。得天下的过程中,从上到下都还没有过多的要求,原来的贫民、罪犯只求活命。因种种原因投奔的也志在长远利益,被武力收降或阴谋收买的人会暂时隐忍。在物资有限和战事频繁的时候,各级首领还没有条件或者来不及太腐败。等到治天下的时候,个人的要求都要得到满足,统治者也不能一直提倡艰苦朴素。老是要求臣民 “共度时艰” 又不像个太平盛世。要天下太平,还得对一部分人实行赎买政策,对豪强做些让步,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所以往往刚坐稳江山就开始捉襟见肘。正因为如此,英明的开国皇帝往往在治天下时会成为暴君,当现成皇帝的人不少是昏君,或者成了权臣、宦官的傀儡和玩物,不幸当了末代皇帝下场就更惨,这些都是专制制度治天下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变与万变》

      在世界几大文明中,中华文明不能说是时间最早的。中国的甲骨文出现在三千七百年前,在已知的世界古文字中,也不是最早的。但自从古代中国人使用甲骨文,然后用延续下来的汉字记录历史,几乎没有中断过。从这一点上讲,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他文明,有的历史记录很快中断了,有的文字今天早已成为死文字,而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多的历史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能变而不变,应对万变

        葛剑雄教授在序中说到:“历史发展的常态是不变与万变的结合,不变中有变,变中也有不变,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没有人能了解历史的全貌,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狭小的入口,在穿过层层迷雾之后,去捕捉那些变与不变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历史的源与流。回到国家的立场来看,首先我们对某一地的认同感,是取决于外部条件的。事实上,我们心中并没有严格意义的地域归属,不是说天津人就只能是天津人、北京人就只能是北京人。当我们在讨论更大尺度上的问题时,管他天津还是北京,都是北方人,再上升一级,那就都是中国人。虽然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从何时开始)和美国水火不容,但假如明天三体人就要来了,恐怕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当面对三体人,我们就全都是地球人。既然如此,那我们如此在 “中国”、“美国” 这样的概念当中分裂、割裂、水火不容,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换个角度来讲,我们当真只能用出生地来定义 “我是谁” 吗?那出生在美国,但从出生后第二天开始就生长在中国,讲中文,吃中餐,算不算中国人呢?不过理论归理论,现实中人家就是要把我们区隔开,所以首先还是要保护好自己。套句健身房的广告词:读书,是为了能跟傻缺好好说话。健身,是为了让傻缺能跟我们好好说话。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