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家校共育协作指南,看到孩子身上闪烁着的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家校共育实践指南,旨在帮助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平等、互助、共担、双赢的家校教育共同体,做孩子成长的引领者、陪伴者。

作者刘永奇校长综合自己30年横跨K12所有学段的教育经历,从校长的视角给予家长把握教育契机和平台搭建的建议,书中的家校合作教育案例、教育思考与共育策略运用等,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保持教育的敏锐性,重拾教育的价值感。

书中介绍了关于听课、记笔记、复习、备考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也配有孩子思维品质训练方法,可帮助孩子获得成长的内驱力,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勇于编织美好的成长故事,用自己的方式闪闪发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孩子们身上原本是发着光的
  • 推荐序二 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 推荐序三 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创新与家校合作
  • 前言 看见孩子
  • 第一章 设立责任边界,促进孩子自主成长
  • 方法1 明确界限:平衡父母与孩子的独立生活空间
  • 爱的围城:父母对子女干涉过度
  • 感知温度:构建父母与孩子间的共情桥梁
  • 空间与自由: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
  • 分离的艺术:培养孩子独立的智慧
  • 方法2 培养责任心: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 责任心影响行为表现
  • 责任心的内涵阐释
  • 责任心缺失的三大教育误区
  •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八个策略
  • 同伴与劳动对孩子责任心的影响
  • 方法3 尊重孩子:从蹲下说话开始
  • 尊重孩子,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 让孩子与自己平视
  •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 方法4 有效陪伴:为孩子的成长搭建“脚手架”
  • 有效陪伴,从与孩子聊天开始
  • 有效陪伴,校长午餐会的启示
  • 有效陪伴,帮孩子而不要求孩子
  • 有效陪伴,需要家长保有平常心
  • 方法5 用好日常生活课堂
  • 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培养
  • 让知识与生活发生联系
  • 方法6 给足孩子安全感
  • 和谐的家庭关系: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 自我认同:孩子安全感的强大支柱
  • 爸爸的拥抱:孩子安全感的坚实港湾
  • 第二章 构建稳固的家校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
  • 方法7 强化家校沟通:让家访拉近家校合作距离
  • 用好家访共促孩子成长
  • 表扬信的作用与家校沟通策略
  • 方法8 参加家长会:精准把握教育要点
  • 了解家长会的内容
  • 参加家长会的“六要”准备
  • 参加家长会要动眼、动手、动脑
  • 方法9 参与班级事务:拓宽互动边界的六种途径
  • 方法10 拓宽教育视野:把洞见转化为行动
  • 家长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梦想与追求
  • 让孩子看到自身的气质与气象
  • 方法11 塑造共情力:与孩子情感共鸣
  • 共情力塑造应对冲突的胸怀与智慧
  • 跨年级的心灵伙伴计划
  • 以生活情境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 方法12 正确惩戒:赢得孩子胜过赢了孩子
  •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惩戒
  • 家庭惩戒的教育思考
  • 正面管教的教育策略
  • 方法13 包容青春期:叛逆是青春的一种色彩
  • 青春期不等于叛逆
  • 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
  • 青春期的五种应对策略
  • 方法14 重视性别教育:理解男女差异,尊重个性发展
  • 男孩与女孩的成长节奏
  • 延伸阅读
  • 第三章 编织成长故事,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与才能
  • 方法15 从孩子的视角引导孩子个性发展
  • 自我感知与认知发展
  • 精细动作与实践探索
  • 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 方法16 五招锻造孩子的专注力
  • 专注力的基本认知
  • 专注力的培养策略
  • 方法17 培养任务规划力:提升孩子的时间价值感
  • 时间观念需要从小培养
  • 学会安排任务优先次序
  • 按时按序执行任务
  • 考试答题时间精准安排
  • 方法18 班级角色认同:正确鼓励孩子竞选班干部
  • 班级角色的个性化选择
  • 正确面对竞选结果
  • 班干部的服务角色
  • 精心准备竞选演讲
  • 合作是成长的智慧
  • 方法19 开启户外大课堂:培养孩子的韧性
  • 风险、活动与身心发展
  • 从虚拟走向现实:户外活动的重要性
  • 方法20 和AI做朋友: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进步
  • AI如何助力学习
  •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与警示
  • AI在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
  • 第四章 迈向生活的舞台,锻炼表达与实践能力
  • 方法21 打造舞台:让孩子享受目光与掌声
  • 课堂也是舞台
  • 丰富孩子的舞台体验
  • 艺术的价值
  • 方法22 提升演讲技能:在舞台上表达个人思想
  • 国旗下的演讲
  • 方法23 家长的助力:为孩子争取更多展示机会
  • 方法24 舞台失误应对:突发状况应变
  • 忘记台词的教育启示
  • 舞台失误的应急策略
  • 培养孩子的舞台经验
  • 方法25 社交能力:让孩子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自如
  • 生活,是一场没有彩排的表演
  •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 提供社交机会与环境
  • 方法26 课堂实践: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习与成长
  • 主动参与讨论
  • 发言音量适中
  • 听讲抓住关键
  • 培养高阶思维
  • 第五章 提升学习力,培育聪明的学习者
  • 方法27 让孩子做自己学习的掌舵者
  • 主动学习是学习的关键
  • 刻意练习要“凸显”薄弱点
  • 应用元认知进行错题分析
  • 方法28 高效听课:课堂笔记记录与思考
  • 记什么
  • 怎么记
  • 怎么用
  • 方法29 以教促学:通过训练提高记忆力
  • 以教促学的学习方法
  • 以教促学的实践应用
  • 教会孩子复述
  • 通过追忆训练记忆
  • 测试也是记忆的一种方式
  • 方法30 知识梳理:结构化搭建认知框架
  • 知识归类
  • 知识结构
  • 方法31 聪明答题:变身“出题人”,吃透得分点
  • 答题要处理好关系
  • 学会“修改”参考答案
  • 方法32 巧设挑战: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探索
  • 新问题转化为已会的知识
  • 借助挑战激发孩子高效学习
  • 方法33 打造家庭图书角:让终身阅读成为习惯
  • 孩子阅读环境的挑战
  • 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
  • 后记 陪伴孩子终身成长是父母一生的课题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蹲下身子,平视孩子

    作者刘永奇是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校长,有 30 年基础教育经验,横跨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参与编写过劳动教材,还和故宫合作开发课程。这些经历让他对家校合作的痛点摸得门儿清,写出来的方法也带着一股 “接地气” 的实在劲儿。书里直接甩出 33 个实操方法,分成五大块:培养孩子自主性、搭建家校关系、挖掘个性特长、锻炼表达能力和提升学习力。比如 “蹲下和孩子说话”“给足安全感” 这些细节,乍看简单,却是许多家长容易忽略的 “基本功”。有个家长在豆瓣书评里说,原先总替孩子包办作业,后来按书里 “明确责任边界” 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定计划,反而激发了其主动性。书中还特别提到 “和 AI 做朋友”,教孩子在智能时代保持学习力,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确实能让教育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不落伍。最打动人的是书中 “脚手架” 理论 —— 家长要像搭脚手架一样支撑孩子成长,而不是直接替他们砌墙。作者分享的真实案例很鲜活:有个孩子竞选班干部屡战屡败,家长按书中 “班级角色认同” 的方法,先带他观察班委工作,再模拟演讲,最后成功当选。这种 “扶一把再放手” 的策略,比起空洞的鼓励,的確管用得多。书里还藏着不少 “反常识” 的招数。比如 “正确惩戒:赢得孩子胜过赢了孩子”,强调惩戒不是为了压制,而是引导孩子反思。有老师尝试后反馈,用 “承担后果” 代替罚抄写,反而能让学生更服气。这些方法像工具箱里的螺丝刀,哪松了拧哪。作为校长,刘永奇深谙家校合作的堵点。他提出 “家访不是告状会”“家长会要抓重点”,直指传统沟通的尴尬。书中甚至教家长怎么应对孩子舞台失误、怎么打造家庭图书角,连 “记笔记”“复习备考” 这些学习细节都手把手教。难怪俞敏洪、周其凤这些教育大咖都愿意站台推荐 —— 这书确实像颗定心丸,让教育回归常识,让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节奏來发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空间与自由: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

      空间与自由: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每一个孩子发光

        本书的副标题:“创建优质家校关系的 33 个方法”,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者从五个方面给出了答案:一) 设立责任边界,促进孩子自主成长二) 构建稳固的家校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三) 编织成长故事,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与才能四) 迈向生活的舞台,锻炼表达与实践能力五) 提升学习力,培育聪明的学习者父母应给予孩子三样东西:时间、榜样和支持,并持有三种态度:重视过程、鼓励成长和尊重个性。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